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

逍遥右脑  2013-06-22 17:18




《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熟读本,疏通本大意。
2.品位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赏析本精彩的语段。
4.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的好处。
6.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 ) 裾( )边 黔( )首 仓颉( )
滂沱( ) 空?( ) 蠕( )动 咬啮( )
氤氲( ) 岑( )寂 幽黯( ) 羯( )鼓
千口寻( )海底 寒濑( ) 舔舐( ) 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 蠕动 琐屑 安慰濡慕 潇潇雨歇
B. 淅沥 万籁 苔藓 忐忑不安 惊心动魂
C. 霹雹 缭绕 咀嚼 冥思苦想 皑皑白雪
D. 惊蛰 铿锵 弥漫 蠢蠢欲动 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4.在充分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位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参考语句:
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②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③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④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⑤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⑥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自选语句:






5.选择本中你所认为精彩语段加以赏析。
参考语段: ①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赏析:


②雨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咱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赏析:


③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赏析:

自选语段:






6.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7.找出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的好处。


8.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作写在稿纸上)


(二)合作交流内容
分小组,交流探究自主学习中的各小题,将你认为最优秀的结论整理出。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几段字,完成9-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夏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万,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它,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和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多年前,初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城市像罩在一块臣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了,雨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18.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4分)



19.从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侧面)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要,能说明问题即可)。(6分)




20.“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4分)



21.下列对这篇散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节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三)内阅读
【链接阅读】
1.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大学中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学院院长及外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星》、《现代学》等重要诗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1989《中华现代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出版。另有不少诗被译成外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坛杰出的诗人与散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学的史册上。
2.余光中诗选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
招魂的短笛
魂兮归,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诞生台风的热带海,/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魂兮归,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太阳火车的单行道/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魂兮归,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驯鹿的白色王国,/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魂兮归,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归啊,母亲,守你火后的小城。/春天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魂兮归,母亲啊,守这四方的空城。/
蒲公英的岁月
“是啊,今年秋天还要再出去一次,”对朋友们他这么说。而每次说起,他都有一种虚幻的感觉,好像说的不是自己,是另一个人。同时又觉得有解释清楚的必要,对自己,甚于对别人。好像一个什么“时期”就要落幕,一个新的,尚未命名的“时期”正在远方等他去揭纱。好像有一扇门,怒目衔环的古典铜儿挟着一片巨影,正向他关,辘辘之声,令人心悸。门外,车尘如雾,无尽无止的是浪子之路,伸向一些陌生的树和云,和更陌生的一些路牌。每次说起,就好像宣布自己的死亡一样。此间事,在他走后,就好像身后事了。当然,人们还会咀嚼他的名字,像一枚清香的橄榄,只是橄榄树已经不在这里。对于另一些人,他的离去将如一枚龋齿之拔除,牙痛虽愈,口里空空洞洞的,反而好不习惯,真的,每次出国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自泥土,气候,自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声音。而远行的前夕,凡口所言,凡笔所书,都带有一点遗嘱、遗作的意味。于是在国内的这段日子,将渐渐退入背景之中,记忆,冉冉升起一张茫茫的白网。网中,小盆地里的这座城,令他患得患失时喜时忧的这座城,这座城,钢铁为骨水泥为筋,在波涛浸灌鱼龙出没蓝鼾蓝息的那种梦中,将遥远如一钵小小的盆景,似真似幻的岛市水城。
所以这就是岁月啊千面无常的岁月。挂号信国际邮简车票机票船票。小时候,有一天,他把两面镜子相对而照,为了窥探这面镜中的那面镜中的这面镜中,还有那面这面镜子的无穷叠影,直至他感到一种无底的失落和恐惧。时间的交感症该是智者的一种心境吧。三去新大陆,记忆覆盖着记忆之下是更茫然的记忆,像枫树林中一层覆盖一层水渍浸蚀的残红。一一往,亲密的变成陌生的成为亲密,预期变成现实又变成记忆。当喷射机忽然跃离跑道,一刹那告别地面又告别中国,一柄冰冷的手术刀,便向岁月的伤口猝然切入,灵魂,是一球千羽的蒲公英,一吹,便飞向四方,再拔出刀时,已是另一个人了。尽管此行已经是第三度,尽管西雅图的海关像跨越后院的门槛,尽管他的朋友,在海那边的似乎比这边的还多,尽管如此,他仍然不能排除跳伞前的那种感觉。毕竟,那是全然不同的一个世界。因为一纵之后,他的胃就交给冰牛奶和草莓酱,他的肺就交给新大陆的秋天,发交给落矾的风,茫茫的眼睛,整个付给青翠的风景。因为闭目一纵之后,入耳的莫非多音节的节奏,张口莫非动词主词宾何。美其名为讲学为顾问,事实上是一种高雅的化充军。异国的日历上没有清明、端午、中秋和重九,复活节是谁在复活?感恩节感谁的恩?情人节,他想起天上的七七,国殇日,他想起地上的七七。为什么下一站永远是东京是芝加哥是纽约,不是上海或厦门?
20年前这岛上的,是一个激情昂扬的青年,眉上睫上发上,犹飘扬大陆带的烽火从沈阳一直燎到衡阳,他的心跳和脉搏,犹应和抗战遍地的歌声嘉陵江的涛声长江滔滔入海浪淘历史的江声。20年后,从这岛上出发的,是一个白发侵鬓的中年人,狼烟在对岸,长江的涛声在故宫的卷卷轴轴在一吟三叹息的《念奴娇》里,旧大陆日远,新大陆日近。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可爱的是旧国的不改其音,可悲的是异乡人的发不能长保其不白。长长的20年,只有两度,他眺见了旧国短短的青,但那是隔着铁丝网,还持着望远镜。第一次在金门。望远镜的彼端是潺潺的烟水,漠漠的船帆,再过去是厦门的青之后仍是渺渺的青。20年前厦门大学的学生,鼓浪屿的浪子,南普陀的香客,谁能够想到,有一天会隔着这样一湾的无情蓝,以远眺敌阵的心情远眺自己的前身?母校、故宅、回忆,皆成为准星搜索的目标,155加农炮的射程。卡车在的盲肠里穿行,的盲肠,回忆的盲肠。司令官在地下餐厅以有名的高粱享客,两面的石壁上用对方的炮弹壳饰成雄豪的图案。高粱落到胃里,比炮弹更强烈,血从胃底熊熊烧起,一直到耳轮和每一个发根。那一夜,他失眠了,血和浪一直在耳中呼啸。
第二次在勒马洲。崖下,阴阳一割的深圳河如哑如聋地流着。一条忘川、毒川、血川,极尽其可歌可泣的泪川自冥府的深处蜿蜿流,似不胜绝望与恐怖之重负。但白茫茫的水面什么也不见,这是无船、无桥可渡的奈河,亡魂们徒哭奈何奈何奈何!而除了此岸的鸬鹚无辜地咕呼彼岸的鸬鹚,四野沉沉,再也听不见一声惊惶的呼救。当天下午,去沙田诵讲,手执三角旗的大学生在火车站列队欢迎。拥挤的大室里,许多耳朵在咀嚼他的国语,许多眼睛有许多反光反映着他的眼睛。20年前,他也是那样的一双眼睛。20年前,他就住在铜锣湾,大陆逃的一个失学青年,失学,失业,但更加严重的是失去信仰、希望,面对一整幅阴黯的中国,和几乎中断的历史。但历史是不会中断的,因为有诗的时代就证明至少有几个灵魂还醒在那里,有一颗心还不肯放弃跳动。因为鼾声还没有覆盖一切。即使在铁幕深深的门口,也还有这许多青年宁愿陪着他失眠。
宁可失眠,睁眼承受清清楚楚的痛楚,也不服 *** 欺骗自己。但清醒是有代价的。清醒的代价是孤独和自惩。当时他年纪轻轻,和一些清新的灵魂相约:绝对不受鼾声的同化,或是遁入 *** 瓶里!那时大家写诗,很有点赛跑的意味,虽然跑道的尽头只是荒原,一旦真正进入荒原,不但观众散光,连选手们也纷纷退出了这场马拉松。3年前,他刚从美国回国,臂上犹烙着西部的太阳,髭间,黏着犹他的沙尘。正是初秋的夜里,两年后他再度坐在北向的窗下,对着六百字的稿纸出神。市声漠漠,在远方流动像一条混浊的时间之流。渐渐,那浊流也愈流愈远,将一切交还给无言的星空。忽然一阵冷风卷地而起,在外面的院子里盘旋又盘旋,接着便是犹佳利树的叶子扫落的声音。家人的鼾息从里面房间日式纸门的隙间传。整个城市,醒着的只有他和冷落的星座。他是谁?他究竟是谁?在户籍之外他有无其他的存在?为何他在此地?为何要他背负着两个大陆的记忆,左耳,是长江的一片帆,右耳,大西洋岸一枚多回纹的贝壳?10年后,20年50年后他又是谁,他的惊呼他的怒叱和厉斥在空廓死寂的广场上哪里有回声?而年轻的真真年轻过的是否将永远年轻?而只要是哭的即使只美过那么一次是否就算是永恒?然则他的朋友一起慷慨出发的那些朋友半途弃权,跳车,扭踝仆倒的选手到哪里去了?缪斯,可是无休无止的追求,而绝不接受求婚?蒲公英的岁月,一吹,便散落在四方,散落在湄公河和密西西比的水浒。即使击鼓吹萧,三啸大招,也招不回那许多亡魂。
蒲公英的岁月,流浪的一代飞扬在风中,风自西,愈吹离旧大陆愈远。他是最轻最薄的一片,一直吹落到落矶的另一面,落进一英里高的丹佛城。丹佛城,新西域的大门,寂寞的起点,万嶂砌就的青绿狱,一位五陵少年将囚在其中,三百六十五个黄昏,在一座红砖楼上,西顾落日而长吟:“一片孤城万仞。”但那边多鸽粪的钟塔,或是圆形的足球场上,不会有羌笛在诉苦,况且更没有杨柳可诉?于是橡叶枫叶如雨在他的屋顶头顶降下赤褐鲜黄和锈红,然后白雪在四周飘落温柔的寒冷,行路难难得多美丽。于是在不胜其寒的高处他立着,一匹狼,一头鹰,一截望乡的化石。纵长城是万里的哭墙洞庭是千顷的泪壶,他只能那样立在新大陆的玉门关上,向纽约时报的油墨去狂嗅中国古远的芳芬。可是在蟹行虾形的英之间,他怎能教那些碧瞳仁碧瞳人去嗅同样的菊香与兰香?
碧瞳人不能。黑瞳人也不可能。每次走下台大学院的长廊,他像是一片寂寞的孤云,在青空与江湖之间摇摆。在两个世界之间摇摆。他那一代的中国人,吞吐的是大陆性庞庞沛沛为气候,足印过处,是霜是雪,上面是昊昊的青天灿灿的白日,下面是整张的海棠红叶。他们的耳朵熟悉长江的节奏黄河的旋律,他们的手掌知道杨柳的柔软梧桐的坚硬。江角,塞外,曾是胯下的马发间的风沙曾是梁上的燕子齿隙的石榴染红嗜食的嘴唇,不仅是地理本联考的问题习题。他那一代的中国人,有许多回忆在太平洋的对岸有更深长的回忆在海峡的那边,那重重叠叠的回忆成为他们思想的背景灵魂日渐加深的负荷,但是那重量不是这一代所能感觉。旧大陆。新大陆。旧大陆。他的生命是一个钟摆,在过去和未之间飘摇。而他,感觉像一个阴阳人,一面在阳光中,面在阴影里,他无法将两面转向同一只眼睛。他是眼分阴阳的一只怪兽,左眼,倒映着一座塔,右眼倒映着摩天大厦。
临行前夕,他接受邀请,去大度上向一群碧瞳的青年讲解中国的古典诗。这也是另一次出国讲学的前奏吧。5年前的夏天,也是在这样出国的前夕。他曾在大度上,为了同样的演说,住了两个月。一离开台北,他立刻神清气爽,灵魂澄明透澈,每一口呼吸都像在享受,不,新酿成的空气,肺叶张合如翅,那天夜里,他缓缓步上顶,坐在古典建筑的高高的石级上,任萤火与蛙鸣与星光围成凉凉的仲夏之夜。5年前,他戴着同样的星光坐在这里,面临同样的远行且享受同样透明的寂静。跳水之前,作一次闭目的凝神是好的。因为飞跃之后,玻璃的新世界将破成千面的寂寞,再出水已是另一个自己。那样坐着、忆着、展望着,安宁地呼吸着微凉且清香的思想,他似乎蜕出了这一层“自己”,飞临于“时间”之上如点水的蜻蜓,水流而蜻蜓并未移动。他恍然了。他感觉,能禅那么一下,让自我假寐那么一瞬,是何其美好。
从台中回,火车穿过成串的隧道,越过河床干涸的大甲溪,迤俪驶行在西岸的平原。稻田的鲜绿强调白鹭的纯白,当长啄俯啄水底的云。阡阡陌陌从平畴的彼端从青的麓底辐射过,像滚动的轮辐迅速旋转。他的心中有一首牧歌的韵律升起。这样的风景是世界上最清凉的眼药水。在靠窗的座位上,他可以出神地骋目好几个小时。毕竟,只剩下这么一万三千多平方英里可以说是“我的”,是“我们的”;这座岛屿是冥冥中神的恩宠,在人的意志之上似乎有一个更高的意志,属意在这艘海上的方舟,延续一个灿烂悠远的化,使他们的民族还不致沦为真正的蒲公英,沦为无根可托的吉普赛和犹太。他不喜欢台北,不,20年之后他仍旧一点儿也不喜欢,可是他喜欢这座岛,他庆幸,他感激,为了20年的身之所衣,顶之所蔽,足之所履。车窗外,风到哪里7月的牧歌就扬起在哪里。豪爽慷慨的大地啊,玉米株上稻茎上甘蔗杆上累累悬结的无非是丰年。也许,真的,将在重归旧大陆的前夕,他会跪下吻别这块沃土。 甚至都不必等到那一天。在三去新大陆的前夕,已经有一种依依的感觉。这里很少杨柳,不是苏堤白堤的那种依依,虽远亦相随。他又特别不喜欢棕榈,无论如何也不能勉强把它们撑成一把诗,不过这城里的夏天也不是截然不能言美的,就看你怎么去猎取。植物园那两汪池,仲夏之夕,浮动半亩古典的清芬,等到市声沉淀,星阵半闭若眠,三只,两只,黛绿的低音萧手,犹在花底叶底鼓腹而鸣,那种古东方的恬淡感就不知有多深远。不然就在日落后坐在朝西的窗下,看鲜丽绚灿的晚霞怎样把天空让给各样的青和孔雀蓝到普鲁士蓝的蓝。于是星从日式屋脊从公寓的阳台电视无线从那边的木瓜树叶间相继点亮。一盏红灯在远处的电台铣塔上闪动。一架飞机闷闷的声音消逝后,巷底那冰果店再度传平剧的锣鼓,和一位古英雄悲壮的咏叹。狗吠。虫吟。最后万籁皆沉,只余下邻居的水龙头作细细的龙吟,蚯蚓在星光下凿土的歌声。
因为这就是他的国家,儿时就熟悉的夏日的夜晚。不记得他一生挥过多少柄蒲扇,扑过多少只流萤,拍死多少只蚊子?不记得长长的一夏鲸饮过多少杯凉茶、酸梅汤、绿豆汤、冰杏仁? 只晓得这些绝不是冷气和可口可乐所能代替。行前的半个月,他的生活宁静而安详。因为蒲公英的岁月一开始,这样的日子,不,这样的节奏就不再可能。在高速的剧动和多音节的呼吸之前他必须储蓄足够的清醒与自知。他知道,一架猛烈呼啸的喷射机在跑道那边叫他,许多城,许多长长的街伸臂在迎他,但他的灵魂反而异常宁静。因为新大陆和旧大陆,海洋和岛屿已经不再争辩,在他的心中。他是中国的。这一点比一切都重要。他吸的既是中国的芬芳。在异国的城里,亦必吐露那样的芬芳,不是科罗拉多的积雪所能封锁。每一次出国是一次剧烈的连根拔起。但是他的根水在这里,因为泥土在这里,落叶在这里,芬芳,亦永永永永播扬自这里。
他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雷雨
下一篇:4.10《赤壁赋》教案(语文版必修1)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相关文章
【《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