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12-27 12:1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诸笑谈中。"这首《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让华人荡气回肠,意味无穷,对人生、世道的苍桑感悟是如此举重若轻、浑然大气……,据说作者就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成都新都人,1511年,年仅23岁考中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1524年他因嘉靖皇帝父母名分的"大礼议之争"而得罪嘉靖皇帝,谪戍到云南永昌郡(今保山),虽精神上饱受压抑,但他毅力坚强,一生刻苦学习,勤于着述100余种,赞誉为"明世记诵之博,着作之富,推滇第一","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杨升庵一生聪明正直,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勇斗邪恶,他说"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受到云南人民的崇敬和喜爱,杨状元在昆明、保山、大理的传说故事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明嘉靖庚寅(1530年)年春,杨升庵回四川葬父返回永昌,亲人生离死别,情绪低落,途经大理时,大理才子李元阳知他内心忧伤,便邀他同游大理胜景,一起散散心,来抚慰他心里的伤痛,俩位翰林院的大才子沿途吟诗作对,留下许多描绘大理山河胜景的诗文,直到今天的文人还津津乐道。李元阳(1497~1580年),字仁甫,号中溪,云南大理人,嘉靖五(1526年)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仗义执言,受同僚排挤,借故回归大理,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理学巨儒"。话说俩大才子来到了沙溪古镇,沙溪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自唐朝以来一直很兴盛,进入古镇兴教寺,恰逢寺内两棵海棠盛放,花气袭人,艳丽而不娇媚,升庵眼前一亮,十分喜爱,联想自己又大为感慨,就挥毫题壁: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金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李元阳看他忧伤心情难以好转,便连对两首来慰籍升庵:意浓姿淡浣新红,山馆相逢二月中;区别要君重着眼,野桃篱杏烂成丛。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诗玉署郎。兴教寺乃佛教密宗阿吒力教寺院,大殿内供有《五方佛》,有《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迦逻大佛母》等二十余幅精美壁画,信仰阿吒力的李元阳便见机用佛理来劝慰升庵。
升庵和中溪离开兴教寺之后,前往古镇西北坡的"南天瑰宝"石钟山石窟,石钟山石窟是南诏国、大理国佛教密宗阿吒力的朝佛圣山,这里有佛、菩萨、明王、护法、南诏王、母阴、梵僧、波斯武士等内容丰富、独特的密教曼陀罗(佛坛)并排供奉,杨升庵也是大开眼界,心情大好,听石钟寺的和尚说:"石钟寺北面有一天然巨石,形状如牛,也值得一观"。两人游兴正浓,便邀请老和尚引路一同前往,爬到石钟寺对面,见山势雄伟,奇石开花,有一巨石酷似雄狮蹲卧于石窟崖顶,不吼自威,真乃佛法无边也……。几个人气喘吁吁攀爬到了石窟崖顶,登高远望对面的"观音岩"石窟,又别有一番景象,仿佛是人间仙境, 真是"谁云宇内无西竺,始信人间有洞天",李元阳甚是激动,爬到狮子头顶刻字题名"狮子岩,中溪"。几个人感慨一番,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一山涧处,有一巨石横卧山间,有头、有角、有尾,活像一头大水牛,大家指指点点,赞口不绝,杨升庵也左看右看,几天来,从苍山洱海到石钟山,与李元阳一路游玩,吟诗作对,又有佛法点悟,心有所得,便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石牛诗》:怪石生来恰似牛,不知经历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牧童吹笛难入耳,耕夫任鞭不回头;只因鼻上无绳系,天地为牢夜不收。李元阳看出他已经想开,他是以石牛自喻,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由洒脱的生活,看来是不会向皇帝低头认错,回到京城做官了,真是不枉此行也,甚是欢喜,俩人在石钟山题了10多副对联才离去。
事隔32(1562年)年后,已经65岁高龄的李元阳重游沙溪古镇和石钟山石窟时,甚是怀念杨升庵,感慨二人同游石宝山时,相知相惜,吟诗作赋,是何等畅快,可叹岁月匆匆,转眼之间升庵已成故人,又在兴教寺题诗两首:太史成都杨滴仙,昔游同赋海棠篇;今日重来花树老,回首春风三十年。三十年中人事改,升庵垠溪皆不在,纵然拈笔更题诗,山水萧条失光彩。在石钟寺题诗: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构飞阁,崖窟层层可闭寰;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霜痕雨溜石色古,?琳琅?何足数;老藤穿石挂虚空,欲堕不堕寒人股。来到狮子关石窟崖,看到上次与升庵一起来时刻的字,颇为感慨,此去不复返,作为密宗阿吒力教徒李元阳,对圣山、石窟依依不舍,于是攀上悬壁,又题字"嘉靖壬戌翰林庶吉士中溪李元阳同游五人过狮子关"。后又整理成《石宝山记》。
直到清乾隆57(1792年)年,被誉为"国士"的大理荔扉师范来到兴教寺,两棵海常早已不见,但墙上的海棠诗还在,物是人非,睹物思贤,亦题诗两首于墙:盈盈绝世无双种,落落空山古道旁;曾有诗人天上至,梅林捉笔互平章。名花委去知何日,谱入新词永不磨;好语溪南诸秀士,重培佳树得春多。到清咸丰年间,墙上的诗词因年代已久,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寺登街秀才尹乐道等人把墙上的字木刻成横匾,悬挂于兴教寺大殿外檐下,供人瞻仰,文化大革命期间,兴教寺内佛像等已遭到破坏,有心人便把横匾悄悄取下,并送到石窟文物保护所幸存至今。
俩位才子来沙溪的故事,一直是沙溪茶马古镇上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但没有记录到文献书籍中,简记此文以对俩位先贤的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