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7-02 18:13
环保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关系到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要“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开发这一流域的过程中环保建设成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阐述。
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西藏、云南后进入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注入南太平洋。其干流全长4661公里,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被誉为“东方多瑙河”。中国位于澜沧江—湄公河的上游。它在我国云南省省境内的干流长1240公里,占干流总长度的26.6%。流域面积795000平方公里。澜沧江在我国境内干流长2160公里,在云南省境内干流长1240公里,占全干流长的四分之一。区域内江河纵横,地形复杂,山川挺拔,气候多样,其北南走向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多生物、多物种。这里有白马雪山、高黎贡山、无量山、西双版纳、南滚河等多处自然保护区,区内有滇金丝猴、长臂猿、孟加拉虎、豚鹿、亚洲象等珍稀动物和桫椤、秃杉等多种稀有植物;同时,这里又是多民族聚居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农业人口占流域内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澜沧江区域发展成为新兴旅游胜地,拥有四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中的三个(西双版纳旅游区、大理旅游区和三江并流区),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逐渐明显,加之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或资源开发行动,如:下游泰缅大坝、中游梯级大坝、在建的大保公路、小湾电站等使这一区域生态环境处于极度退化状态。目前,区域内存在着如下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加之环保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气象等自然灾害频繁。(1)地震。据云南省地震局有关资料,全省较为集中的地震带有6个,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就涉及3个,而且属于强震高发地区。地震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地震还透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使公路毁坏、交通、通讯中断、房屋田地被淹没等。(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尤其在中游的耿马、保山、镇康等地区。全省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影响的县有30个,该区域内就有13个。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给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3)气象。由于该地区特有的地形特点,使得该区气候独特,总的特征为:气候变冷、降水增多,气象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象灾害主要是旱灾、水灾、冰雹等。
2、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该区域土地侵蚀率为29.38%,其中中游地区的土壤侵蚀远比上游和下游地区严重。由于土壤的大量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贫瘠化,还造成河流淤积,直接影响到澜沧江梯级电站效率的正常发挥和使用年限。另外,区域内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据美国卫星资源的解释结果,其森林覆盖率为46.86%,以中游地区最低为32.73%。由于中游地区开发历史悠长,人口密度大,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加之煤炭资源缺乏,能源消耗又以薪柴为主,使原来就比较缺乏的森林资源受到了比上游和下游地区更大的压力,这是中游地区森林破坏严重的根本原因。由于森林遭受破坏,自然灾害的危害和水土流失也远比上游和下游严重得多。
3、濒危物种的生态环境逐渐缩小和种群数量减少。澜沧江区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根据初步统计,区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350种左右,约占全云南省保护物种的60%。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种多样的气候,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物种资源,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物种和种群数量的减少。另外,区域内的生物种类虽然丰富,但许多种类的种群数量少而且比较分散。对野生生物资源,尤其是对一些数量少、价值高、有特殊用途的生物种类的掠夺性开发,已使许多物种的个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导致物种的消失。
4、区域内局部地区还突出地存在水、大气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如上游地区的比江的水流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中游的西洱河水环境污染已十分严重;北衙锅厂河一带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小黑江、罗闸河的水污染也比较严重等。
除此之外还存在草场退化、森林生态功能较弱等环境问题。
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环保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澜沧江流域目前存在着自然灾害频繁,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严重,森林破坏严重,濒危物种的生态环境逐渐缩小和种群数量减少以至物种消失,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以上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等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中自然地理因素和地质因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地质构造裙皱强烈,断裂纵横,规模巨大,构造运动活跃,近期仍在强烈抬升中,以致地震活动频繁,引起较多的地震灾害,加上横断山系纵贯整个流域,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海拨高,地形坡度大,气候复杂,气候呈垂直分布,岩性都导致规划区内自然灾害、土壤侵蚀的加重。
2、人为因素
(1) 思想观念滞后,法制意识薄弱。多年来,在“征服自然”的生态观的影响下,很多人缺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环境资源状况没有明确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差;对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仍然抱着先发展经济,有了钱再搞环保的心态。尽管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在环保方面的投资,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而思想观念滞后,就进一步导致了忽视或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环境法制意识淡漠,部分地区的企业、个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不惜以牺牲珍稀动植物作为代价,此类事件时有发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