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调节、稳态专题常见得分缺位类型及对策

逍遥右脑  2014-03-14 15:37

     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海量训练题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考生解答学科主干知识的视野,但与此同时,考生如何忽视对解决问题的细节关注,解题时屡屡表现出“看得懂却写不出”“写的出却写不对”“写的对却缺时间保证”的困惑,为此,本文结合部分高考试题分析,和各位考生一起理清相关题型常见的失分类型,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学习风格的对策。

一、过程完整性析因敏感度不足导致的失分类型

    高三考生在一轮复习海量题目训练之后,很容易陷入审题先入为主的怪圈,导致在“已知条件包含的概念和原理”“信息实例与概念属性间的内在联系”两个方面缺乏敏感性,在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原因的题型中迷失。

例1.(2011年江苏卷26)右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      。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   、    。

 (3)在T1一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    、    

   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解析:(1)题第2空,考生如果仅仅根据乙醇的曲线,忽视了酵母菌在BC段处于上升的状态,自然就容易出现“无氧呼吸”这一典型的失分表述,很多考生习惯将其归为自己审题不清,实际上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生物生命活动获得能量主要方式为有氧呼吸”的理解,而正是考生在平时缺乏从知识内容和过程上层次性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利用、释放能量”知识。同样,(2)题,如果考生在平时忽视了细胞呼吸产物(酒精、二氧化碳、乳酸、丙酮酸)对生物体生命活动影响的分层理解,很容易误解试题信息指向不清楚而陷入表述迷失的困境。

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例2.(2013江苏高考生物30)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          。

(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       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           。

(3)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                。

(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         (填序号)。

①A<B<C    ② A<C<B   ③ A<B=C   ④ A=B=C

(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    (在“之前冶、“之后冶、“同时冶中选择),这是因为               。

(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解析: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曲线表征试题,多倾向考察学生的表述能否体现知识信息间的层次关联,结合代谢调节及稳态知识的特点,要求学生能结合“诱发因素(或者代谢起始状态)--过程描述--结果呈现”递进式表述,藉此考察学生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层次是否清晰。

(1)问需要考生一方面能围绕图形横纵坐标变量提炼出“血糖浓度变化”信息,而且能联系起血糖主要指的是葡糖糖,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联系教材中“葡糖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然后确定递进式的表述方式。

(2)问需要考生明确早餐中的糖与血液中的血糖的层次关联,方能在答案中体现“食物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成为血糖的递进式表述。

答案:(1)血糖浓度降低,能量供应不足   (2)高糖早餐    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3)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4) ④   (5)之后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 ②④

三、负性定势忽视题干呈现信息样式失分类型

    大多数考生在经过一轮海量题型训练之后,或多或少的积累了大量的题型模式,但如果缺乏必要的题型反思,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视觉性滑动两个负性维度造成思维断点和解决问题缺位。

例3(2013山东高考理综26)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        。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        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        (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         点时收益最大。  

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        使用,减轻 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         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以促进鸭的生长。 

解析:(2)题,考生很容易陷入将II的对称性与“种群的增长率”“种群密度相联系”相对应的定势之中,直接导致忽视曲线横纵坐标隐含的含义,其实,高考题主观题型对信息的指向是非常直接的,所有的信息隐含在题干文字逻辑层次的表述之中,因此,考生做题时只要注意图文转换的变量关系以及题干语句,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对本题而言,考生只要能明晰题干中“生物密度”“防治成本”“作物价值”“收益最大”等信息,问题表述要点是很容易确立的。

 (3)题只要抓住“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粪便分解”之间的关联,结合问题的递进式设置方式课,答案要点很容易切入。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者:细菌、真菌) 无机物

例4:(2013江苏高考生物33)为探讨盐对某生物燃料树种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浓度NaCl条件下,对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光合色素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图。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没有显著变化。请参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中色素的功能是                      。

(2)大气中的CO2可通过植物叶片表面的         进入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来源于原料中的          ,有机物(C6H12O6)中的氧经细胞有氧呼吸后到终产物                  中。

(3)当NaCl浓度在200~250 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                 ,后者主要是由于                    。

(4)总光合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                 表示。

解析:(1)此题属于文字信息和图文信息交叉干扰考生思维判断题型,如果考生将(2)题第一问“气孔”与(3)题中“夏季晴朗的中午”关联,出现“气孔关闭因素”“根部渗透吸水作用因素”等错误表述就难以避免。(2)题中,如果缺乏对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各阶段物质变化的层次分析,很容易出现“水”这一错误答案。

    近年来高考题主观题往往采取曲线和表征和符号表征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为此命题者常选择结合具体信息展开多个角度的考查,目的是着重考察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而高考备考过程中,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海量题型训练给不同学生造成的差异性影响,而导致后续复习实效性不强,这就需要考生要结合自身的学习风格,结合基本前提(作为高考题,其答案表述基本都很直接,这个直接在图形题中核心体现在“描述曲线横纵坐标变量关联关系),反思自身思维混乱和迷失的因素。

   本题,只要考试能结合图形,抓住NaCl浓度与净光合作用、胞间CO2浓度、光合色素的含量关系,减少不合理的发散延伸,然后注意表述结合题干信息表述,规范和严谨性的表述自然很容易达成。

答案:

(1)吸收、传递、转换光能 (2)气孔 CO2 CO2

(3)光合色素含量降低 胞间CO2 浓度降低

(4)光合作用消耗的CO2 量(光合作用产生的O2 量或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四、经验性积累替代核心概念理解导致“钻牛角尖”失分类型

    当积累了一定量的题型样式后,相当部分的考生极易脱离教材理解核心概念,逐渐缺乏对信息的“最佳理解”(结合题干文字间相互关联的特定背景分析)的意识,往往因为题干信息中的字词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在完整表述信息题型和关键信息拐点题型上往往难以把握问题表述的关键点,出现“费时”又丢分的局面。

例5.(2013理综生物(大纲卷)33题)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 A和浮游植物 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 A为食,浮游动物 A以浮游植物 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           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       、         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3)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            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4)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                  高中历史 ,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统中属于                。

解析:该题属于围绕教材关键信息引申的高考试题类型,(1)题考查人教版必修三P67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知识信息,考生只要抓住题干“为食”和“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关键信息,确立环境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突破口,再回归到题干中水体发黑发臭的信息,才能快捷的提炼出“缺氧”因素,否则很容易思维定势出现各种类型的不合理表述。

答案:(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 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利用图解法计算物质穿膜层数
下一篇:第3章 基因的本质 能力拓展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代谢、调节、稳态专题常见得分缺位类型及对策】相关文章
【代谢、调节、稳态专题常见得分缺位类型及对策】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