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9-21 20:52
东岳泰山 由地理网资料整理
泰山,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南岸,黄淮间广袤无垠的平原之上。它显得特别雄伟、壮丽,真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泰山,在古代《虞书·舜典》中称“岱宗”,在《周礼》中叫“岱山”,而在汉初的《尔雅》中才开始称“泰山”。泰山在古代被尊为“五岳之宗”、“五岳之长”、“五岳独尊”。至今还流传着“重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柱石”、“有眼不识泰山”等成语。可见,自古以来,泰山被认为是人间吉祥之地,并当作伟大和崇高事物的象征。
古老的山岳 复杂的地质
泰山,论其海拔高度,在五岳审仅属第三,但论岩石年龄,它不仅是五岳的“长辈”,而且也是九州群峰的“老太爷”。据同位素测定,泰山岩石的年龄为25亿年。泰山的年龄也有l亿年了。
泰山杂岩是我国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它的成因和类型复杂多样。远在25亿年前,含钙质的泥沙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最原始的岩石。后来在泰山运动时期,原始岩石发生褶皱、断裂,同时伴随岩浆活动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超基性、基性和酸性各种岩石,并在以钠质交代为主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下,形成各种混合岩。主要有条带状混合岩化片麻岩、角砾状混合岩化角闪岩、混合花岗岩等。泰山运动晚期,在北东和南西向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泰山发生一系列北西向断裂构造,构造线大多在3l0°—330°之间。这时的岩石浆活动形成了中天门的石英闪长岩一英闪岩、普照寺的细粒闪长岩和一系列基性、中性、酸性的岩脉。并在区域变质作用和以钾质交代为主的混合岩化作用下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变质岩。
在泰山运动初期形成的古泰山,经受了10亿多年的风化侵蚀。后来,在大约6亿年前,古泰山随着华北地区大面积的下降,整个华北变成一片汪洋。在海底的古泰山经历了长达l亿年的时间,在其上面娟了两千米厚的石灰岩质的沙页岩。直到大约4亿年前时,华北地区才整上升变成陆地。不久,泰山逐渐隆起成为一个低矮的丘陵。到了l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时,低矮的泰山以快速隆起;同时受到大自然的强烈剥蚀,使原来覆盖在泰山上的沉积岩层全部剥蚀掉了,泰山古老的变质岩又露出地表。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泰山岩石。
泰山的基本轮廓是在三千万年前形成的,此后虽然再没有经历以前那种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但仍在各种内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化。新构造运动使泰山不断上升,据推算泰山现在仍以每年0.05毫米的速度逐渐上升,而风化剥蚀作用却使泰山减低。
泰山的地貌有五种类型:侵蚀构造地貌,分布于泰顶、长寿桥一带;构造剥蚀地貌,分布于鸡冠山一带山岳冰川地貌,主要集中在泰山后石坞一带;剥蚀堆积地貌,分布于西麻塔和大河水库一带;以及堆积地貌分布于蒿菱山一带。泰山冰川地貌,大约在二百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第四纪“间冰期”时形成。后右坞一带冰川流动刻蚀地表所留下的痕迹至今还很清楚,大约有一平方公里范围的低凹汤勺地形,就是一个典型的冰斗。冰斗谷地申遍布冰川泥砾,冰川两侧槽谷、悬谷、陡崖极为发育。远远望去,奇石争秀,异峰竞荣,风光极为壮丽。
众多的古迹,绮丽的风光
泰山历史悠久,文化遗迹满山遍谷,自然风光旖旎。据统计,名胜古迹有四十余处,碑碣石刻多达千余处。在泰山周围发现了“智人牙齿”、中石器的石器及闻名中外的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代,泰山南北一带是鲁国和齐国所在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在周朝以前就有七十二君先后到泰山封禅祭天。周以后的秦始皇、汉武帝、真宗、清康熙和乾隆皇帝,都到泰山祭天封禅。因此,泰山上下,行宫、楼、殿、寺、阁、亭等古建筑纷纷建立起来,图文并茂光彩照人的各种碑刻、石雕日趋繁多,泰山的名气也随着一天天大起来,被称为“东天一柱”,并有“海内名山首岱宗”之誉。泰山的自然景色也很迷人,例如有千奇百怪的泰山石,壮丽的泰山泉瀑、古老多姿的泰山松,以及泰山云雾和泰山日出等奇观。它和众多的历史古迹互相衬托辉映,使泰山更富有神奇迷离的色采。
泰山的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从山麓的岱宗坊到泰顶约为9公里,计有石阶6293级。
游泰山,一般是从中路上,由西路下。中路的起点岱庙,位于泰山脚下泰安城内,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四面围筑城堞,内有殿庑八百余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里是古时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隆重仪式的地方。留下的碑石总计有130余块,向有“岱庙碑林”之称。其中最著名的有我国最古老的秦李斯小篆碑,宋真宗的“封祀坛颂碑”等。主体建筑天贶殿,建于宋代,距今有970多年。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合称为我国著名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宋代巨型壁画,名叫“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中人物657名,画中人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岱庙东侧有汉柏院,院内有五株古柏,相传为汉武帝亲手所栽,距今已有.2100余年。
出岱庙往北走不远,通过登泰山的第一道大门——“岱宗坊”。再往北来到红门官,。是因它西北部大藏岭悬崖上有两块红色似门的岩石而得名。这种岩石叫混合花岗岩,内含大量肉红色钾长石。红门宫是和尚主持的寺院,宫前有“一天门石坊”、“孔子登临处石坊”、“天阶石坊”三座石坊,号称“坊群”。过万仙楼门洞继续盘道而上,不一会见到路左侧岩壁上刻有“虽二”两个大字,这是清光绪年间济南名士刘廷桂所刻。是指登泰山仿佛有“风月无边”之感,把“风”、“月”二字的“边”去掉,就成了“虽二”。意思是说泰山风景无限优美秀丽。
大约在中路的三分之一处是“斗母宫”所在。此宫原是一个女道观,因院内有龙泉_眼,故又称“龙泉观”。“斗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全名叫“先天斗姆大圣元君”,传说是北斗众星之母。宫门前有两株根相连生的古槐,枝叶繁茂,状若卧龙,故称“卧龙槐”。宫门有钟鼓二楼,院分三进,南院有一天然池,池畔绿树婆娑,池水碧波荡漾。“羁云楼”和“听泉山”对山临水而筑,长廊回转,古色古香。
穿过由翠柏组成的浓郁走廊(俗称柏桐)、山势险要的“壶天阁”及唐玄宗登山时拔马而回的“回马岭”,来到“中天门”。到此已走了一半多一点的路程。中天门是泰山中部一座浑圆状山峰,海拔高度800米,古代人利用峰顶的平缓地形建坊筑阁,成为泰山的二天门。在这里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登山盘道就象天梯一样升入天际。下中天门经过平缓的谷地“快活三里”、云步桥,山势渐陡,前面就是“五松亭”,也叫“五大夫松”。在五松亭上面左侧“拦住山”坡上,孤立一株古松,树干有一枝松如手臂伸向空谷,这就是闻名天下的“望人松”,又称“迎客松”。
由此往上,山势越来越陡,转瞬间,来到“对松亭”。它的对面是“对松山”,满坡青翠,万松竞秀。有的生在岩石缝里,盘根错节,如蛟似龙;有的挺立于悬崖峭壁之上,如杂技演员飞檐走壁;有的老态龙钟,形似“老寿星”。真是山坡松涛如浪,碧波似海。
过对松亭,就是登泰山最险峻的一段十八盘。这十八盘几乎垂直,它的两侧是三、四十米的悬崖峭壁,这都是岩体的节理或断裂所在。 从对松亭到南天门,高度仅400米,石级却有1 594级之多。这真是“万仞劈险关,云梯架南天。双壁几回肠,慢紧十八盘”。登泰山能闯过这一关,就算大功告成了。
登上南天门,顿觉心旷神怡。远望山下,河流、泰城的建筑、道路、林木,布局规整,就象一副美丽的水彩画。南天门,它的名字具有神话色彩,好象通入天际的大门。门上有“摩空阁”。门左右两侧有石刻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由此可见南天门的险要位置。进入拱形门洞迎面是一座铁瓦大厅,叫“未了轩”,是郭沫若亲手所书。
出南天门,经过岱顶的“天街”、“白云洞”、“莲花峰”,就是泰山顶最宏伟的古建筑群“碧霞祠”。它创建于宋代。祠分前后两院,中间为铜铸盖瓦、檐铃的五间大殿,左右配殿和山门都是铁铸的盖瓦。院中有“泰山天仙阁金阙”和“泰山灵佑官”铜碑,皆为明代(公元1615—1625)所立。还有明代用铜铸造的千斤顶和万岁楼。此外还有钟、鼓二楼。这座高山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周密,结构严谨,玲珑精巧,中外著称。
过大观峰,仰望云端有一座庙宇,叫做“玉皇庙”。它建筑在泰山最高处天柱峰上。唐院中央有块岩石上刻着“极顶”二字,这就是泰山最高点1524米处。站在这里,。举目远眺,周围群山都在你的脚下,你会赞叹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写得多么真切。庙东有“观日亭”,可观“旭日东升”;庙西有“望河亭”,可望“黄河金带”。此两景与“晚霞夕照”、“云海玉盘”合称泰山四大奇观。玉皇庙门前有一座古老的黄白色石碑,上面一个字也没有,称“无字碑”。碑为寒武系石灰岩做成,高6米,宽1.2米,厚0.9米,重17吨。据《史记》记载,为汉武帝东巡泰山时所立,距今已有2l00多年。
从天柱峰向东南不远就是“日观峰”这里有一块长条形巨大花岗岩体,平地向北伸出,叫“拱北石”,又叫“探海石”。在这里观日出最好。
在天柱峰北面约一点五公里处就是“后石坞”。由于地史上的冰川作用,留下典型的地貌形态。岩石错峨林立,光怪陆离。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泉溪淙淙,风光旖旎,被誉为泰山的“奥区”。
泰山顶部因海拔高,气温比山下低10℃左右,湿热气流上升,遇冷常凝结成云雾。我们沿岱顶山路下山时,突然,四周如烟似浪的云雾向身边涌来,置身其中,犹如腾云驾雾一般,这就是著名的“泰岱云海”。
扶着云朵一路下到中天门,沿着泰山西路来到长寿桥。桥下有一个陡立而光滑的百丈崖(断层崖),西溪流水到此直泻而下,形成白色如帘的瀑布,跌入崖下的深潭内。。这就是著名的泰山黑龙潭瀑布。潭水碧蓝,深不可测。山水相映,景色迷人。潭旁有“西溪石亭”,游人在此观瀑赏景,别具情趣。
沿环山路东去,经冯玉祥墓、范老墓,在凌汉峰下的密林深处,但见一片红墙碧瓦的古建筑群,这就是泰山现存唯一的一座佛教古刹“普照寺”。殿字依山而建,青山环抱,曲径通幽,是泰山一处风景异常幽美的著名游览点。寺创建于六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寺分五院,前院有钟、鼓二楼和纪念朝鲜“满空”和尚的纪念碑;中院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象;西院古松婷婷,腊松婆娑;最著名的足后院的“六朝松”。虽经历l500多年的沧桑,至今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阳光、月色透过松叶,地上撒满斑点银花,如同筛月。据此景清朝道光年间在树下建有一座“筛月亭”。亭内设一石几,以石块敲击,可发出清脆动听的音响,故称“五音石”。树下还有清代所立“六朝遗植”石刻和郭沫若题作《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
泰山换新颜,游人勇攀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泰山上下各处的古代建筑、名胜古迹、碑碣石刻,进行修葺彩绘,面貌焕然一新。古老的泰山已变成一座幽雅秀丽的山岳公园。
在泰山脚修筑了三公里的环山公路,把大众桥、冯玉祥墓、普照寺、王母池、虎山水库等名胜古迹连接起来,游客可以乘车或步行游览;极为方便。还重修了登山梯阶一万三千多级。粉碎“四人帮”后,又在回马岭到柏洞,黄西河到中天门,朝阳洞到慢十八盘等地段,整修台阶二千多级,在危险的地方都增加了铁栏杆等安全设施。在泰山西路,从山下的马蹄峪到中天门,修了一条长十二公里,宽八米的公路,游客可在半小时之内乘车到达中天门。目前正在准备架设从中天门至。岱顶的复式空中索道,建成后,游人乘坐电缆车,只需八分钟便可到达岱顶。此外各游览点的服务事业也大大发展起来。
在泰山还大力发展了治水造林活动。从东北引进红松、樟子松、冷杉;从西北引来华山松、云杉;从南方移来金钱松、毛竹和茶树;还从朝鲜、日本引入落叶松并在泰山栽植了苹果、核桃、板栗、红枣树等。还修建了二十多座大中型水库。现在泰山已变成了林海葱葱,花果遍地,明镜似的水库,如镶嵌在山中的宝石。红墙碧瓦的众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互相辉映,使古老的泰山变得更加娇艳多姿,美丽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