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14 14:14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有关下图新中国60年国庆时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时代应是20世纪早期,故选D项。
答案:D
2.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服装,故选C项。
答案:C
3.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A、D两项明显不符合情理,排除。C项中“同化政策”与题干中“有钱人”不符,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故选B项。
答案:B
4.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这反映了( )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解析: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读取,材料中包含服饰的改变和不缠足运动的发展双重信息,而A、B两项只是反映了其中一方面的信息,不能准确地从整体上反映材料的内在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相关内容,故排除。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答案:D
5.“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欢呼辛亥革命胜利 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由材料中“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可以反映出来,②由剪辫子这一事件可体现出来,③由“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可体现出来,而④由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C
6.“粉丝”(如图)是现代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是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的词语
B.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C.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
解析:近代中国,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语言也不例外。
答案:B
7.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解析:材料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服饰较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A、C、D三项和材料要求不符。
答案:B
8.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引起的,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同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也促进了中国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案:A
9.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情,故选D项。
答案:D
10.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解析:从材料中“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上海生活的变迁。故选A项。B项中的“政治巨变”、C项中的“小康生活”、D项中的“市场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答案:A11.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故选B项。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参政议政”、“上书言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12.中国近代曾出现多种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体现了近代中国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解析:近代中国人民担负的主要任务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创办期刊宣传新思想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上述主要任务,故选A项。
答案:A
13.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解析:虽然题干中提到的三类媒介是先后出现的,但它们之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存在替代的过程,报刊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
答案:D
14.“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解析:中国最早的电视台是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故D项中的情景在1943年不会出现。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
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解析:本题以剪辫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要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努力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述和总结;第(2)问要从“剪辫”事件这一现象,挖掘其隐性信息,与国家富强,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兴中华相联系;第(3)问在前两题的基础上,比较得出相同点即可。
答案:(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
(3)都把剪辫这一行动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的移风易俗。
16.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
材料一 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材料二 朱家三子朱传杰成长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受此影响,他瞒着父亲抵押了朱家经营的“山东菜馆”,又联合当地山东和热河商家共同集资兴办了“山河煤矿”,成为煤矿的总经理……日本财团森田物产对“山河煤矿”垂涎已久,对朱家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最后夺取了山河煤矿的控股权。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尔滨沦陷在即,国难当头,朱传杰被迫忍痛炸掉煤矿,刚刚开业的煤矿昙花一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交通工具的变化概括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第(2)问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分析其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答案:(1)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近代的小火轮船、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2)不利因素:民族资本实力薄弱;外国资本的渗透掠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利因素:政府重视支持;民营企业家个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