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逍遥右脑  2013-05-29 00:34



件 K
j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内容:P72——73
目标:
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图中小华从家道学校的场景,说说小华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道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出示大生骑车从家道体育场的场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想想做做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想想做做6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7、拓展题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练习课1
教学内容:P74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同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估算、笔算的多样性计算策略。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七1
分组出示估算题。要求学生估算出积是几十多,再独立进行口算。
小结归纳每组中两道题的区别。
2、练习七4
指导看图,弄清题里各是什么物品,重量分别是多少。
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小结归纳,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条件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1、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613×7= 3×352=
284×4= 135×4=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⑴每辆卡车运水果891千克。5辆这样的卡车能运多少千克的水果?
⑵680个同学乘9辆车去郊游,前8辆车各坐75人,第9辆车要坐多少人?
⑶工厂运2000千克黄豆,平均每天用125千克做豆腐。8天后用掉多少千克的黄豆?还剩多少千克黄豆?
三、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74.2、3


练习课2
教学内容:P74——75第5——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同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估算、笔算的多样性计算策略。能合理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七5
以组出示每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2、练习七6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指名说出估算方法。
再进行计算,并将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照。
3、练习七7——9
独立读题,明确解答方法。并对学生存在的不理解的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课堂练习
1、

200千克 300千克 400千克
⑴5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筐香蕉呢?
⑵几筐苹果的重量正好是一筐香蕉的重量?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
鸭有多少只?
全课总结
作业:P75.7——9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6——7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想想做做4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想想做做7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想想做做2.5.6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收集信息。
3、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出示完整的例题。你能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继续引导理解方法二的思路:
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这种方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⑴问: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⑵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吗?揭示课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一问步同方法的计算依据。
2、想想做做2、3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评议。
第3题解答后问:如果我们所在教学大楼内也如此摆放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呢?
3、模拟购物游戏
要求: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轮流推选一名顾客和一名售货员,学生根据顾客的不同购物要求进行计算,售货员进行裁判。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1——3



练习课
教学内容:P81第4——7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81.5
指导看图,找出题中信息,明确信息含义及所求问题。
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关系,能口述解题思路。
独立完成本题。
2、P81.6
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分析:每次运了几个5吨?共运了几次?
3、P81.7
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分析:参加工作的一共有几个人?
二、课堂练习
1、

你能估计3棵树上大约有多少千克的水果吗?
2、花园小区新建了9幢楼,每幢住104户,新建的大楼一共能住多少户?
3、一头猪重10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比猪的5倍少35千克。一头牛有多重?
三、拓展练习
北京路小学三年级共有师生162人坐车去春游,54座的大客车每辆租金405元,21座的中巴车每辆租金209元。怎样租车最合算?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作业:P81.4——7


练习八1
教学内容:P82第1——5题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运算方法,能将估算与计算有机结合,并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82.1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2、P82.3
出示题目,教师口述本题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评讲:你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3、比一比,算一算
504×8= 906×4= 7×704=
5×790= 6×802= 680×3=
分组完成各题,并进行评讲。
小结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运算方法。
4、P82.5
理解表格含义。
独立完成表格。
组织交流。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4×11= 33×2= 21×4=
4×110= 330×2= 210×4=
2、

李月跑了2个回了,一共跑了多少米?
三、拓展练习
李强每分钟走60米。有一次,李强从家到学校,走出25米,因有事又回家。然后再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李强家离学校有多远?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82.2——4



练习八2
教学内容:P82——83第6——9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口算
23×2= 33×3= 42×2=
230×2= 330×3= 420×2=
9×400= 200×6= 4×800=
2、比一比,算一算
740×5= 480×5=
5×704= 5×408=
3、

4、饲养场有公鸡85只,母鸡120只,鸭的只数是鸡的总只数的2倍,鸭有多少只?
二、练习指导
1、P82.6
分组计算后同桌交流:题目的特点及规律。
让学生根据找出的规律再接着写一些相应的算式。
2、P82.7——9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场景图,仔细阅读题中提供的信息。
学生质疑并提出解决方案。
(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9题)
3、思考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相应的试验和调整。
小组讨论解决,集体评讲。
三、拓展练习
幼儿园小朋友做“传花”游戏,6个人围成一圈,从1号开始按箭头方向向下一个传花,边传边报数,当报到83时,花在谁在手上?
如图:


单元复习1
教学内容:P84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84.1
出示口算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后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P84.2
分三个组完成本题。
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P84.3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在计算中的感受。
4、P84.4
独立进行估算。
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


单元复习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所学过的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让学生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2、情感与态度:
对计算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有兴趣,乐于与同学相互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运用 所学过的计算 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 所学过的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实物投影仪

一、激趣练习:
我们学过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与估算,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过的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愿意吗?
二、进行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播放光盘,让学生说说从光盘上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理解“回”的?
让两个同学上表演 ,让学生明白“回”的意思。
学生解答,然后集体交流答案。
2、想想做做第6题:
播放光盘,让学生说说从光盘上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两个同学上表演,通过表演理解“小华中午不回家;小芸中午回家吃饭”告诉我们的信息。
学生独立进行估算和比较,然后集体交流答案。
3、想想做做第7题:
播放光盘, 让学生看懂图意。
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集体交流说说两种方法 列式的理由及思考过程。
4、想想做做第9题:
指名读题,然后让学生一题一题的解答,提醒学生可以运用估算做第1小题。
逐题讨论。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并解答吗?学生自提问题并解答。
三、解答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看一看从第1棵树到第2棵、第3棵树……各相距几个5米?
你有什么发现?(段数比棵数少1)
学生解答。
补充:在20米的路边种树,从一端起,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种多少棵?
四、补充:
1、学校跑道长100米,小明在这条跑道上跑了3个回,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2、每组有6人,每人做8朵花。5组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3、草地上有18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9只,小鸡的只数是母鸡的4倍。小鸡有多少只?
五、布置作业:
P85第7、8题。


八、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使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时间:二课时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教学内容:P86——87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 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 交流、合作习惯。
教具准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察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察到哪几个面?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知道从老师所站的这个地方观察到了几个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2、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2、想想做做
谈话:请同学们把具盒放在桌子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然后告诉同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活动
指名口答。
3、想想做做3
出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谈话:请小朋友们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讨论,小组交流, 请一组在班级内交流,其它组补充。
讲述: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
谈话:想一想正方体的形状,你不看正方体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
谈话:把正方体拿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看回答对不对。
学生活动。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各自动手把两个小正方体照书上的样子摆在桌上。
各自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自己摆成的物体。
指名口答书中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


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P88——89
教学目标:
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
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直观的思考。
学具准备: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2、每人自制与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并将拼搭出的各种可能以图片形式贴于黑板上。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图形
要求每人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摆好后相互检查摆法对不对。教师巡视,发现摆错的及时纠正,以达到每个学生都摆对。
⑵谈话: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在桌上摆一摆,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张纸片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全班交流。
再从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摆一摆,同桌互相交流。
问:为什么从侧面纸看到2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从上面看到了几个小正方体?摸一摸物体上面的这2个小正方体,它们在同一个平面内么?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把高低不同的两个正方体看成在同一平面上,或设想把高的正方体压下去,压得和低的正方形在同一平面上。)
⑶问:你能在书上连一连吗?
2、教学“试一试”
⑴指指名读题。问:题目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⑵谈话:每人尝试用3个正方体摆出符合要求的物体。摆好后从正面看一看,看到的图形是不是题目中图形的样子?再同桌互相检查。
⑶让学生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图形,再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画好后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集体评讲。
指名口答。问:你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从上面看呢?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1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各自按要求摆物体,并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在书上连线。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
2、想想做做2
自由读题,指名说出题目要求。
独立把3个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图
问:这幅图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想想做做3
读题,指名说出题目要求。
谈话:如果想从上面看到的是 ,你能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摆,摆好后互相检查。
谈话:从正面和侧面分别看到了怎样的形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画好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问: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它与前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摆放物体,先自己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
5、想想做做5
出示下面的图形

谈话:你知道上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拼成的吗?
小组内交流,重点讨论第三幅图里为什么有4个小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观察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九、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认识条形图(1格表示1个单位),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能正确使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1
教学内容:P90——91
教学目标:
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老师带了一个袋子,你们能猜出袋子里有什么吗?
2、打开袋子验证:3个红球,3个黄球。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Xkb1
1、想一想
问: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说明:袋子里有红球、黄球。摸到红球和黄球都是有可能的。
2、猜一猜
问: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后把球再放会口袋,一共摸40次,红球、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
学生各抒己见。
讲述:同学们的意见各不相同,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和猜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红球和黄球各摸到多少次呢?
引出课题,并板书。
3、说一说。
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记录数据的方法?
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你知道“正”字是由几笔写成的吗?
教师讲解示范画“正”示范的书写格式。
摸一摸。新课标第一 网
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由3个红球,3个黄球,摸球前要先把口袋摇一摇,然后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球,如果摸到红球,组长就在红球的后面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过以后要把球放回口袋,要摇动口袋。小组同学轮流摸球,一直摸完40次。
想一想,每组4个同学,平均每人要摸多少次呢?
学生活动。
⑴每组组长负责记录,并把记录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⑵组长汇报摸球结果。
⑶问:统计的结果和你开始的估计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⑷讲述:在袋子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同样多的情况下,从袋子里每次摸一个球,摸球的次数又比较多,那么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是差不多的,这就说明了在这种情况下,任意摸一个球,默祷红球的机会和摸到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三、玩中交流,内化提高
1、想想做做1
⑴请每组拿出一个小正方体。
问:知道这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吗?在6个上都有写数字,小组内轮流看一下有哪些数字?各出现了几次?
⑵活动规则:把小正方体抛30次,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字1、2、3朝上的次数。其它同学统计并填表格。
学生活动,并填写表格。
⑶收集各小组数据,并完成班级各小组的汇总表。
⑷问:看着合计栏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⑸讲述:通过观察合计栏里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那么抛一次,向上的数字有几种可能?这三种可能性的大小怎样?(相等的)
2、想想做做2
谈话:在布袋子里放4枝铅笔,怎样放才能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
⑴任意摸一枝,不可能是红铅笔。
想想口袋里该装什么铅笔?
小组同学合作装铅笔,问:你为什么这样装?
⑵任意摸一枝,可能是红铅笔。
问:你是怎样想的?
⑶每次任意摸一枝铅笔,摸50次,摸到红铅笔和蓝铅笔的次数差不多,应该怎样装铅笔?为什么?
四、小结反思,整理知识
谈话:今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一起研究了统计与可能性,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统计与可能性2
教学内容:P92——93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
通过积极参与猜想、实验、验证、分析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团结合作意识以及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谈话:老师想在这个布袋里放一些红球和黄球,你能出个注意,怎么放使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若干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2、学生交流并反馈。
3、小结:当布袋里放入同样多的红球和黄球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谈话:如果布袋里放入的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不一样多,摸到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二、开展活动
1、摸球活动
问:如果在布袋里放3个黄球,1个红球,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
⑴猜想
同桌猜一猜。
⑵实验
四人一组讨论分工、记录摸球结果的方法;小组活动。
⑶分析数据:统计的记过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嘛?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吗?如果我从这个布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问:每次涂一个方块做记录的方法和每次涂一个方格做记录涂成一个条形图的方法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⑷推测
问:如果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怎么办?
⑸练习
如果老师在袋子里按下面的数量放球,你能很快判断摸球结果吗?
袋子里8个全是黄球。
4个红球,4个黄球。
7个红球,1个黄球。
2、掷小正方体活动
问:一个小正方体,四个面写“1”,一个面写“2”,一个面写“3”,把小正方体抛30次,猜一猜哪个面朝上的次数多一些?哪两个面朝上的次数差不多?
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
3、装铅笔活动(想想做做2)
出示课本图片,谈话: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
提出活动要求:玩两次,第一次的要求是装好后,从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第二次装好后从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每次活动都按下面的程序进行:同桌进行操作;交流,说一说是怎么装的?怎么想的?
三、活动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课
教学内容:P94——95练习九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的综合练习课,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能正确使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94.1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并填表,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条形统计图的不同形式。
评讲:图中每一格表示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将“经常”、“偶尔”等表达方式与统计图表中的数据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根据地使用“经常”、“偶尔”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从而发展数学思考。
2、P94.2、3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使“经常”、“偶尔”等词的含义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让学生在获得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相应的词语。
问:看了这几个转盘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能用“经常”、“偶尔”说明转盘的转动情况吗?
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经常出现的?哪些事情是偶尔出现的?
3、P95.4
出示题目图画,要求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再用线连一连。
交流:你是怎么连的?为什么这样连?你是怎么想的?
4、P95.5
出示统计图表,观察图表,了解题目要求。
提出小组活动要求及分工合作情况。
讨论活动步骤,教师及时给予纠正与帮助。
小组活动。
汇报活动结果。
评讲:从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果在你们组开展一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什么项目比较合适?
如果我们班想开展一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什么项目比较合适?
5、P95思考题
明确题目要求。
问:这道题中的要求是什么意思?你打算怎么涂色?
学生活动。
组织交流讨论。
二、全课总结
三、作业:
准备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各1张,混放在一起并叠整齐。每次任意摸一张,摸20次。先估计每次摸的结果,再把实际摸得的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中。

你能涂出条形图表示摸牌的结果吗?

问:如果再放进3张红心的牌,任意摸20次,结果可能会怎样?
摸牌和下棋
教学内容:P96——97
教学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理解,进一步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相互合作取得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玩过下棋打牌的游戏吧,下棋打牌主要的目的是养生益智,围棋、象棋、扑克各有各的玩法,也各有各的乐趣。今天我们就一起玩一个游戏:摸牌和下棋,一起体会“棋牌乐”。
二、开展活动
活动一:摸牌游戏
⑴谈话:每人准备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各2张,洗牌后混放在一起并叠整齐,每次任意摸一张,摸40次,摸之前,先估计每种花色的牌可能会摸到多少次,把你估计的数字写下。
⑵学生洗牌并写出估计数。
⑶谈话:下面开始摸牌,注意摸牌时要从8张牌中任意摸一张看看是什么花色,在P96的记录表中用画“正”字的方法做记录,然后把牌放回,并重新洗牌,再继续摸牌,记录。摸牌40次后,在记录表下面的方格里涂色,用直条表示摸牌结果。
⑷学生各自进行摸牌、记录和制图的活动。
⑸谈话:观察条形图,看看摸牌的结果和自己估计的是否差不多,并在小组内交流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⑹班级交流摸牌游戏的体会。
⑺谈话:如果再放进4张红桃牌,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样?先猜一猜,再合作实验。
⑻同桌活动,班级交流,并分析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⑼同桌合作活动:任意选择不同张数、不同花色的扑克牌,先估计摸40次的结果,再实验。
⑽根据老师的要求选取扑克牌的花色和张数。例如:如果摸到黑桃牌的可能性最大,你准备怎样选牌?
2、活动二:下棋游戏
⑴谈话:拿出发给你们的小正方体,5面涂红色,1面涂黑色,剪下教材附页的棋纸。同桌一人拿红棋,一人拿黑棋,都从“0”开始走,谁走棋用抛小正方体的方法确定。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不管谁抛的,只要红色朝上,红棋就走棋,每次走一格;黑色朝上,黑棋走棋,每次走两格。谁先走到最后一格谁为胜。两人轮流交换棋子下几盘,哪种颜色的棋胜了就在书上P97的方格图上涂一格。
⑵同桌合作,轮流选择红棋开展活动。
⑶学生在小组内汇报自己一共胜了几盘,其中执红棋时胜了几盘,执黑棋时胜了几盘,小组长统计全组红棋和黑棋获胜的盘数。
⑷在班内交流游戏结果。各组汇报红、黑两种棋获胜的盘数,教师记录,一起合计。讨论:为什么红颜色的棋胜的盘数多?如果要使两种颜色的棋获胜的次数差不多,只改动黑棋每次走动的格数行吗?怎样改?如果只改动小正方体上涂色的规定,可以怎样改?
三、活动总结
四、作业: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比较合理的下棋策略?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十、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以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使学生体会分数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8——100
教学目标:
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体会分数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呢?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体会分数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5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P104“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两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练习指导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全课总结
作业
P109.4、6、7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习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习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习3
复习内容:24时记时法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时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引导梳理知识
1、在“24时记时法”中你学会哪些内容?
2、你在这一单元中哪些内容学得最好?有什么学习经验或学习中要注意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
二、组织复习
1、时间的转换
⑴将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上午6:20 上午9:30
中午12:00 下午1:40
晚上7:50 晚上11:25
⑵将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
6:40 15:40
12:00 24:00
20:40 17:30
⑶指名学生口述转换的方法。
2、P108.1
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独立完成,组织评讲。
归纳总结。
二、课堂练习
1、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晨6:30起床,他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
2、一家快餐店5:30营业,23:00结束一天的营业,求这家快餐店每天的营业时间。
3、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1:30,13:30——18:00,求这家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4、一列火车7:15从南京开出,8:10到达镇江,8:21分再从镇江开往常州,你能算出这列火车从南京到镇江的运行时间和这列火车在镇江的停靠时间吗?
三、全课总结
四、完成作业
补充题目(包括时间的转换和有关时间知识的应用题)

整理与复习4
复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出示

2、 要求说出图形名称。
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
教师相机板书(特征,关系,各部分名称,周长计算方法)
二、周长计算方法
1、计算图形周长
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求它的周长。
长是6米,宽是3 米,求它的周长。
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课堂练习
⑴给一块边长是25厘米的正方形手帕缝制花边,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合多少分米?
⑵小红沿着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2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⑶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⑷给一块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菜地围篱笆,如图:
篱笆长多少米?
⑸用两个边长都是2分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⑹用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拼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1、P111.10——12(完成在书上)
2、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5
复习内容: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运用学过的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110.9
⑴独立看图,理解图意。
指导学生从正面依次观察六幅图,说出看到的图案。
⑵再要求从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⑶按课本中的要求练习。
⑷组织讨论交流。
⑸拓展:按教师要求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案。
2、P110.13
⑴引导看图,了解图中每一份所用的分数。
⑵引导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⑶指导思考。
⑷组织交流。
⑸教师小结。
3、P112.15
⑴指导理解题目意义,分小组活动。
⑵组织讨论题中第⑶⑷问。
⑶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整理与复习6
复习内容:加和减(含应用题)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复习过程:
一、应用题解题能力指导
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
2、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裤子的3倍多(少)5元,一件上衣多少元?
3、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比是裤子多(少)3元。 ?
4、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84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比裤子和上衣的总价钱少15元,一件毛衣的价钱是多少?
5、商店有6袋乒乓球,每袋有5个,每个乒乓球售价2元,这些乒乓球一共售价多少元?
6、一头牛一天吃草15千克,照这样计算,5头牛一个星期吃草多少千克?
7、看图,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二、全课总结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件 K
j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案(青岛版三年级下)
下一篇:《货比三家》教学案例与反思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相关文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