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二度消费真伪难辨

逍遥右脑  2017-06-21 16:12

《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实力受到广大受众的肯定,然而其中的煽情成分使节目本身不再纯粹,饱受质疑的选手经历也引起非议。这个定位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在制作时强调声音是第一生产力,明确表态摒弃煽情因素,但为何终究逃不出“消费情感”的诟病?

无论是超女、快男,还是如今的好声音,作为一种专业选拔,选手在专业展示的同时,也展示才艺、个性,甚至个人经历,从而打动评委和观众,无疑是合情合理合乎规则的。因为具有竞技性,因此,真实性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电视节目一般都有表演的性质,表演即虚构,“选秀”既选且秀,电视制作方和参与节目的选手都不忌惮以假乱真,以达到煽情和吸引眼球的目的。

于是有人批道,这是一种消费情感的恶俗心态。

消费与情感本应是矛盾的。个人的感情是私人的产物,而消费却为之蒙上了一层交易的色彩。既然成为一种消费,必然有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消费情感的现象风生水起,印证了某种社会心理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含蓄但重情,而现代社会带来快节奏生活,人际关系疏远,信任度下降,使表面上开放的国人心理其实相对闭塞起来。情感交流的缺失,可以从电视节目中得到弥补,既安全又快捷。这大概是许多人不满节目过分煽情,却又深陷其中的原因。

消费情感的现象在大众传播学中早已被提出,如在新闻行业中有软新闻的泛滥和硬新闻的软化。但是在综艺节目方面,国外的节目并不显得那么情感泛滥。国内制作组买下国外节目的版权,对其环节、舞台、评判方式极尽模仿,却改变不了对情感消费的重度依赖。

在这些节目里,选手坎坷或悲伤的自身经历打动观众,观众感同身受之余,将同情心和眼泪倾囊付诸。这是一种微妙的交换:选手提供故事,收获了人气;观众付出同情,消费了情感,眼眶湿润的同时也使心灵暂时脱离干涸。可是这种如速食面般的消费终究缺乏营养,观众一旦发现选手经历出自伪造,其愤怒程度远甚于购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毕竟,真情的价格远高于一切物质商品。

即便撇开节目中的情感真实性不谈,观众在消费的同时,也被无声地消费了。感情牌如同诱饵,将观众钓上节目,然后将其二次售卖给广告商。这种商业操纵下的情感,无论如何都谈不上多少美感可言。感情既已变形、商品化,任其大肆宣扬,对受众并无益处。

中国的节目要想走出情感消费的怪圈,不能全然依靠法规规范,从受众层面的改变更为重要。作为电视节目的消费者,消费情感的最大误区在于:生活中真正缺少的并非感情,而是真情。建立在真实生活与体验中、触手可及的真情,或许是抵御“情感消费依赖综合征”的最佳抗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60亿个世界
下一篇: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情感的二度消费真伪难辨】相关文章
【情感的二度消费真伪难辨】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