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逍遥右脑 2013-08-29 11:56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是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整个文化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社会”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它从静态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揭示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本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对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性以及文化的创新性进行分析,揭示文化现象在时空中的传播与传承,探索文化创新的意义及创新的具体途径。本单元的目的在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文化,是怎样通过横向的传播和纵向的继承演变而来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具体讲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看”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活进行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整个教材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四个单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与第一单元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多样性的文化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第二单元的关系。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的方向,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充分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对大众传媒进行正确引导,防止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传播和侵蚀。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增强我国文化领
153
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与第三单元的关系。任何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特别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世代相传。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
首先,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状,即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学会辨识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做到自觉选择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其次,让学生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知道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知道在当代中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知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了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途径,即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最后,让学生了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即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知道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当前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同时,知道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什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什么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单元的内容主要从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展开。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的直观了解,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知道文化生活的复杂性,认清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学会自觉选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和抵制落后和腐朽的文化生活。
本课分为两框。第_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知道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第二,大众的文化,就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第三,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基本要求。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主要告诉学生当前文化生活的复杂性,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高辨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知道弘扬主旋律与倡导多样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选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154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介绍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让学生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者在内容上和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该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本课共有两框。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展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艰苦求索的产物;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三,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就是牢牢把握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四,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第二,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主要介绍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课分为两框。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第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在知识文化的学习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二,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155
附单元结构图表
156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知道我们的文化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
?让学生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知道只有发展多样性的文化,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知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发展多样化的文化是一致的。
?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2.能力目标
?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既看到主流的倾向,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学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能够正确区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
?能够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能够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更加丰富多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腐朽的文化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二)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一,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知道大众文化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大众文化现象给予准确客观的评价。
第二,学会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知道它们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能够自觉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57
第三,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知道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共有两框。第一框描述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生活的现状,其中主要是积极的成分,但也存在着消极腐朽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采取辩证的态度,正确辨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在文化生活中学会选择,努力选择进步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拒绝和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唱响主旋律。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包括三目。
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主要说明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已经告别了文化单一化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文化生活异彩纷呈,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当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状况,教材设计了图片“丰富多彩的时装”,意在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为人们提供了大批量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文化产品。
教材在本目的最后设计了一个“相关链接”,旨在告诉学生当代文化生产具有明显的“大众文化”的特征。教师在利用这个“相关链接”时,请讲清楚以下三点:第一,本教材中所使用的“大众文化”的概念,与西方学者所使用的“大众文化”不同。在本教材中,“大众文化”专指“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第二,“大众文化”是近代工业和大众传媒发展的产物,早期手工生产时期的文化,不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第三,对于“大众文化”应该加以辨别,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如果说第一目是对当前文化生活的客观描述,这一目就是对文化生活的一般性分析。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课文从四个方面列举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但是,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这就要求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进行积极管理,正确引导。如果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加管理,放任自流,就会严重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特点。课文的第一段告诉我们两层意思:一是当前我国文化需求
158
的基本特点,即“多层次、多样化”;二是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即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人们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关系,认识文化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需要,课文设计了一个“专家点评”。在讲解时,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众需要,都应该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生活,都应该在文艺中得到反映。
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根据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多样性特点,大力倡导和发展健康有益的、先进的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广大人民,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方向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性质问题;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问题。对“大众文化”的这种理解,源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提法。
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创新”,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本目的最后安排了“送戏下乡”、“普法进农家”、“破除迷信”等三幅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两点:一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尤其是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群众服务,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第二,真正同人民群众生活相贴近的文化产品,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包括三目。
第一目“阳光下的阴影”。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也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任何社会中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并存,健康向上的文化与消极腐朽的文化杂陈。教师在授课时,请引导学生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否定文化生活中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认为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应该提倡和发展;二是过分夸大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对整个文化生活作出悲观的判断。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当代文化生活的现状,认识到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
159
第二目,“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主要介绍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及改造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落后文化现象尤其是封建迷信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教材设计了两幅图片:“殊途同归”和“一件也不能少”。第一幅图片反映一些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宣扬封建迷信,例如图中的电脑算命,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这说明,很多落后文化往往会披着科学的外衣进行传播,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认真加以辨别。从“一件也不能少”这幅漫画可以看出,儿子为死去的父亲“送”了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后,母亲还担心阴间没有电,让儿子再烧一台发电机。通过这个漫画,让学生知道落后文化的愚昧、荒唐和可笑。
腐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这种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二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反社会、反道德特征的邪教文化,如“法轮功”等;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黄赌毒”文化。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还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第三目“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任何文化建设,都不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的,都是在与错误的和腐朽的思想观念进行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弘扬主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材以相关链接的形式介绍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主要想说明了以下三点:第一,奏响主旋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二,通过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反映我国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大量涌现,质量不断提高;第三,主旋律文化产品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探究活动一的设计意图: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和丰富多彩。服装的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点击互联网的例子,是从某个互联网论坛上信息的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引导学生体会当代中国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160
探究活动二的设计意图:通过对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和归纳当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一些主要特点。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特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请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文化生活体验中,概括出其他特征,或者结合本地的文化生活实际,概括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探究活动一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和归纳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观点一描述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观点二揭示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积极影响。但是,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请教师结合这两种观点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二意在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时尚文化,知道并不是任何时尚的东西都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有些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披着时尚的外衣宣扬落后甚至是腐朽的文化。因此,在生活中,应该对同学之间的礼尚往来等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反对盲目攀比,赶时髦,追求所谓的时尚。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探究活动一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之间的关系。观点一对流行作品持肯定态度,认为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而观点二则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因此,在文化史上,经典作品不一定是流行作品,而流行作品也不一定是经典作品。只有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作品,同样,只有真正的经典作品,才会具有超越时空的非凡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而要对流行作品持审慎的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一目“阳光下的阴影”。
探究活动一的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的现状。通过这段材料,学生可以体会到,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仍然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现象。通过这一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各类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对落后文化观念和腐朽文化观念的抵御能力。
探究活动二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借助各种形式蔓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对它们进行辨别,就容易受到它们的侵蚀。例如,材料中所提到的带有殖民色彩的“洋店名”、“洋牌匾”、“洋商标”,以及为了搞封建迷信、光宗耀祖而修建庙宇、祠堂等行为,都属于这类文化现象,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识破它们的真面目,以免受到这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不良影响。
161
第二目“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探究活动一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落后文化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人们往往对有些落后文化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不能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在某些领域和某些地方还会沉滓泛起,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一些落后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缺乏辨识能力,从而相信一些落后文化。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提高辨识落后文化现象的能力,使自己的文化生活更加健康向上。
探究活动二的设计目的:让学生认清“法轮功”邪教的危害性。活动通过“法轮功”痴迷者所制造的一起骇人听闻的自焚事件及其所带来的悲惨后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轮功”邪教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极大危害,认清邪教这种腐朽文化的实质,拒绝邪教的精神污染,并对如何自觉抵制邪教“法轮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探究活动三的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辨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为了达到欺骗人民群众的目的,往往不断变换表现形式,例如,有的披着科学的外衣宣扬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有的采用现代传播手段恣意扩散。在当前我国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下,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必须注意这种新的形势和特点,否则就有可能上当受骗,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所俘虏,成为它们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在当前,特别是网络文化中充斥着大量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我们更应该注意加以辨析,自觉抵制它们。
第三目:“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探究活动一是对相关链接和上面课文的进一步扩展和具体化,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理解主旋律文化产品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当前文化领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但是主旋律文化产品在文化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 本课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
(1) 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因为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只有对它们的作用作出客观的评价,才能趋利避害。
(2)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其存在的原因。只有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才能对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状作出客观判断,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进行选择的必要性。
2.本课难点
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这一问题之所以是一个难点问题是因为:第一,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还存在着很大的分
162
歧;第二,有的人将大众的文化同大众文化混同起来,在用法上不加区分,导致概念上的混乱。
(四) 相关疑难问题解读
1.名词解释
大众传媒:是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电子媒介等,向大众传播信息。任何信息的交流和传播,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
时尚文化: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在短时期内特定社会群体所崇尚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体验。时尚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广受人们喜爱的文艺作品、服饰的流行式样、语言和行为等风尚以及饮食居住甚至情感表达的方式等。时尚文化具有以下特性:第一,人为性,它往往是由少数人开创,随后引发大众跟从的;第二,新奇性,任何时尚在一开始都具有新颖或奇特的面具,充满吸引力,诱惑人效仿;第三,变异性,它往往迅速产生、流行又迅速落后、消逝,从而总是处在快速的变化中;第四,优越性,它往往会给追随时尚文化的人带来一定的优越感;第五,模仿性,即时尚文化往往具有效仿他人或引发他人效仿的特点。
精英文化:又称为高雅文化,它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所谓精英文化,是指由知识阶层所创造的并在知识阶层中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指社会为其设置专门职业或特殊身份的知识传播应用者。一般来说,精英文化主要表现为观念的形态,社会精英们阐发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通过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各种制度的实施,借助传播媒介的功能,成为指导人们精神方向的思想武器。与大众文化相比,精英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第一,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与物质生活相联系,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而精英文化则往往表现为“思想”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超越性;第二,大众文化较多地表现为娱乐和消费的形式,精英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积累的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积累作用;第三,大众文化一般表现为非规范性的、自发的形式,精英文化则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有自觉的价值追求;第四,大众文化具有世俗化和通俗性的特点,而精英文化则具有高品味格调,担负着教化和启蒙民众的社会职责。
“二为”方/句: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总方针。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不
163
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弊多。”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文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从此,“二为”方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正式确立下来了。它高度概括了我国现阶段文艺的性质、任务和目的,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符合文艺本身的发展规律。在新时期,坚持“二为”方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纫五常”:简称“纲常”,是建立在等级制和男女不平等基础之上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儒家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教条。关于“三纲”,《白虎通?三纲六纪》中说:“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唐朝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他们宣扬的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可取诸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是不可改变,永恒存在的。自此以后,三纲五常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三纲五常逐渐失去了道德约束力,成为历史的尘迹。
“三从四蓓”:是中国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应该具有的四种德行,是一种束缚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的是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即要求妇女绝对服从男权。“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也称“四行”,即品性、语言、仪态、手艺等妇女必须遵守的“闺范”。“四德”.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周易-天官?九嫔》中,“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东汉郑玄进一步解释说:“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词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后汉书?后纪序》)。今天,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三从四德”已经成为一种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全盘西化”论: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中国走欧洲资本主义道路,全盘西化的政治文化主张。该思潮最早出现于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陈序经等人。辛亥革命以后,胡适表示:“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开始表露出西化论的思想倾向。30年代初,在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胡适、陈序经等人全面提出了全盘西化论的主张,当时在广州、北京等地,以《广州国民日报》《独立评论》等刊物为阵地,就全盘西化问题展开了讨论。“全盘西化”一词,是陈序经在讨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样样都不如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已经走上了西化的道路,不能不朝着西化的方向继续前进;西洋近代文化的主力——个人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的结论是“彻底的全盘西洋化”的办法,是挽救中国
164
民族危亡的唯一出路。胡适也认为,“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同时认为中国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只能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实行全盘西化。全盘西化论尽管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危亡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有人提出中国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提出“中体西用”学说,主张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还有的人主张完全放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这种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重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丢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并在各地建立“孔教会”,推行他们的文化复古主义主张。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旗手们的猛烈批判。
网络文化:是指通电子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各种人类符号表意系统。网络文化具有两重意思或两种形态:第一种是在因特网传播中生成的文化。这是在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和人际双向交流中形成的符号表意系统及其成果。这种形态最能体现网络文化自身不同于其他媒介文化的特点,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种则是指借助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的文化,即在因特网上传输的现成文化。把制作好的现成新闻、教育、学术、商业、艺术等节目向网络上传送,使人们通过网络共享。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性。第一,虚拟化特性。即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往空间,人们可以虚拟的身份参与网络文化;第二,交互性。即人们在网络中可以进行即时交流,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比较及时快捷方便。第三,符号性。在网络文化中,一切都是通过符号来表意的,即便是每个上网的人,其身份和意义也是借助于网络传输的符号系统来确定的。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文化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各种有意无意的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电脑病毒等广泛传播,对社会具有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反动、邪教、色情、暴力、恐怖信息等不同程度的泛滥等,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所谓落后文化,就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所谓腐朽文化,指的是腐蚀人们的
165
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如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颓废的文化形式,都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背离。二者的区别在于: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辨识它们时,将它们归类为认识问题;而对腐朽文化的辨识则侧重于它的社会功能,即它的祸国殃民的社会危害性。对于落后文化,人们可以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和移风易俗,来加以改造和剔除;而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弘扬主旋律:就要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弘扬主旋律,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弘扬主旋律,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弘扬主旋律,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实现文艺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和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自1991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生产、推荐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影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并对组织这些精神产品生产成绩突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和部队有关部门,授予组织工作奖。对获奖单位与入选作品,颁发获奖证书与奖金。从1995年度起,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列入评选范围,“五个一工程”的名称不变。“五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对各地、各单位精神文明产品生产的发展与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理论动态
(1) 大众文化
在概念的运用和理解上,人们往往把大众文化和大众的文化加以混同,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实际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之间,尽管存在着交叉的关系,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大众文化及其特征。究竟什么是大众文化,它有什么特征,不同的学者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66
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也就是商业消费文化,即用于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创造的”。
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指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的以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大众文化或“流行文化”,亦指适应大众文化生活需求、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中主要的和基本内容的文化。
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还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化、商业性、娱乐型的民间文化。它以现代电子传媒为主要载体,其生产制作者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其消费或享受主体是现代都市大众。
综合以上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娱乐性。这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前提和特点。作为大众参与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赢得大众喜爱,让大众高兴,使他们能解除紧张生活带来的压抑感,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二,流行性。流行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时间的集中性;大众文化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和传播开来,形成一定的时尚,被人们模仿。
第三,商业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赢利,因而它往往借助大众传媒,大批量地对文化产品进行复制,以求得最大的商业利润。因此,现代大众文化也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文化工业。
第四,类型性。在大众文化中,对人物的塑造往往带有模式化的倾向,都是按照固定的类型“打造”出来的。很多作品是按照明星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做的,对人物的包装也追求外形、服装和化装造型的个性化,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接受。
有人认为,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文化形态,包括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和广告等。
(2) 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及其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运作形式。
所谓文化市场,就是以商品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的场所及载体,包括文化商品、文化服务场所及文化信息等。文化市场的要义是文化产品被当作商品来看待,即各种文化产品都要跟一般商品一样经历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各个环节所需的物质资源的配置,都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167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发育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的事情,我国现代文化市场的出现,较西方国家晚得多。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种文化产品虽然也有一定的市场价格,如书刊报纸、电影、文艺演出等,都要花钱买,但严格意义上说,过去的这些文化消费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因为,第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还不是按真正市场机制来运作的;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也不是真正的商品生产者,而是国家计划经济体系中的文化部门;第三,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文化产品的价格,既不反映该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也不反映该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逐渐发育和完善起来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我国的文化市场主要有六大市场组成,即文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文化娱乐市场、图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文物及艺术品市场。有的认为可以分为七大市场,即图书报刊市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音像制品市场、表演艺术市场、流散文物市场、工艺美术市场、群众文化市场。有的认为,是由十大市场组成的,即文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文化娱乐市场、图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文物及艺术品市场、文化旅游市场、文化及信息服务市场、文企商业市场。实际上,文化市场的种类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
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文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文化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提供了发展文化生产的利益推动力;文化市场提供了发展文化生产的竞争压力;文化市场提供了发展文化生产的创新引力。第二,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市场能够及时反映群众文化消费倾向的变化;能够灵活地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有效地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实现。文化市场的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消费场所,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市场对我国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制售散布腐朽思想、颓废情绪以及传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的东西,或者制售盗版书刊和音像制品,破坏了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于这些现象,有关部门都会依法严厉打击。
文化生产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是由文化商品的二重性决定的。文化商品不仅具有普通商品的共同特性,而且具有精神特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具有经济效益的问题。经济效益好,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精神产品又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有些精神产品,直接经济收益可能不大,但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因此,在进行文化生产时,应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68
的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三、建议
(一) 教学提纲
第八课 走进文化文化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 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新的特点
(2) 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
(2)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3) 社会文化生活需要正确引导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2)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3) 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阳光下的阴影
(1)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经济社会的发展
(2) 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其影响的能力
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及其危害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仍然存在的原因
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 社会文化生活中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2) 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 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为两课时,原则上每一框题一课时,根据活动课安排可适当增加课时。
169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基本流程图示
2.典型案例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一启发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进行思考,从而引入本框的
170
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而是采用其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生活现象加以引入,从而能够更好地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以下材料供参考。
材料一:突如其来的“韩流”现象。当前,在一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存在对韩国流行歌曲、电视剧以及韩国影视明星的追捧热潮,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韩流”。实际上,所谓“韩流”最初是从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在我国电视台播放后开始涌现的。随着越来越多的韩国影视歌星在中国舞台上出现,以及诸如“HOT”、“NRG”等韩国影视歌星的名字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青少年对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的兴趣日渐浓厚,逐渐形成了一股追捧韩国当代文化的热潮。对于这种文化现象,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必进行性质上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即可。
材料二:互联网上的“QQ”问题。所谓“QQ”,实际上是指一种基于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即时通信软件,由于这种软件具有丰富的网络交流功能,特别是网络聊天功能,从而受到了广大网民,特别是众多青少年网民的喜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在网上使用“QQ”和网友进行交流。然而“QQ”在拉近了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得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材料三:火爆异常的网络游戏。所谓网络游戏,一般是指基于不同的网络环境,能够实现网络上不同游戏玩家之间互动的一种电子游戏类型。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网络游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锻炼人的想象能力,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可以提供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满足人们的自尊心和心理需求,从而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等。但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而且,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等内容为主要成分,其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容易使玩家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进而引发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等行为。
3.形成新的理念
本框题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在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不良文化产品泛滥成灾,从而认识到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离不开积极管理和正确引导,我们应当在遵循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要求的基础之上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全面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这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对当代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在认清各种文化现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追求先进文化和抵制腐朽落后文化。而要认清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就要善于辨别文化生活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当代文化生活中“喜”的一面,主要是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当代文化生活中“忧”的一
171
面,主要指某些文化生产单位和部门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迎合低俗趣味以及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等三个方面。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对具体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如教材中所列举的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就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加以分析,例如小品“超生游击队”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计划生育对于国家和个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些人的错误观念。如果不从具体事例人手,仅仅抽象地谈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积极意义,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使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二是本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又不能停留在具体问题上,在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4.学生践行要求
正确对待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对文化生活产生的消极影响,过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第二课时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基本流程图示
172
2.典型粟例导入
教师可以围绕“阳光下的阴影”这一目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富于辨析性的材料。以下材料可作参考。
材料一:火灾的启示
2003年3至4月间,浙江省海宁市人周某、卢某等经过商量以后准备在本市黄湾镇五丰村二十组原“寄界庙”旧址搭建草棚,从事“拜忏”迷信活动,几人将此事告知另一当事人陈某,得到了陈某的认可——陈答应草棚建成后由他来主持“拜忏”活动。周某等随即雇佣当地村民非法搭建了面积约六十平方米的草棚。2004年2月15日早晨,该草棚内聚集了附近前来“拜忏”的六十多名老年妇女,由被告人陈某在草棚内主持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草棚内点燃了多支蜡烛。当“拜忏”活动进行到下午14时许,门外燃烧未尽的纸元宝被风吹到草棚上,引起草棚燃烧并坍塌,造成39人被当场烧死、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4人受伤的严重后果。
材料二:境外赌博网络觊觎中国公民
据了解,在我国周边地区,一张庞大的境外赌博网络已经悄然形成。这一网络原来以东南亚为主,多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地。今天,这张无形的网已经慢慢延伸到中俄、中朝、中韩,甚至中蒙边境,每年将亚洲国家将近一百四十亿美元巨额资金如抽水机般抽走,而这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来自中国的。
3.形成新的理念
本框题主要通过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现象、本质及其社会危害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应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其影响的能力。
进行文化选择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列举现实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辨析哪些现象是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哪些现象是消极有害的文化现象。在此过程中应当避免先人为主、贴标签的方式,而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材在探究活动一中通过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些落后和腐朽文化
173
现象引入教学内容。在此,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将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和这些腐朽落后的文化现象一并列出,并要求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进行铺垫。
关于探究活动一中所列举的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关注热点出发进行取合。例如,一些地方以“同姓一家亲”为由,通过祭祖、续家谱等方式,串联、壮大家族势力,宣扬“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观念,在我国一些相对保守落后、封建家族观念较重的地区表现得较为突出,而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则表现得并不突出。在探究过程中,请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引导学生辨析。
(四) 学习方法指导
关于本课的学习方法,除了与其他学科所共通的一些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深入思考外,还请注意三点:一是明确本课学习的出发点;二是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注重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
就本课的教学评价方式而言,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中,一般是由教师单方面收集、整理和分析学习者的有关信息,用来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评价方法以知识为核心,以“一刀切”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建议在符合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除了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测评。
第二,把前期的诊断性评价、中期的形成性评价和后期的总结性评价有机统一起来。
例如,在本课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拟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价值观的发展等做出“解释”与“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进行调控。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检测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成果,也可以为下一课教学起到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第三,实现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无论基于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评价工具。以往的教学评价更多地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评价工具相对单一,主要是使用测试题作为评价工具,但这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本课教学而言,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测试题对于评价学生的学
174
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本课以至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宜重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因此,建议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实现评价工具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测试题之外,还可以通过行为观察记录、调查问卷、师生交谈、作品创作、个案分析、实验报告、考察报告以及各类奖惩等方式。把这些评价工具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可以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
(二)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1.一段时间以来,改编“红色经典”成为了影视界的文化热点,在繁荣文化市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视制作单位对红色经典进行杜撰、亵渎和低俗描写的情况。为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通知,禁止对“红色经典”进行“戏说”。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广电总局的新规定势必影响各电视台购片的倾向,一度流行的主旋律影视剧难免遭受冷落,而言情剧将大打明星牌,原本已经很热的古装剧更会如同火上加油,一统荧屏。
请联系本课所学内容,谈一谈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2.据报载,沈阳市教育局在一次对全市中小学生的道德心理状况进行摸底抽查中,得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几乎是崇拜父母人数的两倍。据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特点的调查显示,“犯罪低龄化、手段暴力化、方式团伙化”,已经成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趋势。而广大青少年对于黑势力的认识,则大多来自于一些不良图书和音像制品。
请联系本课所学内容,分别谈一谈文化管理部门、文化生产单位和青少年分别应当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3.辨析:“传统习俗”等于“落后文化”。
参考答案
1. (1)上述现象说明,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会导致一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的、庸俗的内容迎合一些低级趣味。
(2)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应当繁荣文化市场,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3) 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对文化产品不应该放任自流,而应该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作为国家影视文化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禁止对“红色经典”进行“戏说”,是履行管理职责的表现。
(4) 广电总局的规定并不会导致主旋律影视剧遭受冷落以及其他影视剧的大行其道,只要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主旋律影视作品同样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5) 靠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命令,可以达到“净化”荧屏的效果,但要提供优秀的影
175
视作品,从根本上应当依靠影视文化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2. (1)上述现象说明,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在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不良文化产品的泛滥。
(2) 作为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 文化生产单位,不应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努力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不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4) 青少年应当追求健康有益的文化,深刻认识不良文化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危害性,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其影响的能力。
3. (1)将传统习俗等同于落后文化的观点是片面的,犯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错误。
(2) 所谓传统习俗,是指世代相传的社会风俗习惯,是过去若干代风俗习惯的积累;而落后文化则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
(3) 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和看风水等。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
(4) 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我们应当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五、教学资源链接
1.中国文化产业热潮涌动
如今的中国,无论是世界“男高音”王子的再度访演,还是“萨克斯风之王”的中国之旅,高达几百甚至上千元的票价仍供不应求。在保利剧院、天桥剧场等演出场所,演出开始半小时后,仍然有众多观众在等待退票。一项在浙江省所做的调查显示,全省45%的家庭在未来5年准备将500元至l万元用于文化支出,16%的家庭准备支出1 000元至2.5万元;84.5%的家庭认为“人们对艺术品、字画、古玩等的收藏兴趣与日俱增”。在今天,文化消费已不再是“改善生活”的手段,而是“自我丰富”的需要。“陶艺坊”、“小剧场”、“攀岩馆”等新潮文化消费场所逐渐受到青睐。
中国已走出“短缺经济”时代,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时尚消费,文化消费快速增长。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就已超过衣着类而跃居第二位。而2001年北京“春季书市”吸引了近百万读者,销售额更是达到了7 000万元。专家预测,2005年,中国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5 500亿元。
市场鼓舞了中国艺术家,催生了大批原创作品。2001年,中国2 590个艺术表演团体吸引国内观众达4.74亿人次。这些演出中,有61%是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与此同时,海外业界人士也在加紧抢滩中国市场。2001年,仅北京一地就上演2000多场外国文艺演出。
176
2.网络迷信——落后文化的新形式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算命”二字,就可以搜索出几十万个包含有诸如“在线免费算命”、“电脑算命”、“短信算命”、“星相算命”等字眼的网页。配合大量的算命公司在网络上诞生,算命形式也日益变得五花八门:人们既可以在电脑上直接输入个人信息看结果,也可以汇钱到指定账户,等待所谓的“大师们”算出详细结果,还可以用手机发送个人信息进行短信算命。这些迷信糟粕披上现代科学的外衣改头换面,成为许多人的“网络鸦片”。据了解,一些公司聘请网络算命公司起名,甚至还能拿到算命公司出具的发票,手续显得非常正规。而实际上,这种现代迷信除了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这种形式以外,与封建时代的“摸骨算命”、“麻衣看相”之类的迷信活动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纯属诈骗钱财。
某媒体记者曾经连续多次将“无耻”、“流氓”、“张三”等许多个真假名字发送到某网站“名字预测命运”的短信服务号码,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所有回复的短信中,给予“无耻”之名的评价最高、命运最好!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而据有关人士介绍,所谓电脑算命,其实就是网络经营者把一整套相命、占卜等数据资料贮存在电脑上,算命者通过观看相命、占卜等网页,根据网页上的提示输入个人资料后进行的一种人机交流,实际上也就是算命者对一个大型数据库内容进行检索。很多迷恋网络算命的年轻人觉得科技产物电脑算出的命好象有一定的可信度,而算命公司便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肆传播迷信。
根据抽样调查,目前热衷于电脑算命等活动的以青少年为主。中学生涉世未深,免疫力差,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对某些危言耸听的结论往往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一份以北京初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占40%,有些学生甚至将考试不好归因于没有“考试运”,恋爱失败归因于没有“爱情运”。最极端的就是部分学生辍学,说自己经过网上算命,自己不应该上学,应该做生意。而更严重的是,我国目前已有8 700万网民,其中三成以上是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达l 500多万人。虽然现在难以统计到底有多少青少年受到了网络迷信的危害,但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会大得惊人。长此以往,封建迷信势必严重侵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网络迷信之所以让青少年着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来讲,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极强、求知欲极强的阶段,关注自身的行为日渐增多,同时又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能很好地鉴别精华和糟粕。其次,就网络算命的特点而言,网络算命无需求人,简单易行,同时网络算命的形式林林总总,披上高科技外衣,极具迷惑性。再次,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中国封建历史漫长,迷信盛行,古代的皇帝都要拜天求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封建迷信这种残余糟粕进行过大规模整顿,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百足之虫,死而未僵。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迷信之遗毒又死灰复燃,借高科技之衣披挂上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是进行国民素质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导
177
致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正因为如此,所以各级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信息等主管部门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对形形色色的迷信糟粕加以清除,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自觉抵制披上现代科技外衣的封建迷信的影响。
3.剔除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糟粕
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发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极其浓厚的中国特色。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发扬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对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食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也存在某些陋习,却是我们必须予以摒弃的。例如,在某些地方盛行的嗜食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不仅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也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野生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量捕食野生动物,会导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破坏,打乱生态系统的平衡,给人类自身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例如,鸟类和蛙类是害虫的天敌,人类长期大批捕食鸟类和蛙类,致使虫灾泛滥。同时,为控制虫害又不得不增加农药喷洒的剂量,而农作物上残留的大量有毒物质又经过食物链进入到了人和动物的体内,损害人类健康。又如,蛇是老鼠的天敌,人类大量捕食蛇类,使得老鼠数量大为增加。据分析,目前我国老鼠数量已超过30亿只,每年偷吃粮食250万吨,超过我国每年进口粮食的总量,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
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很多,例如狂犬病、口蹄疫、脑炎、结核、肝炎、寄生虫病等。不经检验盲目食用野生动物会给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而人们食用的野生动物大都未经过检疫,野生动物体内的疾病极易通过饮食传染到人的体内。据专家介绍,在野生动物中蛇类患病率最高,一些人习惯把蛇胆和蛇血当成补品兑酒生食,最易染病。另外,人们还弄不清楚的一些病毒,也可能正隐藏在我们捕食的野生动物身上。例如,一度肆虐我国许多地区的非典病毒,虽然是否因食用野生动物的习惯所导致尚未得出最终结论,但非典病毒在人们食用的动物身上被发现却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全世界每天有约25万人诞生,与此同时每天有将近100个物种与地球永别。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维持这种平衡状态就必须保护野生动物。因此,革除传统饮食文化中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势在必行。
所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革除饮食陋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曾被有关媒体报道过的首位因保护野生动物贡献突出而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绿色厨师”称号的葫芦岛厨师张兴国的事迹就表明了这一点。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他发起为了绿色家园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签名活动,联合广大厨师拒绝烹饪野生动物。虽然因为这个原因,在几年内他十二次丢掉工作,但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仅无怨无悔,还表示对自己的事业不太满意,自己的目标是把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从葫芦岛推向全省,从辽宁推向全国。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葫芦岛市目前已经有1 000多名厨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而这个人数已经占到了葫芦岛厨师行业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17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追求美食享受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中国的美食很多,无论是从美食的角度还是从营养的角度看,都不是非吃野生动物不可。现代营养科学已经证明野生动物与人工饲养的动物相比两者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把生态问题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把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革新饮食文化,改变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这是贯彻十六大精神,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利益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加强生态保护教育,革除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错误观念,树立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正确饮食观。
4.疏还是堵——面对“代号+字码”的网络语言
信息技术的普及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表现之一就是所谓网络语言的流行,面对着诸如“7456”、“886”、“PF”、“BT”等一些让人看了不着边际的数字和字母,许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其实它们可不是什么商标或者代码,而是时下在许多青少年学生十分流行的网络语言,如“7456”的意思是“气死我了”,而“886”的意思是“再见”,“PF'’和“BT”的意思分别是“佩服”和“变态”。由于这些语言大多来源于网络,所以被人称为“网络语言”。除了上述的例证以外,网络以至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证,如“蛋白质”是指“笨蛋+白痴+神经质”、“学困生”是特指“一学习就犯困的学生”,网络新手则统统被称作“菜鸟”等。如果不经内行人指点,一般人是绝对无法看懂这些语言的真正含义的。
据了解,这样的网络语言,在年轻人中间已经相当流行。很多学生认为,与传统的语言比较起来,网络语言言简意赅,很多时候一个单词或者一个符号就能说明白许多事情,既好玩又充满个性。比如畅销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此间的少年》里便充满了诸如“美眉”、“青蛙”这样的网络语言,读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倘若将这些词语转换成正统的表达方式,恐怕可读性就要差很多。在一些学生看来,既然使用网络语言的小说已经被印制成书,并在市面上公开销售,那么网络语言显然已被社会所认可。而且用这些时髦的网络语言感觉挺好,如果不会用,反而会被同学和朋友嘲笑为落伍。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喜欢用网络语言写日记、周记。他们认为,这样写成的日记、周记即使被父母看到了,父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既保护了隐私,又少去了很多麻烦。
对当前网络语言的流行,老师和家长却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有专家就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虽然网络语言冲击力不大,目前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但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也有中学教师提出,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学生在作文里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网络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因此学校不赞成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一旦发现,老师会给学生讲清利害关系,从正面加以引导。而且学生在面临考试、升学压力的现实条件下,使用网络语言,会直接影响考试分数。许多学生家长则提出,网络语言的泛滥会对孩子养成良好语言规范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有时候孩子说话会不自觉地蹦出一个
179
令人听不懂的词,也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困难。也有一些家长提出,孩子和同学平时说话时使用网络语言,他们一般不会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这些语言用到作文中,他们就很难接受了。 .
但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而言,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反对的声音。也一些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持较为宽容的态度。如有的专家认为,虽然网络语言中夹杂了过多的英语和网络术语,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逻辑规则,但它简便高效,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而且,语言需要社会的检验,网络语言只有经过检验才能普遍流行,因此对网络语言应抱宽容态度,不应该排斥。另外,语言是活的,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它也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文字。
5.多元化并非庸俗化——校园文化中的“口袋书现象”
所谓“口袋书”是指一种六十四开本或小三十六开本的新型袖珍类出版物,因其体积小、便于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所以俗称为“口袋书”,这种书一般分为合法和非法两种。非法的“口袋书”有纯文字型的,也有学生喜爱的漫画形式,大多是由不法书商假冒或伪造出版社名义出版,其特点是印制粗劣,一个系列往往包含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里面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恐怖等低级趣味的内容。
青少年因自身的特点而对一切充满好奇,尤其是对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叙事文学作品特别感兴趣。而且青少年还普遍存在一种盲从心理,只要是“热门书”,就会想方设法弄来看,这是当前一些恐怖和色情类“文化垃圾”得以畅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喜欢的畅销书,未必是优良读物。“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开的“卷”既属于上佳的精神食粮,又适合青少年的口味,开“卷”才能有益。当前青少年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低龄化的现象让人瞠目结舌,无疑和充斥色情、暴力及庸俗内容的“口袋书”泛滥成灾有着密切关系。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西安等地的1 000名中小学生和120名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阅读丰富多彩,但多数看过“口袋书”。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是否看过“口袋书”时,67%的学生表示看过。当被问及身边的同学看“口袋书”的状况如何时,有43%的学生表示很普遍。而当被问及喜欢看“口袋书”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37%的学生是因为口袋书的内容刺激好看;41%是因为体积小巧方便携带;46%的学生则是因为书里描写了一种自己感受不到的生活,很向往;另有27%的学生是因为同学看所以也跟着看。而针对老师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口袋书”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净化青少年读物市场迫在眉睫。当被问及学生读了“口袋书”后有哪些变化的时候,61%的老师认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成绩下降;36%的老师认为学生变得行为鲁莽、脾气暴躁;59%的老师表示学生中的“早恋”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而由此引发的早孕、人身伤害等问题也越来越多;48%的老师表示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针对这种情况,被调查的绝大多数老师希望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出版印刷销售非法“口袋书”的不法人员,从而有效地净化青少年读物市场。
现实生活中,“口袋本”图书所造成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
18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