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3-04-20 00:13
第一 对环境的感觉
感觉世界
方法
实验观察、分析与归纳、引导讨论、交流与合作。
时
2时
前准备
1.收集有关人的感觉方面的资料。
2.器材
不同形状的物体、铅笔、小镜、酒精、四只小玻璃杯、水、少量盐、糖、咖啡、食醋、有关投影片。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一、 新引入
二、 新教学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鼻和嗅觉
4.舌和味觉
三、 复习巩固
1.知识小结
2.堂练习
3.设疑
1.思考:同桌交流,并汇报
2.学生读图1—1后归纳:
交流与讨论:①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一样吗?②小明为什么要带着耳机欣赏音乐?
3.学生小实验: ① 同桌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 ② 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只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哪一部分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
4.观察教师实验
观察:用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头的表面形态有什么特征?再观察挂图、模型,并将舌头的特征描述出。
实验:探究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
5.学生自己总结并交流。
6.完成作业
1.设问导入:当你走进百花盛开的大花园时,你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设问引导学生读图1—1: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然后归纳。鼓励学生交流与讨论:
3.设问:皮肤内有许多感受器,你知道皮肤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4.实验1:取三个杯子,分别盛上冷水、温水和热水。
实验2:辨别四个棕色小瓶中分别装的什么物质:酱油、食醋、酒精、自水。
5.知识小结
6.设疑: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两只耳朵却不长在一起?鼻子却长在一起呢?(下节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引入
春天了,当你走进百花盛开的大花园时,你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你会看到鲜艳的花朵、闻到诱人的芳香、听到鸟儿婉转的歌声……这些奇妙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身体中哪些器官具有感觉功能?它们是如何感知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呢?如果我们失去了感觉,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二、新教学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阳光、温度、食物、水是生物生存的必备条,如果生物不能很快察觉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下去。
设问引导学生读图1—1: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然后归纳:人通过耳听、鼻嗅(闻)、眼看、手摸、口尝感觉到了周围的环境和物质世界。
鼓励学生交流与讨论:①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一样吗? ②小明为什么要带着耳机欣赏音乐?
结论: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设问:皮肤内有许多感受器,你知道皮肤能感受外部环境中的哪些信息?
学生小实验: ① 同桌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叫他说出所触摸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及粗糙还是光滑。
② 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只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哪一部分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
结论:实验说明皮肤有触觉、冷觉、热觉等感觉功能。皮肤的不同部位对各中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再设问:皮肤的冷觉和热觉感受器究竟能感受环境中的什么刺激?
实验:取三个杯子,分别盛上冷水、温水和热水,将自己的左手、右手分别浸在冷水和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将两手同时浸入温水中,此时左、右手感觉一样吗?
讲解:冷热感受器并非感受物体温度的刺激,而是感受皮肤散失和获取热量的速率变化。
讨论:当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对人的健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人手的不同部位分别对什么刺激比较敏感?
3.鼻和嗅觉
设问:是什么使我们感到花园的阵阵花香?我们又是如何闻到阵阵花香的?
引导学生读图1—3,归纳出嗅觉的形成过程:
气味——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大脑。
讨论:我们如何仔细辨别某一物质的气味?(作频繁而短促呼吸)
实验:辨别四个棕色小瓶中分别装的什么物质:酱油、食醋、酒精、自水。
嗅觉的特点:学生自己读图归纳。(与接受刺激的实际时间长短有关,不同动物的嗅觉差异很大,孩子的嗅觉比大人敏感,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思考: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吗?警犬为什么可以帮助破案?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嗅觉有关的例子?
4.舌和味觉
设问:我们常说酸、甜、苦、辣是靠什么器官感受出的?舌头又有什么功能?
观察:用小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头的表面形态有什么特征?再观察挂图、模型,并将舌头的特征描述出。(舌头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味觉的感觉过程:食物中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信息)——刺激味觉细胞——神经————大脑——食物味道。
设问:舌头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相同吗?
实验:探究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刺激的敏感程度(学生自己设计)
器材:四只干净的小玻璃杯杯子,四根吸管,清水和少量的盐、糖、咖啡、食醋。
步骤:将酸、甜、咸、苦用吸管滴入舌头的不同部位:舌尖、舌侧、舌根。(注意:每次实验必须充分漱口、实验药品和器材的卫生)。
结论:味觉的感觉区中,苦味——舌根,甜味——舌尖,酸味——舌两侧,咸——舌两侧的前部。麻、辣、涩等是综合刺激后产生的感觉。
讨论:人感冒时,鼻子不通气,吃什么东西都没味,这是为什么?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味觉的敏感度也会减弱?这是为什么?
三、复习巩固
1.知识小结(学生自己总结)
2.堂练习(练习册)
3.设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为什么?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两只耳朵却不长在一起?鼻子却长在一起呢?
四、布置作业
P6:T1——3
五、板书设计
第一 对环境的觉察
第一节 感觉世界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产生各中不同的感觉。
1.皮肤的感觉功能: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觉功能。不同的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2.鼻和嗅觉:
⑴形成:物质气味(信息)——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大脑。
⑵特点:与刺激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不同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还与年龄有关……
3.舌和味觉:
观察:舌头表面有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
形成: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信息)溶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神经——大脑。
实验:舌头的不同部位对甜、苦、酸、咸的刺激感受不同
结论:
教案点评:
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较好地体现了主动探索与接受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得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对舌头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的探究,是一个简单易行、学生由乐意探究的实验,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好,提前安排学生分小组带好实验器材,在堂上进行探究,对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技能、体验探究过程都有好处。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重点
1.声音产生的条。
2.声音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
波的概念
用声波的知识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应用深化
教学准备
橡皮筋、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器、真空泵、纸杯、细线(长约2米)、火柴梗、低音喇叭、蜡烛、铅笔、水槽、水小木塞、有关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一、新引入
二、新教学
声音的发生
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音传播的快慢
三、复习巩固
1.思考
2.探究小实验:
⑴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⑵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3.观察实验:
思考: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4.学生动手实验:用手轻轻地敲击自己的桌面,你能听到敲击声吗?将耳朵紧贴桌面,你能不能听到敲击声?
⑴观察实验:水波的实验。
⑵观察实验:用口径较大的音箱喇叭对着邻近的蜡烛播放音调很低的音乐。
5.学生看书
6.积极小结
1.设问: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
2.指导探究小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3.演示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
4.设问: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
5.引导学生看书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一、新引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
二、新教学
1.声音的发生
学生探究小实验:
⑴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
你听到声音了吗?
橡皮筋在作怎样的运动?
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
⑵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① 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
② 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问: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
2.音的传播
⑴声: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
⑵观察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
你听到了什么?
你看到电铃的锤在干什么?
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当空气逐渐被抽去时,电铃声会怎样?
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
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又听到声音了吗?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吗?
思考: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战争的场面,你认为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设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⑶ 学生动手实验:用手轻轻地敲击自己的桌面,你能听到敲击声吗?将耳朵紧贴桌面,你能不能听到敲击声?
⑷ 自制“土电话”实验:同桌用自制的“土电话”看能否通话?
再设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声吗?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
⑸ 演示实验:将一个听诊器悬放入水中,再将一只防水手浸水中,请学生汇报听到的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
3.声波
设问: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吗?
⑴观察实验:水波的实验。水槽中平静的水面上,放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木塞怎样运动?
⑵观察实验:用口径较大的音箱喇叭对着邻近的蜡烛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会发生__________,蜡烛将会发生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什么?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类比:声波——声波。
归纳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做声波。
声波的应用举例:超声波粉碎胆结石、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
4.声音传播的快慢
⑴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不同。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⑵应用举例:思考对着崖高声喊叫,你会听到什么?查阅资料解释原因,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复习巩固
1.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2.堂练习。
四、作业 :P10:T1——3。
【板书设计】
第2 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波:声音和水波类似,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波的振动向外传播。
应用:体外震石碎波,探测海的深度。
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波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气体中最慢,液体中最快,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思考:在高中,对着高喊话,你会听到什么?为什么?请查资料解释原因。
作业:P10:T1——3。
耳和听觉
教学重点
2.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 组织好实验探究人为什么要长两只耳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归纳、讨论应用、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提前准备好棉花(或细软的纸、棉布等塞耳朵的物品)、蒙眼睛的物品。
2.教学器材
耳朵结构示意图、模型、助听器、木梳、塑料尺、鼓、鼓棰、有关挂图、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新引入
新教学
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2.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
复习巩固
1.布置作业
1.思考
2.观察:挂图、模型、,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
讨论:平时对失去听力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3.从提出问题,到交流与评价进一步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4.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5.学生举例:你见过哪些噪声污染如何防治?
讨论与交流: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6.学生小结
7.完成练习
1.设疑导入
2.引导观察:挂图、模型、,弄清结构
3.探究: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4.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5.噪声污染:
6.教师引导小结
7.布置研究性学习: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一、新引入
人为什么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而鼻子要长在一起呢?在城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二、新教学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设问:你知道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吗?它里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引导观察:挂图、模型、,弄清结构,思考:各个部分的功能。
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的形成:声波(信息)——耳朵(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刺激听觉感受器的听神经——大脑
讨论:耳朵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鼓膜损伤、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会有什么影响?耳膜破损会造成什么结果?哪些原因会造成耳膜破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耳朵?你还知道有哪些造成耳聋的原因?耳朵还有那些用途?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体验:完全失去听力的生活。先用两只空纸杯捂住耳朵,再用棉花或软布塞住耳朵, 分别感受和体会失去听力后的痛苦。
讨论:平时对失去听力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市汽车为什么严禁喇叭?有的人为什么会晕车、晕船?
设疑: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这样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耳听八方?
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到交流与评价进一步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用两 只耳朵?
建立假设(大胆猜想):① ……;②……;③……;④……;
设计实验方案:(目的、如何做、怎么做?控制变量)
次数
目的
实验方案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
实验检验:按方案去做。引导归纳出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点的时间差,辨别声的方向和位置。
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先小组交流,然后大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探究的、探究汇总如何控制变量的,重点评价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的地方,积极参与探究情况。
拓展: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第三时)
为什么歌唱家的声音那样动听?歌唱家又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音调: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实验1:用一把塑料尺,让它从木梳的齿上,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观察:听到的是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实验2:用一把直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然后用手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
观察:两次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何不同?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 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思考:蜜蜂与蝴蝶的声音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声波的分类:超声波、次声波,一般人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应用:B超,金素探测。蝙蝠与仿生学,雷达。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设问:响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面,然后再用力敲鼓面。
观察:鼓面上的小纸屑的振动有何不同?
思考:声音的大小跟声振幅幅度有什么关系?跟离鼓的远近有何关系?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的远近也有关系;声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响度也越小;还跟不同人的感觉的灵敏程度有关。
声音大小的计量单位:分贝,符号:Db,人耳的感觉情况表:(引导学生读表)
设问:什么情况下是震耳欲聋?
音色:辨别声音的第三个特征。
中国古代的声学成就:编钟,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7000年;3000年,管乐器和弦乐器,钟磐等打击乐器。北方的四合院、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4.噪声污染:妨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声污染。
学生举例:你见过哪些噪声污染如何防治?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噪声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区,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晚不超过40分贝。
讨论与交流: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提出你的解决办法,看谁说的好!布置研究性学习:P171。作好安排,提出要求。
三、复习巩固
堂练习:本P18 :T3——4。
小结:对照板书由学生进行,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
板书设计
耳和听觉(一)
1.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耳蜗感受器(神经)——大脑
3.应用:保护耳朵,关爱他人。
耳和听觉(二)
探究: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
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
建立假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设计方案的目的、做法、控制变量。
实验检验:
作出解释、交流与评价: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的方向和位子。
耳和听觉(三) 音调 响度 音色 噪声污染
声音:乐音与噪音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超声波:高于2000万赫兹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音。
应用:B超、雷达、金素探测。
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的振幅有关,跟人距离声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声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也就越小。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
噪音污染: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害健康的声音都是噪音污染。
如何防治:声处控制、传播途中减弱、接受处控制。
教案点评:
本节的内容较多可以在三个时内完成。第一时重点放在耳的结构与功能上。教学中即可以从耳的结构让学生大胆地推想耳的功能,也可以在知道其功能之后,反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耳朵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科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对于为什么人要长两只耳朵的探究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实验,学生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等探究的基本环节上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让人感到兴奋不已,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过程,保证学生的探究效果;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一定要做好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即可,不要讲的太深,让对声音的三特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就算达到目的。
第4节 光和颜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学生前准备:各种不同颜色的玻璃片。
各种光(蜡烛、手电发等)、水槽、玻璃砖、平面镜、光的色散演示仪、三棱镜、带圆孔的硬纸板,红、绿、蓝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红、绿、蓝三块有色玻璃,红、绿、蓝、黑四种纸屏。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一、新引入
二、新教学
光:
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
光的色散
看不见的光
物体的颜色
7.实验探究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
收集测光速的有关资料
思考: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1.学生举例归纳:
2.设计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4.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
5.请学生自学。
6.学生自学
7.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和预测、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证据、 得出结论和解释、反思评价。
堂练习:积极动手
小结:思考P24。
设疑激趣: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设问:哪些物体能够自己发光?光发出后是如何传播的?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1、实验2、实验3,验证自己的结论:
设问: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讲解光速。
设问:雨过天晴彩虹如何形成
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
设问:看到的草是什么颜色?
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如何形成的?
复习巩固
堂练习:P25,T1——4。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收集测光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新引入
设疑激趣: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为什么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而有的又是黑色,夏天雨过天晴,天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带上蓝色的有色眼镜看物体会是什么样子?
新教学
光:
设问:哪些物体能够自己发光?哪些是人照的?哪些是天然的?
学生举例归纳: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分为:人照光、天然光。
人照光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
设问:光发出后是如何传播的?直线、曲线?在水中呢?玻璃中又如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1: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观察并得出结论:光在空气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2:观察用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实验3:观察用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玻璃中是怎样传播的?
注意:可以在最后使光斜射到水面或玻璃面上,让学生观察到:虽然光在空气、水中、玻璃中传播的路线都是直的,但在空气与水、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以加深对“光沿和直线传播”的条——同一种均匀介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讲述光的折射现象打下伏笔。
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三点一线”,射击、站队、栽树。
光速
演示:闭合开关整个教室几乎同时被照亮。
设问:是离灯近的地方和远的地方,哪个先被光照亮?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讲解光速:光在不同的物质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每秒达
3×105千米,相当于每秒钟围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空气中传播比在真空中稍慢一点;在水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为真空中的3/4。
设问:光在一年可以传播多远?L=9。4608×1012千米。打雷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比赛时,记时员,是见到发令枪冒烟就记时,还是听到枪声记时?
设疑:光速是如何测出的?谁最先测出?请同学们下去查找有关资料,下节交流。
光的色散
设问: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它是如何形成的?白光和红光比较哪个更简单一些?
实验探究1: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着一面镜子,然后,把太阳光反射到纸上,不断调整镜子的角度,会看到七色光。
设问:七色光从哪里的?水会变色?镜子会变色/
实验探究2:光的色散实验: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的另一侧的白纸屏上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且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光的色散简介: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结论:白光是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看不见的光
设问:电视机、大背投的遥控器并没有电线接到电视机、大背投上,它是如何实现开关的呢?
验钞机为什么能够检验钱币的真假?请学生自学。
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光(线)、红外光(线)
应用:红外遥控器、紫外线消毒柜、紫外验钞机。(为什么西藏、贵州的人的皮肤比较黑?)
物体的颜色
设问:看到的草是什么颜色?苹果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会变吗?戴上变色眼镜为什么会变色呢?
实验探究1: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在白纸上看到什么颜色?
实验探究2:让太阳光透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经分解后的彩色光带先后透过红、绿、蓝三种有色玻璃片,在白纸屏上观察到的光带分别是什么颜色?
引导分析:
实验1中,太阳光是七色光,但通过红色(绿色、蓝色)塑料薄膜后,白纸是红色(绿色蓝色)的,说明红色(绿色、蓝色)的透明物体只让红色的光通过。即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通过。
在实验2中,白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通过红色的透明玻璃板时,只有红光通过,其它光都被吸收了,同样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相同的光通过。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探究实验3:任用上述装置,分别使用红、绿、蓝黑四种颜色的纸屏直接接受经三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观察纸屏上分别出现什么颜色的条纹?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实验探究4:用红光、蓝光、绿光分别照同一白色物体,会看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己分析:物体的颜色,在不同颜色的光线下,颜色不同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P24 思考。变色眼镜看到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阅读:彩色电视机为什么能够看到彩色图像?
设疑:“水中捞月”能实现吗?为什么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下节研究。
第二时 (可以由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
提出问题:光斑的形状跟树叶的透光孔的形状究竟有什么关系?
猜想和预测:
①……;②……;③……。
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证据:围绕光斑如何形成,设计方案,控制变量。
得出结论和解释: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树叶间的缝隙足够小时,在树荫中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像。
反思评价:自己提出了哪些猜想?是如何探究的?本次实验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巩固
堂练习:P25,T1——4。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收集测光速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光和颜色
光: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
分为:人照光、天然光。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三点一线”,射击、站队、栽树。
光速: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光的色散:白光是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看不见的光
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
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光(线)、红外光(线)
物体的颜色
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是一样的,
吸收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新引入
新教学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平面镜
球面镜
光的折射:
复习巩固
小结
堂练习:P30 T3——4
布置作业
思考:
1.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后会怎样?
2.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 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2:
练习:本P30 T1。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4.平面镜:实验探究3:实验探究4
5.球面镜
6.光的折射:实验探究: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结论
7.自己归纳小结。
8.完成堂练习:P30 T3——4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的?
1.光的反射
引导观察、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
强调:光路具有可逆性。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4.引导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结
5.球面镜:教师讲解
6.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三线”、“两角”、“一点”
实验探究
7.引导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8.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
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练习:本P30 T1。
思考:当你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吗?为什么?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讨论P27。同样都是平行光,反射后为什么反射光线的方向不一样?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应用:黑板反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布做。
平面镜
设问:桂林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3:在平面镜前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有何不同?
实验探究4:画个半圆,沿着镜子边放好,你观察到了什么?
实验探究5:用一块玻璃,一张白纸,两只蜡烛,一只点燃,防在玻璃前,将另一根放在玻璃镜后,前后移动直到后面的蜡烛也好象点燃一样,这一点就是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
分析:沿玻璃划一条线,连接蜡烛和蜡烛的像,看看物和像的连线有什么关系?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又有什么关系?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简介:用光的反射定律予以说明,像是虚象。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实验探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作几次,比较每一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如何变化?若让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
实验探究:将水换成玻璃砖,重做此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有何关系?光线垂直射向玻璃砖时,进入玻璃中的光线会怎样?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反之亦然。
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复习巩固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堂练习:P30 T3——4
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注意:光路具有可逆性。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平面镜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第五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二)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眼和视觉
每 必 记
题
眼和视觉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重
点
难
点
分
析
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会用作图法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程资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透镜 前面学过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那还有什么可以起到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呢? 在常用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里面都有透镜。 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实验】用光学演示仪进行,把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 1、凸透镜(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 2、凹透镜(不会会聚,发散)【结论】凸透镜和凹面镜一样起会聚的作用,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而凹透镜使太阳光发散,和凸面镜一样。【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遇到平行光(凹面镜和凸面镜) 介绍其他各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区分?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自制简单透镜,滴水在光滑纸上或玻璃上)【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取火吗?——演示说明二、照相机和放大镜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说明 2、放大镜:短焦距的凸透镜PS:被观察的物体在焦距以内 举例说明透镜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三、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略PS: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 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 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 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可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四、眼睛的结构(以为载体) 1、眼球的外部有角膜和巩膜。 2、中间一层有虹膜,睫状体和瞳孔。 3、内部:视网膜,悬韧带,晶状体和玻璃体。 4、眼球的正视图:晶状体,虹膜(互相观察颜色),瞳孔(互相用手电筒照看),角膜,睫状体。 5、和照相机比较 (1)照相机成像原理 (2)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原理PS: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个月后就适应了!【填图游戏】 先让学生记忆5分钟,然后请几个小组上填色,看哪组快。五、人类视觉上的限制【实验】测近点,远点,盲点——>>人类的视觉有限制 1、近视的成因() 2、远视的成因() 3、近视的预防:从成因入手: (1)看书写字姿势不准确。 (2)光线不适合(光污染)。 (3)持续用眼过度 (4)遗传…… 假性近视,还可以恢复。真性近视,前后径过长…… 4、远视的预防,纠正 学生总结。 5、眼病:(1)色盲(通过变色卡),以遗传为主。 (2)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自行查找了解。 (3)色盲的问题【讨论】六、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联系近视眼的形成,自己阅读P37 总结出…… 外查找“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资料。七、显微镜和望远镜 用简单介绍,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些网址或者资料。八、练习1、智力挑战(,可以在近视远视讲完后进行) 有十个选择题,全班一起做,看一共作对几题,然后纠正错误。2、后练习和作业本。轶
事
记
录
后
反
思
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教学方法
自学归纳、交流讨论、应用提高、形成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信息方面的资料,收音机、随身听、手机、挂图
教学流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新引入
新教学
学生:自学自研,
相互合作,
教师讲解:
信息技术史
复习巩固
小节:
布置作业
思考:
请同学们先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的特征:
2.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3.信息技术:
4.电磁波:
5.古代信息技术
6.近代信息技术
7.现代信息技术
三、复习巩固
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类是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的。
设问: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收集、处理、应用?
1.组织学生自学自研。
2.教师讲解:信息技术史
古代信息技术
近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3.复习巩固
学生小节
4.布置作业
调查:就你感兴趣的一种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写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简介》的科技说明,然后办一期板报。
教学过程设计
1、新引入
设问:人们常说,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什么是信息?信息如何收集、处理、应用?请同学们先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2、新教学
学生在自学自研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分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变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获取和交换哪些信息?
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应用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人们常常会产生错觉:视觉的误差,听觉的误差,触觉的误差……
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视机、手机、收音机……都靠电磁波传播的。
电磁波: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光也是电磁波的成员。
讨论:P42 T1——2。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信息技术:遥远的古代,人类刚刚进入明时代,实现信息传播的方法十分简单:手势、喊叫、形体动作沟通,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纸的发明对于信息的记载和传播有了轻便好使的载体,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世界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印刷术在世界明史和技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的通信方主要靠视觉和听觉通信最原始的通信方式。西周烽火成为通信手段,传递紧急军情,同时击鼓;还有邮驿,信鸽还用传递特殊信息……
近代信息技术:
摄影技术。使人类活动和自然界变化过程中的图景得以留存。
电影技术。拓展了人类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人的想象力。即可以给人们艺术享受,也能够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发展记录变迁。
电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电话。使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跨越千万水甚至远隔重洋,清晰地响彻在另一个人的耳畔。顺风耳成为现实。
广播。最早的大众电子传媒,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一点对多点声音信息传播,使众多新闻信息及时传播到人们的耳畔。同时广播的出现,使人们拥有了能够以低廉价格获取各类信息的工具。对推动社会的明进步、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促进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视。20世纪信息技术的一项重大成果。能够远距离传送,也能够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代表。包括信息技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
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
现代传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采集信息的技术。各类传感器、雷达、遥测、红外遥感等各类先进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3、复习巩固
小节:由学生自己归纳:人类是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的。
4、布置作业
调查:就你感兴趣的一种信息技术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写成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简介》的科技说明,然后办一期板报。
调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学习和工业、农业、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和同学们交流。
P42:T1——2。
板书设计
第7节息的获取和利用
a)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变化。
b)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c)
d)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e)人们常常会产生错觉:视觉的误差,听觉的误差,触觉的误差……
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5.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磁波: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
光也是电磁波的以员。
6.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a)古代信息技术:
b)近代信息技术
电影技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
c)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