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7-24 17:02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人身心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特别是在岁末年初,工作压力增大,更易引发“心灵感冒”,使人烦躁不安,焦虑失眠,极个别严重的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也影响家人及同事之间的感情。因此,重视和关心“心灵感冒”,恢复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在新的一年,怎样预防“心灵感冒”,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新的工作与生活?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精神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顾恺颉博士。
记者:什么是“心灵感冒”?它有哪些“症状”?
顾恺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都处于和谐安好的状态”。可见,健康不单是身体没病,更要身心均衡。与人的生理系统一样,人的心理系统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环境的变化、情绪的起伏、生理的病痛等,都可能让人们的心理染上“感冒”。
春节长假期间,我刚刚为一位来自安徽的“心灵感冒”患者作完心理辅导。他是一名证券分析师,偏执地把别人对他的认可与工作结合起来,为了获得这种所谓的“认可”,他无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温情,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焦虑、失眠,来我这里的时候,已经3天没有合眼了。我通过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催眠、认知疗法和家庭疗法,使他的心情放松下来,恢复了心理健康。
事实上,“心灵感冒”可以表现为心理问题的所有症状,例如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困扰;或者各种不合理的认知问题,如“贴标签”、“自我归因”等;还可能反映在生理上,出现诸如失眠、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性疼痛等。应对不及时,“心灵感冒”可能会转变成各类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障碍。
记者:看来“心灵感冒”对都市人的影响真的是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和消除“心灵感冒”呢?
顾恺颉:要预防和消除 “心灵感冒”,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首先,最好定期进行心理体检。通过心理体检,可以得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体检一定要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做,以获得权威和规范的症状解读和咨询治疗。
其次,培养心理保健习惯,审视情绪体验,疏导不良情绪。在工作与日常生活中,要善于顾及他人的需求,同时要善于正确妥善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健身、社交等,保持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
再其次,避免压力源的刺激。在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源的刺激下,人们内心时常会感到紧张、担忧、焦虑等,因此,要避免长时间受这类问题的干扰,同时提高化解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认识到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既不要不理睬,也不要过度紧张。坦然面对“心灵感冒”,是恢复心灵健康的最佳途径,如出现严重问题,应及时求助专业心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