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清末新政教案

逍遥右脑  2014-02-17 19:03

一、目标
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 新政措施 五大臣出洋考察 清廷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2、史能:
(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3、史识:
(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要点
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庚子国变”指何历史事件?“庚子赔款”又是怎么回事?
“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发生时间: 1901年―1925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上海 北京
中国清政府偿付八国联军侵华的赔款。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第9课 清末新政(1901――1911年)
一、原因
1、客观原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义和团运动在动摇清朝统治的同时招致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大失民心,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改革势在必然。
2、主观原因(目的):通过改革,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庚子(1900年)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的旗号,进行变法,以实现王朝的自救。1901年1月,逃亡西安的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明令内外大臣就国家军民要政的因革损益等问题,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限期奏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主稿的“江楚会奏三疏”,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二、标志:督办政务处的成立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拉开“清末新政”的帷幕。
三、过程
清末新政的时间较长,从1901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大约十年,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具体表现为――
A、官制方面:改、增、撤、裁各部门或人员
B、经济方面:颁《商律》、奖实业、办银行
C、军事方面:废武举、编新军、用洋操、使枪炮
D、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推新学、派留学生
E、律法方面:废酷刑,颁《大清律例》
(详见教材第43―44页小字)
(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第二阶段: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原因
A、随着“新政”的推行,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B、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一些官员奏请立宪。
(2)过程
A、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起)
以载泽、端方为首的五大臣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回国后,主张仿行宪政,先立宗旨,再宽立具体年限。
(简单介绍梁启超为端方拟定宪政一事)
B、清廷上谕预备立宪(1906年起)
问题:预备什么?
内容: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
机构:成立编制馆,作为编纂官制的专门机构。
问题:官制改革的情况如何?有何影响?为什么?
除了变更几个名称、归并几个旧衙门、增设几个新衙门外,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清政府对立宪缺乏必要的准备,又不愿意让权于民。
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起)
1907年秋――国会请愿运动:预备立宪有名无实,引起各省官绅、地方督抚和立宪派人士的不满,1907年起,纷纷进京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速开国会。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迫于压力,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以九年为限,九年后召开国会,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溥仪继位,载沣摄政
1909――1910年,除新疆外,各省成立谘议局,资政院在北京成立,立宪派在两个机构中占据领导地位,一再发起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
1910年――清政府改立宪期限九年为五年,定于1911年先成立内阁,驱散各地请愿代表。
D、“皇族内阁”的成立(1911年5月)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组建“责任内阁”,奕?任总理大臣,内阁人员13人,汉族官僚4人,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占7人,史称皇族内阁。
(3)影响:“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暴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四、评价
请你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拓展性评价:全面地看,清末新政的历史功绩可以概括为现代社会运作架构开始建立。表现在下面4个方面。
1、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2、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建立;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民主政制的开端。
五、小结:讨论如下问题
1、比较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下一篇:2012届高考历史第八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复习教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第9课 清末新政教案】相关文章
【第9课 清末新政教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