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3-14 14:46
第Ⅰ卷( 共60分)
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带有开放性
B.家庭手工业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C.东汉时期出现了技术水平先进的灌钢法
D.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工艺技术达到顶峰
2、宋代范正敏《?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
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业日益发达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耕经济 B.维护封建统治
C.限制工商业发展 D.防范“外夷”入侵
4、据统计,1900年以前的30余年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150家,资本总额5000余万元;1901-1911年的10年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家,资本总额近1亿余元,是以前30余年的两倍多。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有( )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刺激
③列强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④欧美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5、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6、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
的社会( )
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7、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日辽宁省省长在《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说:“从一九八五年起,可以进一步有步骤地施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现在还没有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要按照国务院扩权十条规定,相应加强厂长集中统一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力。”对上述材料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实行厂长负责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B.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D.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下列图片中符合“清末民(国)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主题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9、1921年,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是( )
A.大街上报童手持报纸向行人叫卖
B.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C.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D.居民们排队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洋布”
10、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
不包括( )
A.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B.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11、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的部门是 ( )
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丝纺织业 D.机器制造业
12、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向明朝皇帝进贡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时间应该是在( )
A. 新航路开辟前 B. 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3、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 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4、在殖民争霸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 B. 西班牙、荷兰、法国
C.西班牙、荷兰、美国 D. 荷兰、德国、法国
15、一篇历史论文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6、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17、下表是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数据表,主要反映了( )
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机床
产量食品加工纺织粮食
产量棉花
产量
年增
长率60%19.70%35.20%354%8.70%7.50%3.70%4.70%
A.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8、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一变化缘自( )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哥伦布远航美洲,发现了新大陆,人们对此事褒贬不一,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 B.加强了世界联系
C. 扩展了工业文明 D. 冲击了美洲传统社会
20、某欧美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了19世纪中 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A.英国有钱人以乘坐轮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为时尚
B.泰晤士河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D.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1、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了这样的情节: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 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当时正值国内战争时 期,国内物资极度匮乏
B.当时正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义务劳动制
C.当时正值新经济政策时期,人们都热火朝天投入社会主义建设
D.义务劳动制是保障苏俄经受战争考验的重要手段
22、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 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
A.马歇尔计 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23、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 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
24、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5、为解决美国经济“滞涨”状态提供新思路的理论是( )
①货币学派理论 ②凯恩斯主义
③供给学派理论 ④新经济政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6、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仅用十多年时间就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阿登纳政府采用了一种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常被称为( )
A.混合市场经济 B.计划指导型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政府主导型经济
27、在某历史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8、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确立的标志是( )
A.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
B.世界银行成立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
29、《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30.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的会旗是(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令》,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后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 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 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
(2)依据材料二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2分)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有何作用?(4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6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32、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 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材料三:工业革命催化了国 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主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主要影响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怎样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2012—201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迎考训练(一)
历史参考答案
31: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2分)
(2)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皆可)。(2分)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6分)
(3)“文化大革命”。(2分)
成就: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2分)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4)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 定、发展。反之,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