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屋

逍遥右脑  2016-10-01 21:37

  晚上,给学生批阅作文,一个题目跳入眼帘:老屋。学生的作文毕竟稚嫩,只是对老屋作了形象的描写,谈不上真情实感,反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感觉。却给了我一个念想的机会,把我的思绪扯到不远不近的故乡的老屋。

  我出生的老屋在乔山脚下的一个普通的村落。村子南低北高,家家的院落都座北朝南。门前是一个小树林,杂植着在家乡几乎都能见到的各种树木,尤其以椿、楸、槐和桑树最多。树林的南边就是麦场,每当麦收季节,大家都把这里当作纳凉的好去处,有的干脆把家里的躺椅或凉席搬到树下,枕着树荫睡觉。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是在那碗口粗的桑树下转悠,捡拾掉下来的紫红色的成熟了的桑葚。大人们有时也使劲摇着这桑树,把那些熟透了的摇落,捡几把回家,分给小孩。

  我家在村子的东头,住着四户人家,都是五服之内的族户。院子很大,足足有一亩多地,四家人分前后两院,中间用一个土窑洞相连,因而靠北边便有两重的窑洞,类似北京四合院的里外两层。我家在前院,靠着头门的是座南朝北的五间倒厦,最东面是爷爷和奶奶住的屋子,紧靠着进出头门的半间门洞,依次是父母,二叔和小叔,西边的房是我将成家的时候,才盖的三间厦房,都叫西厦。靠这北边的崖面上打了三只窑洞,最西边的是我家的厨房,中间的一只是另一位叔叔家的,东边就是沟通前后的那只窑洞,比起来这两个要小的多。

  我记忆中最多的是作厨房的窑洞。由于土崖不高,因而窑洞高也就一仗五尺,且低于地面一尺多。进厨房要下两个踏步的土台阶,靠左边盘一土炕炕的北端连着灶台。冬季时,爷爷奶奶便搬到这个俗称“连锅灶”的窑里,一日三餐,借着烧饭时的热量,土炕时时都温着,且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因而冬季下雪的时候,一家人挤在窑洞里,哪里都不去,其乐融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上学回来,奶奶便让我上炕暖和,一身的寒冷顿时消失。窑洞里由于烧饭,夏天不住人,仅仅作为厨房,但放学或劳动回来,天热口渴,窑洞里准备做饭用的井水,就成了绝好的消暑饮品,那水?凉?凉,不亚于现在冰箱里的东西。

  后来,叔叔相继分爨,都搬了出去,老屋的仍然没有多大变化。以后,我参加了工作,离家较远,不能经常回来,逢年过节,还是要回到老家的。随着时间推移,老屋已物是人非。爷爷奶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相继离世,父亲在西安工作,弟弟妹妹都上了学,也就剩下母亲一个人,偌大的院落,空荡荡的,竟有些使人寂寞。母亲便利用后边的院子,养起了猪羊鸡,也开了一片空地,种了些时下的蔬菜,最多的还是豆角,青菜。家里打的水井,也在后院,浇灌起来很方便。我每每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母亲浇园。当把一瓢清澈透亮的井水,浇到有些干渴的菜苗时,我似乎听到了它们急切的吮吸和饱饮之后的欢笑。家境变的好些,我就劝母亲别干了,不如买些,倒也方便。不料母亲却说:“买的是人家的,吃自己的才踏实。”我也不好再说什么。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我拿些时下的芹菜、黄瓜等,我也慢慢的习惯了。家里的蔬菜产量不高,但一家人食用还的有剩余的,母亲便给东家几根葱,西家一把豆角,却是经常的事。邻家也是如此。农村人的质朴、热忱,时时都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心目中,商品经济的意识,非常淡漠,而看中的就是这乡亲和乡情。“远亲不如近邻”,大概就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的遗存。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生命里的温柔
下一篇:写给外婆的一封信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怀念老屋】相关文章
【怀念老屋】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