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教学案

逍遥右脑  2014-02-27 08:44

第一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从容说课
第一,第二节主题是讲述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也可以说是阐述世界的第二种状态。本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引申和深化,也是讲述第三节内容的过渡环节或中介。所以,在本课的内在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由三框构成。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二节之间的联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一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本节的逻辑起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第二框),是对第一框内容的深化。因为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是比运动更深层次的概念。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属于世界观的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三框)就是方法论,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总的要求。
第二,实践证明,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物质的根本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区分。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这里提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就难以理解,不好接受;对于具有迷惑性或欺骗性的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从理论上说理解并不难,难是难在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的创新事业,对我们各方面的创新难以有真切的认识,难以把它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
第三,为了突破重、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多列举实例。采用讲授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培养其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等。
第四,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给学生以轻松的学习感觉。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含义;能运用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能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并懂得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了解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的。那么,再进一步看,物质世界的存在是静止不动还是运动变化呢?请看录像。
(多媒体播放)
刮风下雪,河流奔腾、地震海啸,斗转星移、海陆变迁;春夏秋冬,春华秋实;人的成长历程等。
[生]事物肯定是运动变化的。
[师]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不感到一切事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讲授新课]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都是运动变化的?先请同学们考虑“联系”这个哲学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生]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这一概念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师]对!正是由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外在动力。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1.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板书)
例如,社会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总之,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的经济活动才能不断地调整、改进和提高,最终得到了发展。(内在联系)
同理,社会经济生活与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健全程度、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民主发展程度都要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反过来,这些方面的活动及其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让我们先用摸得着、看得见的日常生活的事例来说明物质的运动。请每一位同学把自己的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心脏在跳动,肺在呼吸。
[师]请同学们用眼睛看一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自己来回走一遍)
[生]老师在走动。
[师]心脏和肺在扩张、收缩,它们的体积、容积在发生变化。假如我们以某一点为参照,可以看出老师的位置在变化,发现老师在走动。“变”就是“动”的意思。放眼这个世界,其实所有的物质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变化着,只不过运动变化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但概括起来有五种基本运动方式,分别是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59-60五段楷体字,然后判断下列运动属于哪种形式的运动,并且指出哪种运动形式是最为复杂和高级的运动形式?
(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判断内容)
(1)斗转星移,海陆变迁??机械运动
(2)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物理运动
(3)铁钉生锈,食物腐烂??化学运动

(提问学生,作出判断)
[师]可见,“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恩格斯”(多媒体打出)这句话的意思是: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永恒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板书)
那么,到底运动是指什么呢?
[生](看书后回答)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3.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刚才说一切事物无论是从位置的变化到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还是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都在运动变化着。这些具体的运动变化与哲学上讲的运动变化是同一回事吗?
[生]不是。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与五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师]回答正确。但还必须和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育运动、政治运动等等运动区分开来,它们之间也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下面我们再通过分析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来进一步加深对运动概念的理解。
4.运动和物质不可分(板书)
同学们,世界上有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质?假如物质是不运动的,世界将会成什么样子?
(学生简单议论,然后回答)
[生]绝对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比如,心脏不运动了,肺停止呼吸了,人也就死亡了。地球不运动了,也就没有四季更替、花开花落了。
[生]如果世界真的停止了运动,死寂一片,那将是多么可怕。
教师引导:如果地球真的不动,四季就不会形成;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师]对,这就是物质和运动的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第一点内容。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板书)
这就是说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在运动中存在的,离开了运动,物质就不可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我们知道,物质是在运动中存在的,所以把运动性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属性,其实,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的所有属性中,因为只有物质存在下来才可以谈其他属性,即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另外,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注意区分“根本特性”与“根本属性”。“根本待性”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在于,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物质所特有的属性。而“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总之,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这一点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同样道理,运动也离不开物质,这是因为人们一谈到运动,自然要谈到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1第4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教师引导:找出物质世界五种基
本运动形式的主体各是什么?
[生]机械运动主体??宏观物体;物理运动主体??分子、基本粒子;化学运动主体??原子、离子;生命运动主体??生物有机体;社会运动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师]对,那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不是一种纯粹的、脱离物质的精神活动?
[生]不是。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是认识运动的主体。
(多媒体显示)
运动形式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电荷、光子等
化学运动原子、离子
生命运动生物体
社会运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认识运动人脑
[师]可见,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即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板书)
[师]综上,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密不可分。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屏幕,思考这两个人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
(多媒体播放)
动画1:《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己。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动画2:《刻舟求剑》
[师]动画看完了,请两个同学谈一谈。
[生]从动画1看,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
[生]从动画2看,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师](总结)是的。慧能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楚国人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二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而都是错误的。
总之,从整个世界来看,一切事物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张三仍是张三,教室仍是教室,举头望去,操场、公路、高楼、树木看来并没有动,而是静止的。这该怎么理解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五个问题了。
5.静止的含义(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讲的静止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第2至第4自然段。注意举例加以说明。
[生]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物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也是一种静止。
[师]非常正确。那么,我们说某一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是不是就是完全静止,绝对的不运动?(设问引起注意,然后分析)不是。第一,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虽然相对于教室的位置来说,我们是静止的,但同时我们和教室都随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诗句: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带着地球上的人和物运行八万里,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公里)况且,虽然我们坐着没动,可是我们的心脏在跳动,肺部在呼吸,血液在流动,头脑在思考,眼睛在眨动,体内的新陈代谢在不断进行。所以,这种静止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种形式的稳定状态。
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着量的变化。如,水在一个大气压强为101.325千帕的条件下,温度由0℃向上升高,只要不超过100℃,水的液态就不会变成气态。但是,水温是在变化着的,水分子的热运动也渐趋激烈。
再如,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它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等每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总之,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那么,运动和静止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6.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板书)
请观赏漫画“时间”。这幅漫画体现的就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它提醒人们:时间是宝贵的,它在永不停息地流逝着。在这“绝对运动”的过程中,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抓住其“相对静止”的一瞬间,成为时间的占有者。人生就像和时间赛跑一样,要学会把时间掰成“两半”来使用。

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注意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显示)
运动静止
区别含义不同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或者用下面图示)

[课堂总结]
(多媒体显示)

[师](结合多媒体总结本课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关系:运动与联系,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世界上的事物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的。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这三个关系,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最后,让我们在一首“动字歌”中结束这节课。
(多媒体显示“动字歌”)
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
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
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
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
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动,
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
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则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A.前者是唯物主义观点
B.前者承认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则否认了相对静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最终导致不可知论
C.两者都正确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D.两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西欧板块的挤撞,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东雪峰。据此回答2~3题。
2.长江流向的变化过程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事物的变化发展无规律可循
B.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C.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D.事物的变化发展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
3.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了5000万年,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相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不承认相对的静止的存在,就无法科学地认识事物
D.要推动事物的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
古希腊有个叫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他无话可说。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中这个叫欧布利德的人( )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也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5.下列说法的错误与上题结论一致的是( )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英国思想家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方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任何运动又必须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承认(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局部影响全局
C.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D.物质决定意识
7.下列对毕尔生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
A.是正确的,因为他承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B.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他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他承认事物的运动是正确的,但其根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其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据此回答9~10题。
9.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客观事物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趋向
D.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10.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含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1.B 2.C 3.C 4.B 5.A 6.C 7.C 8.C 9.D 10.A
二、非选择题
11.“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如何理解恩格斯这一论断?
答案:
11.(1)恩格斯这个论断提示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任何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离不开一定的运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科学证明: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案
下一篇: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教学案】相关文章
【第二节 坚持发展的观点教学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