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数字癖

逍遥右脑  2017-10-17 11:57

仿佛永远记不住,总是不自觉地落进这个俗套。

日前采访一位中医师。他的医术并不神奇,亮点在于,他感慨偏僻山村的家乡父老看病难,每每将小病拖成大病,立志为底层农民做些事情。

定时乡间义诊,不收一分钱。无法动弹的病人,他上门诊治,一次一次直到痊愈。已经坚持了好多年。

这样做不会亏本吗?他承包了山地,自己种植中草药,降低了成本,方可维持。这种做法,以前赤脚医生蛮常见的,搁今天这时世,实属凤毛麟角。

讲到一个因为拖延医治被关节炎所困乃至无法下床的女病人,在免费上门诊治后痊愈的故事。习惯性地问:前后治了几次呢?

又习惯性地问:“总共为她花了多少钱呢?”

答:不知道,真的没法说,从来不去算。

是啊,既然免了,就连计算也免了,他从没想到要有一天传扬这些数字。

想起当年在加拿大一位华裔老人的家,看到墙上很美的一幅照片———蓝天白云,水鸟飞翔,一排竹楼,翘檐,吊脚,宛在水中央。

是他在中缅边境上捐的一所小学校。日本人打来时他逃难到那儿,面黄肌瘦一个孩子,差点死掉,被异邦的好心人收养。退休后故地重游,发现村里的孩子读书还是困难,要划着船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就在那里捐了这所小学堂。

同行的记者立刻感动了并来劲了,非问他花了多少钱,是什么币?加元还是美元?而老人算了半天仍算不出来。

记者是出于职业习惯,也许是为了更翔实吧,用数字说话。也有非常多的被采访者,企业家、明星、名家,非常配合,做慈善时必用数字说话。那些数字他们是早准备好的。媒体还喜欢据此列出排行榜啥的。

只要不是虚假夸大的数字,不是承诺了不兑现的数字,有数字也很好。唯真正的慈善,从未想到计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心理鸡汤:再见年少时光
下一篇:幸福如水虽平淡但甘甜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记者的数字癖】相关文章
【记者的数字癖】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