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3-07 11:3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橘子电池的实验活动,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
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纸笔评价──课堂问题评价(见学案)
二、活动表现评价
(1)自我评价
我的思维状态 口活跃 口一般
我参与讨论的态度 口积极 口一般 口不够积极
我在课上的收获 口很大 口较大 口不太大 口很小
(2)小组评价
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口很高 口较高 口一般 口不高
课堂上的总体表现 口优 口良 口及格 口不及格
(3)教师评价
(六)教学反思
1.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
在必修教材中有学生实践活动──制作水果电池: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由于柑橘瓣可以分开,而且柑橘膜可以让离子通过,所以利用橘子瓣分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分池”观点,由膜可以提升到“盐桥”观点。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有效学生活动
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时,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因为学生起点较低。但是在新教材中,大多数化学反应原理内容都是从必修到选修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的设计理念。因此在选修阶段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设置有效活动,例如学生实验,充分结合理论分析,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现问题,从而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最近发展,不断上升,达到目标要求。
附学案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学案
姓名 同组人
实验l:请利用所给仪器和药品设计水果电池,观察实验现象并提炼出原电池装置的模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实验2:请利用所给仪器和指定模型,将反应:zn+cusO4=znsO4+cu设计成原电池装置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方案记录在下表中(可不填满)。
序号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正极液
现象
你的思考
1
2
3
4
5
总结归纳:
1.你对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形成条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如果将实验室研究的原电池装置真正使用到实际生活中,你还要继续研究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