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逍遥右脑 2013-10-15 00:06
戊戌变法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2.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等对维新变法的宣传,包括创办的报纸、成立的团体等。
3.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
4.掌握戊戌六君子。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顽固派的镇压。从而认识社会的进步靠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汗水甚至鲜血浇灌的结果。
●重点
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2.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多重导入法。对于戊戌变法,这方面资料较多,可用不同方法导入。
2.讨论法。对于“公车上书”一目,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3.讲述法。对于一些课本上内容过于简单的地方,应采用这种方法。
4.表格法。对戊戌变法政令的内容可采用此法。(也可不用)
5.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政令内容的真实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的图片、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琅函锦箧深韬袭,留付松阴后辈看。”
同学们这三首诗,前两首是一个叫谭嗣同的人写的。第一首写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日亟,谭嗣同极感痛苦,作《有感》诗一首。第二首是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后于狱中所写的绝命诗。第三首是近代诗人黄遵宪吊谭嗣同的诗。那么,谭嗣同又是什么人?戊戌政变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观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的死是怎么回事?后人为什么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通过本课的学习,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请听一副对联,上联是:“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几十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下联是:“抗孙黄以作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声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泥沙”。同学们,这个对联写的是袁世凯,上联里的“卖康梁而宠幸位”说的是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出卖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地位益宠。那么,康梁是什么人?戊戌政变又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清楚,《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救亡御侮。主要有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
[导入语例示五]
请同学们看一部影片的片断。(放戊戌变法中六君子在刑场上赴难时的境头,特别让学生看围观百姓向他们身上扔脏物的情节)同学们,刑场中的六人为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他们被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死于1898年9月28日。那么,这六人是因为什么被处死的?围观的百姓为什么那样对待他们?他们为什么被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关于他们的事迹还有什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会明白的。
[板书]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中公车上书的内容。看完之后,从中找出相关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具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讲和,请求变法图强。其意义是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的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故称为“公车上书”。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课本上“公车上书”的插图。然后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大家可以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在上书要求拒签和约,主要是因为《马关条约》对中国危害太大。不但割让了大片的领土,而且勒索了巨额的赔款。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回答二:《马关条约》允许增开商埠,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
回答三:《马关条约》割让领土一款必将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涌现。
回答四:众多的举子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不满,决定用集体力量来推动清政府变法、拒和。
回答五:康有为、梁启超杰出的组织才能。
回答六:在拒约的同时又提出变法,这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如果只拒绝签约,而不实行变法,即不使国家富强起来,总有一天不平等条约还会加到头上。因此,变法才是根本出路。
回答七:之所以在拒约时又提出变法,这就是说他们有了变法的意识。因为变法又要涉及到政治、经济体制。所以必须是具备了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后才可能提出的。
……
[教师讲解]公车上书反映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在19世纪晚期,之所以会出现维新运动,主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且和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换句话来说,一是资本主义发展,二是民族危机严重。其具体表现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895年到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一千二百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原来基础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的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近代工业。在这期间,中国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1899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比1895年增加将近一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运动。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逐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紧接着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和新疆划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为势力范围。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划为势力范围。日本除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外,又把福建划为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有机地结合起来,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运动。
也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示当时的危机。
[投影显示]
以上是一幅《时局图》,是当时一位爱国者所画,其中从画上可以反映出雄踞东北三省的大黑熊代表俄国,横卧长江流域的老虎代表英国,盘踞山东省的肠子代表德国,俯卧两广和云南的青蛙代表法国,东方的太阳代表日本,从太平洋上飞来的秃鹰代表美国也即将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下面的牛鬼蛇神代表其他列强国家,它们也对中国虎视眈眈。这一幅《时局图》“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使我们认识到19世纪末的中国处在各列强瓜分狂潮中。具体情况同学们可看多媒体显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的“租借地”示意图,同时参照教材“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势力范围”
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山东
俄国旅顺和大连地区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福建
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等人把“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作为救国方案提了出来。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公车上书的背景和内容。
[板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及内容。
[教师过渡]公车上书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在朝野影响不小。此后,康梁等人继续宣传维新思想,使维新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板书]2.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维新团体的形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中相关内容,找出有关促进维新思想传播的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教师讲述]强学会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帝党想利用这个运动向后党夺权(这里教师要解释帝党和后党的概念),开始和运动结合。8月,在帝党翁同 、孙家鼐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强学会。入会者数千人,康有为梁
启超等为会中主要分子。康有为作《强学会序》,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学会每10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中外纪闻》为双日刊。初名《万国公报》,从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时和他的弟子们自己出钱所办。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宣传变法维新,同时转载上海广学会《万国公报》中政治新闻。每期都印千余份,免费分送达官贵人,以开阔官僚士大夫的眼界,争取他们对变法的支持,对维新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都捐银入会。李鸿章也愿捐银两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臭,遭到拒绝。英国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并成为学会的指导者。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吸收黄遵宪、汪康年等数十人为会员,刊行《强学报》,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这一切,都表明维新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教师过渡]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提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光绪帝深为感动,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变法运动进入关键阶段。
[板书]二、百日维新
1.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变法的深入
[教师讲述]在这里,我们应先对康有为作一简单介绍,然后再看他的三次上书。
康有为(1859~1927),广东南海县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1882年,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应诏统筹合局折》里,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大集群臣,革旧维新;设对策所,广征贤才;开制度局,重定章程等三项主张。他建议光绪帝仿效日本,设立法律、度支(管财政)、学校、农、工、商、铁路、邮政、矿务、游会(管游区与学会、教会等事务)、陆军、海军等12局,推动中央变法,实施新政。此外,康有为又进呈了他写的《日本变政考》《俄国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作为借鉴。
[教师过渡]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变法决心日益增强,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板书]2.百日维新
[投影显示]
百日维新
(一)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二)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三)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五)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投影打出的百日维新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思考。
(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政治上的主张是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但在新政内容中看不到这方面的内容。这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是落后了。请思考,造成这种落后、退步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政内容中有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的条款。请同学们思考,这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三)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对宣传西方思想将起到促进作用,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
请同学们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变法法令虽然在政治上作了一些妥协,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特别是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教师总结]应该是这样的。光绪皇帝在谕中曾经说过:“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故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表示要向西方学习。(教师可把材料写在黑板上或用投影打出,并作解析)他还令各省总督巡抚将新政诏书下达各州县,由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的大臣革职,同时提升因条陈维新事务而受到压制和打击的人,以示激励。这些都显示了光绪帝除旧布新的决心。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材料:
[投影显示]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教师对此作解释、翻译]
同学们,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分子群中和开明地主中,戊戌变法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出现了“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的局面。此为一。
二、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戊戌变法以前,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在又明确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这对于有志于投资近代工矿企业的官僚、地主商人、资本家来说,无疑是个好机会。因此,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的规定,有力地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教师过渡]那么,戊戌变法的结果和意义怎么样呢?康有为、梁启超等设计的道路在中国能行得通吗?下面我们来看第3个问题??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意义。
[板书]3.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意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3.百日维新。
[学生看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内容和自已对课本的理解及自己现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识,讨论一下,说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回答二: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慈禧太后、荣禄迅速动手,发动了政变。
回答三: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力量比较弱小。没有群众支持。
……
[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一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他们代表的是人数、力量本来就占弱势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所谓的人人皆谈西学指的是地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而普通的百姓对此却漠然视之。从反映戊戌政变的影片里六君子在受刑前后围观百姓无动于衷甚至把他们视为叛逆,向他们身上扔杂物就可以看出来。维新思想并没有在下层群众中产生多大影响。反过来说,与维新派没有群众基础相比,顽固派的势力却过于强大。所以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彩色字内容,简述戊戌政变的过程。
[学生简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法的深入,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当时,京城盛传着慈禧太后想借秋季去天津“阅兵”之机,发动政变。康有为获悉后,因自己没有兵权,束手无策。最后,他决定派谭嗣同去劝说新军首领袁世凯,效忠光绪帝。谭嗣同见到袁世凯,要求他率兵保护皇帝。袁世凯假意答应。谭嗣同刚一离开,他立刻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慈禧太后和荣禄迅速动手,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被一起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一)“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同学们,第一则材料是谭嗣同对劝他逃走的人说的,第二则材料是谭嗣同在狱中的绝命诗,第三则材料是在刑场临刑时的最后遗言。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谭嗣同是能走而没有走。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课本中“动脑筋”栏下的两种观点谁的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很值得。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要变法维新,就需要唤醒民众,在关键时刻,是需要用生命作代价的。谭嗣同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到了,所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回答二:谭嗣同能逃不逃,太愚蠢,死的不值得。我同意这种观点。改革需要力量,最好的方法应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如果不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牺牲,那就应该放弃这种方法。中国有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人在,事业才能成功。因此,谭嗣同死得不值。
[教师引导]关于谭嗣同死得值不值,我们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死对历史的前进起没起到推动作用。还要看他在精神上留下了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叫“百日维新”。(略)
[教师讲解]下面,我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作一简价: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戊戌变法最后是失败了。请同学们思考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教训?
[学生回答]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强调]确实如此,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应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
[布置作业]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
A.1893年B.1894年
C.1895年D.1896年
答案:C
2.《万国公报》后来被改名称
A.《中外纪闻》B.《国闻报》
C.《时务报》D.《苏报》
答案:A
3.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康广仁B.杨深秀
C.刘光第D.梁启超
答案:D
●板书设计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及内容
2.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维新团体的形成
二、百日维新
1.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变法的深入
2.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意义
●活动与探究
搜集描写戊戌变法及戊戌六君子的诗词、文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场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文学作品来论证、理解史学作品即可。可用实例证之。
附材料(见后面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
一、公车上书(节选)
康有为(1895)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
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两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阅《上海新报》,天下震动,闻举国廷诤,都人惶骇。又闻台湾臣民不敢奉诏,思戴本朝。人心之固,斯诚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覆,数百年而得此。然伏下风数日,换约期迫矣,犹未闻明诏赫然峻拒日夷之求,严正议臣之罪。甘忍大辱,委其弃民,以列圣艰难缔构而得之,一旦从容误听而弃之,如列祖列宗何?如天下臣民何?然推皇上孝治天下之心,岂忍上负宗庙,下弃其民哉!良由误于议臣之言,以谓京师为重,边省为轻,割地则都畿能保,不割则都畿震惊,故苟从权宜,忍于割弃也。又以群议纷纭,虽力摈和议,而保全大局,终无把握,不若隐忍求和,犹苟延旦夕也。又以为和议成后,可十数年无事,如庚申以后也。左右贵近,论率如此。故盈廷之言,虽切而不入,议臣之说,虽辱而易行,所以甘于割地弃民而不顾也。
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心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夫治天下者势也,可静而不可动,如箭之在栝,如马之在埒,如决堰陂之水,如运高山之石,稍有发动,不可禁压。当其无事,相视莫敢发难,当其更变,朽株尽可为患。……甲午以前,吾内地无恙也,今东边及台湾一割,法窥滇桂,英窥滇、粤及西藏,俄窥新疆及吉林、黑龙江,必接踵而来,岂肯迟迟以礼让国哉?况数十国之逐逐于后乎?譬大病后,元气既弱,外邪易侵,变症百作,岂与同治之时,吾国势犹盛,外夷窥伺情形未洽此哉!且民心既解,散勇无归,外患内讧,祸在旦夕,而欲苟借和款求安目前,亡无日矣,今乃始基耳。症脉俱见,不待卢扁,此举人等所为日夜忧惧,不惮僭越,而谋及大计也。
夫言战者,团结民心,力筹大局,可以图存。言和者,解散民体,鼓舞夷心,更速其亡。以皇上圣明,反覆讲辩,孰利孰害,孰得孰失,必当独断圣衷,翻然变计者。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战可和,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必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
二、论不变法之害(节选)
梁启超(1896)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以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 ,去就无间,其何择焉?《诗》曰:“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传》曰:“嫠妇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固四万万人之所同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江山主编《世纪档案》团结出版社
三、从诗词中看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的人物中,谭嗣同最为人称道。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谭继洵做过湖北巡抚。谭少时随父赴任,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因而,熟悉各地的社会情况和人情风物。所作诗充满爱国激情。甲午败北,民族危机日亟,谭极感痛苦,作《有感》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戊戌年八月初三,嗣同夤夜到袁世凯寓所,劝袁发兵诛杀荣禄,拥护光绪,被袁出卖,于是政变发生。那拉氏囚光绪于瀛台,并逮捕维新派。有人劝谭逃走,他不为所动,并且说到:“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功。中国变法而流血,请自嗣同始!”被捕后,他在狱中作绝命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任公谓“两昆仑”一指康有为,一指侠客大刀王五。但谭氏之孙训聪认为“两昆仑”系指两仆,即“昆仑奴”之称也,两仆一名胡理臣;一名罗升。谭在狱中时曾三致札于胡罗两人。亦有人认为“两昆仑”系指康有为和谭自己,盖谓死者、生者、去者、留者。谭临刑时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气概。
杨深秀曾做过山东道监察御史,后来参与新政,曾与康广仁共议废除八股文,上疏光绪请定国是。那拉氏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再度“垂帘听政”。杨深秀上疏责问光绪被囚原因。要求那拉氏撤帘归政,遂被捕,并与谭嗣同等同日被杀。杨在狱中有诗云:“久拚生死一毛轻,臣罪编由积毁成。自晓龙逢非俊物,何尝虎会敢徒刑。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长鲸跋浪足凭陵,靖海奇谋愧未能。安耻靖边多下策,当思股武有中兴。孤臣顷作湟中鹿,酷吏终羞殿下鹰。平日敢言成底事,复盆秋水已如冰。”这是杨深秀在狱中所作仅存的两首。
林旭在一八九五年入京应试,激于义愤,参加“公车上书”,维新运动中闽学会的重要人物。被杀时年仅二十四岁。林旭能诗,其《虎邱道上》云:“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邱。(原注:指倭人租界,暴骨千万。)新仇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林旭在狱中作诗赠谭嗣同:“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欲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诗中的“千里草”系指董福祥;而“本初”则指袁世凯,因三国袁绍字本初,故借以指袁。林旭看出袁世凯的奸诈,不同意谭之求助于袁,而主张依靠董福祥。林旭被杀后,夫人沈鹊应(沈葆祯之孙女)哭之以词(调寄“浪淘沙”)云:“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到,云暗江头。绣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遗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这是戊戌政变后传诵一时的哀调。沈不久自杀殉夫。康有为作诗云:“慷慨乃捐躯,投身赴大理。呜呼苌弘血,三年碧不止。娟?沈公孙,令德俪才婿。竟作坠楼人,长咽秦淮水。……人间廿四年,英名满天地。”
刘光第与谭等同时遇难。刘能诗文,善书法。中法战争失败后,刘作诗云:“梦中失叫惊妻子,横海楼船战广州……自笑书生最迂阔,壮心飞到海南陬。”湖南举人曾廉上书请杀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将其奏折交谭嗣同议驳,谭愿以“百口保康、梁之忠,若曾廉之言属实,嗣同先坐罪。”刘光第也写着:“臣光第也请坐罪”。康有为在六哀诗中关于刘的句子是:“我不识裴村,裴村能救我。署奏拒鹰?,心感报无所。”“夺门忽闻变,投狱无少?。竟从龙比游,哀哉吕武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