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逍遥右脑  2014-03-18 10:36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14年深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试卷(一)
语 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酵母/校对 连累/劳累 千载难逢/载歌载舞
A. jiào; lěi/lèi; zǎi/zài;
B. 修缮/讪笑 伺机/伺候 纰缪/惩前毖后
B.shàn; sì/cì; pī/bì;
C. 角逐/角斗 着手/着落 数典忘祖/数见不鲜
C. jué; zhuó; shǔ/ shuò
D. 精辟/复辟 剽窃/膘肥体壮 解甲归田/浑身解数
【D】pì/ bì; piāo/biāo; jiě/xiè;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们或许可以对《感动中国》十年的评选作一概括——寻找这样一群人:不论他们有怎样的身份、背景、经历,不管是曾经见诸媒体,还是鲜为人知,只要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人格力量。的确,这种力量不可或缺,它支撑着这个社会美好向上,给人以鼓舞和激励,温暖冷漠,消除隔阂。而那些获奖者的故事,也都令人为之动容。
A.鲜为人知 B.振聋发聩 C.不可或缺 D.隔阂
【B】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处宜用“震撼人心”。(A.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C.不可或缺:无法替代或缺少的。D. 隔阂:彼此情意不相通,思想感情上有距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不但作为首位由学者出任的“内政部长”,江宜桦有效且快速地在政策上落实马英九的公义社会理念,而且与民间社团的交流也相当顺畅,成为学者从政的成功范例。
A.关联词位置不当。应该把“不但”放在“江宜桦”的后面;
B.尽管,抱怨赵本山的某些小品超越道德底线、歪曲对常态生活的理解,让人们的精神难以承受,但是要将本山的暂别硬做成永别,也不太公平。
B.缺主语。可去掉“抱怨”;
C.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C.搭配不当,“加大……密度”可以,但不能“加大”“质量”。
D.为了适应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削减与安全战略调整的需要,美军将大幅削减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人数,同时尽量保证空军与海军的开支。
【D】
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
③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④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⑤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⑥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A. ⑤②①④⑥③ B. ④⑤③②①⑥ C. ⑤①④⑥②③ D. ④①②⑤⑥③
【C】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①《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
《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
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jué yì指木椽?木桩之类的木料)、轮舆、?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但是自此脆弱者变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芦苇)之类的植物呢?但是,工匠们拿着斧头来到山林里游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们,用它们来做栋梁、桷?、车轮、??,粗细软硬,无不合乎功用,这就是所说的有损失就有增益,有失败就有成功,有苦难就有快乐了。

②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强百倍。元佑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yǎn jiǎn安卧),今应官而祸随至。
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yǐng 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一个季节的最后一月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解:脱去,松开
5.【D】 消除,除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项:动词,“创作”/介词, “替,给”;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介词“比”。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余船以次俱进
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 介词,按照、根据。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D代词,“……的人”/ 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B.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C.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D.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7.【C】
8.下列各句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家庭,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C.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8.【B】找到原文相应区域有“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不能勉以随人”等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惟物之应”,是只能应付外在事物,只能“勉以随人”,或者说是皆要受外物约束限制,而失去了心灵自由、行为自在——失去了自我。这里,不只是“应对官吏事务”,“失己”更不是“无暇顾及家庭”。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4分 )  
译文:①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则”“ 妇子”及倒装句状语后置“食于我”,各1分,句意1分) 
②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3分)  
译文:②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而”“ 辞”各1分,句意1分。)
(2)简要说明第二段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3分)
答: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1分),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2分)(从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个角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问是“如何阐述”的,要从“引用了什么故事或事例”和“说明了什么道理”两方面答题。
10.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①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①古城:指黄州古城。
(1)词中上片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之景?请结合词中的简要说明。(3分)
答案: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1分)。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从视觉入手:“时时见”;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使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2分)。
(评分建议:点出意象1分、点出时令1分、画面描述1分)
(2)结合“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诗意理解本首词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4分)
答案:这两句写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诗人我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这两句是本诗画龙点睛之笔。(1分)“殷勤”以拟人化手法,推想而今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带有消极意味, “又”字,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分析2分)。整首诗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雨后得新凉的喜悦、闲适心境。同时,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绪(1分)。
(评分建议:叙述诗意1分、手法1分、分析情感2分)
诗意大意翻译: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注: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所以游目骋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3)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4)淇水汤汤, 。 ,士贰其行(《诗经•氓》)
参考答案:(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穷岛屿之萦回,即冈峦之体势,(4)渐车帏裳。女也不爽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2~13题为,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C )( D )(5分)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
“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D.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D.武断,“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两者之间“相联系”。
E.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
B.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答案:B
C.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D.条件推断不成立。
14.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在第一段找信息)。或:“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在第四段找信息)。
②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在第五段找信息)。
③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在第七段找信息)。(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15.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4分)
答案:①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要具体化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画等号。(1分)
②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看,“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联系,“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1分)
③“俗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某些原先的“雅文化”则可能成为文化糟粕或垃圾。(或:“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1分)
④“大众文化”并非只能是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一定是高雅精致。(或: “大众文化”中也有精致高雅之作,“精英文化”中也可能有粗俗之作。)(1分)(每点1分,共4分。在第三和第四段中筛选信息。)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l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有删改)
16.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6.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17.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5分)
17.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18.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18.示例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
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失去“保护”,体现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示例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
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示例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大卫•切瑞顿:全球最富的教授
高 峰
和中国许多教授一样,很多外国学者也热衷于通过出书或讲学赚钱,但是要想借此成为亿万富翁却很困难。不过,《福布斯》杂志近期披露,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大卫•切瑞顿的个人资产高达13亿美元(1美元约合6.36元人民币),堪称“全世界最富有的全职教授”。
上小学时,切瑞顿迷上了音乐。他开始参加暑期音乐剧课外班,并多次参加学校合唱团和音乐剧的演出。切瑞顿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经常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因此深得大家喜爱。不过,他的性格也有着特立独行的一面。比如,中学里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棒球,切瑞顿却偏偏喜欢短跑,经常一个人练习,一练就是一个小时。
除此以外,切瑞顿的另一个兴趣点或许就是数学了。在众多任课教师中,他对数学老师艾尔文的印象最深刻,他曾经回忆说:“我记得那是1967年的一天,他充满激情地告诉我们,计算机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当时计算机还是新鲜玩意儿,我们中没有人见过它,但艾尔文已经将一个信念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
中学毕业后,切瑞顿向阿尔伯塔大学的音乐专业递交了入学申请,却没有被录取。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该校数学系就读。在大学里,业余时间很充裕,他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练吉他、参加话剧和音乐剧演出,有些朋友甚至认为他是专业的吉他手。不过,切瑞顿始终没能真正从事音乐事业,在读了一段时间的数学专业后,他转入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又在滑铁卢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当了3年助理教授,1981年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因为这里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锋,而且资金雄厚”。
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让切瑞顿如鱼得水,他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互联网运转得更快、更安全。在这里,他与来自德国的博士生安迪•贝克托尔谢依姆成为好朋友。当时硅谷涌动着一股创业潮,切瑞顿的许多同事和学生都纷纷“下海”成立科技公司。1982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离开斯坦福大学,与别人合伙创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但切瑞顿却不为所动,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给切瑞顿打了个电话,两人共同创办了花岗岩系统公司,这是一家生产具有信息交换功能的局域网设备的公司。成立仅14个月后,美国著名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思科公司就出资2.2亿美元将其收购,切瑞顿所拥有的10%的股份也变成了2200万美元现金。“几乎一夜之间,我不必再为钱工作了,也不必再为还清购房贷款而发愁了。”他回忆说。
此后,切瑞顿和贝克托尔谢依姆继续合作,先后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和一家云计算设备公司,前者后来被太阳微系统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到目前为止,切瑞顿已经自掏腰包超过5000万美元,先后投资了17家高科技企业,几乎都获得了收益,极少失手。
在切瑞顿的投资记录中,最得意的一次“出手”当属为谷歌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当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斯坦福大学的在读博士,虽然切瑞顿没给他俩上过课,但全校都知道这位教授对互联网和办公司都“门儿清”。事实上,拉里•佩奇两人操心的是如何为他们的技术申请专利,以及为尚未成立的公司筹措资金等问题。但切瑞顿却看得更远:“这好比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考虑如何把他们养大。”他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商业理论,并安排他们与自己的老搭档贝克托尔谢依姆见面。
1998年8月的一天,在切瑞顿家的门廊上,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向贝克托尔谢依姆介绍了谷歌的技术和理念。半小时之后,贝克托尔谢依姆就领会了这个新搜索引擎的过人之处,也搞清了它的赢利模式,他对两个年轻人的想法非常感兴趣。
“如果他们每天能吸引到100万次点击,每次点击赚5美分,那就是5万美元,至少他们不会破产吧!”贝克托尔谢依姆当即跑回车上去拿支票簿,开出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这时谷歌公司尚未成立,于是佩奇和布林赶紧去注册,以便拿到这笔钱。后来,贝克托尔谢依姆又向谷歌投入10万美元,切瑞顿自己也投入了20万美元。到今天,这两位原始股东各自所持股份的市值都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希德哈思•巴特拉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他一语道出切瑞顿的独特优势:“科技人才都精通技术,但当他们面对风险投资者时,很可能茫然若失、不知所云,而大卫对一项新技术的前景总能一目了然!”
梁松是切瑞顿在2003年带过的博士生,他对导师的教诲仍记忆犹新:“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教给我们如何这样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追随潮流。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从大处着眼,探寻改变世界的方法!”
(本文选自2012年《环球人物》,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这好比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考虑如何把他们养大。
19.本句采用比喻手法,切瑞顿把创办公司比喻为生育孩子,要考虑像养育孩子一样精心经营。与后文的给学生讲解商业理论并推荐有经验的搭档一起,表现出身为教授的切瑞顿具有长远目光,也揭示了他成为最富教授的原因之一。(4分)
20.结尾处引用了两位学生对切瑞顿的评价,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5分)
20.(1)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切瑞顿作为优秀的教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侧面烘托了人物的人格魅力。(1分)
(2)引用巴特拉的话是为了突出切瑞顿超乎常人的前瞻能力给学生的影响。(2分)
(3)引用梁松的话是为了突出切瑞顿作为教授在创新思维方面对学生的言传身教。(2分)
21.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大卫•切瑞顿成为全球最富的教授的原因。(6分)
21.(1)兴趣爱好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不要一味任性,而是要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做好眼前的事情。切瑞顿始终没能真正从事音乐事业,在读了一段时间的数学专业后,他转入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又在滑铁卢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最终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2)专注学习,夯实基础。1982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离开斯坦福大学,与别人合伙创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但切瑞顿却不为所动,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3)善于合作。与贝克托尔谢依姆成为忠实的合作伙伴,积累了殷实的物质财富;为谷歌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每点2分。如果从专注本职工作、高瞻远瞩、善于投资等方面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准确概括内容填写在下列方框内,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6分)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英德县。茶区峰峦起伏,江水萦绕,喀斯特地形地貌,构成了洞邃水丰的自然环境。所栽培的茶树以云南大叶与凤凰水仙两优良群体为基础,选取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适宜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英德红茶成品外形紧结重实,乌润细嫩,金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鲜爽浓强,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红亮。其茶多酚含量超过35%,较一般品种多10%,对人体有良好的药效作用,如有收敛、杀菌、消炎、抗癌等功效。英红从1958年问世以来,经国际和国内茶叶专家评定,认为已达到国际红茶高级水平。该茶已销往德国、英国、美国、波兰、苏丹、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答:① 、② 、③ 。
①采摘讲究 ②制作精细 ③色香味俱佳 ④功效较多。(答对三点即可给分,每点2分。意思对应即可)
23.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6分)
  前不久,在电视台的一次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90后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一下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针对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评分建议;表明态度1分,分析理由5分)
赞成者: 【示例1】这是保护自身权益的做法,实习生具有平等和社会分工意识。他敢于挑战,追求人格的尊重。 (一代有一代人的思维)
【示例2】“拒订盒饭”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可贵的权利觉醒。如你所知,当老人使唤新人成为一种“亚文化”、“潜规则”时,当这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后,90后的实习生,还能意识到这不属于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这是难能可贵的。(指出让实习生买盒饭也是潜规则陋习)
【示例3】在抛却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的同时,应当更直截了当地鼓励劳动和创造。如果年轻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要屈从于前辈意愿,未必全是好事。一个社会如果只能由前辈说了算,甚至于前行者错了也是对的,这不仅对于年轻人是一种不必要的磨练,是一种多余的客套,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未必是好事,因为。换个角度看,能否有效接纳年轻人带来的新理念、新冲击,其实也是社会活力的一大证明。(社会毕竟要向前发展)
质疑者:【示例1】导演是一项需要全局观、需要多方协调的工作,为众人订盒饭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拒绝一次看似跑腿的差事,实际上是拒绝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示例2】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承担一些理所能力的“分外之事”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认为,不涉及新人、不涉及欺压,为愉快的工作关系,和谐的相处环境,再普通不过的付出。90后在个人能力、对社会的了解和竞争意识等方面,很多地方都超过80后。他们更现代、更大胆、更敢于表达,自我意识很强,但是很多该懂的东西不懂,比如如何谦让、克制,如何更融洽的相处等等。
【示例3】90后实习生“认真地”拒绝了主任的“麻烦”,看上去这位实习生的做法的却显得很“个性”,其“特立独行”的风格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事实上,这位实习生的表现反映出来的是礼节性的问题,并非平等人权的问题。显然,实习生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做订盒饭这种事儿,认为跟自己没关系。这其中的功利思想与自我意识是如此明显。由此看来,这位90后实习生还缺乏诸多必要的社会修养,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到礼节礼貌、社会常识与为人处事之道的存在。
(言之有理即可)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筱敏在《捕蝶者》中详细介绍了捕蝶者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将蝴蝶做成各种各样珍贵的标本,名扬世界,捕蝶者们代表蝴蝶放弃了“默默耗损掉美丽终老山林”的生活目标和权利,可有谁知道蝴蝶的感受呢?也许这就是人们欣赏美不胜收的蝴蝶标本的代价。
请在材料的含义范围内,结合你的经历或认识,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这篇作文的主题就是要爱惜生命:从其他的动物昆虫到人的生命。
就写爱惜猫猫狗狗的生命也可以;从写其他动物的生命到写珍爱人的生命当然更好。
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现在人们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进步,知道世间事物中,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
材料中“代表蝴蝶放弃……生活目标和权利”、“可有谁知道蝴蝶的感受呢?”、“也许这就是人们欣赏美不胜收的蝴蝶标本的代价。”都是对希望表达的中心的提示。
我们希望同学不仅根据材料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还希望能结合社会中一些虐待动物生命和不珍惜人的生命的现象形成一个分析的结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4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考试题(附答案)
下一篇:2013年高三上册语文期末试题(有答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相关文章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