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5-17 15:38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精品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2015初一下册地理单元综合测试题,供大家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南亚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
A.巴基斯坦 B.印度 C.尼泊尔 D.孟加拉国
2.日本发展工业严重缺乏( )
A.劳动力 B.资金 C.土地 D.原材料和能源资源
3.一艘位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港的货轮正在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可能是( )
A.锡、天然橡胶、油棕 B.锡、稻谷、石油
C.锡、椰子、石油 D.天然橡胶、油棕 、稻谷
4.一艘从中东开往我国运送石油的船,需要经过的海峡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
5.关于印度经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工业大国 B.世界农业大国
C.农业现代化程度高 D.农产品以出口为主
6.日本著名的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7.有关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大的岛屿是九州岛
B.北海道在四大岛中纬度最低
C.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是日本海
D.本州岛和四国岛之间是濑户内海
8.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结果
B .暴雨很多
C.板块张裂的结果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很不稳定
9.日本最大贸易对象是( )
A.中国 B.西欧 C.非洲 D.美国
10.东南亚地区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
A.湄公河 B.湄南河 C.伊洛瓦底江 D.红河
11.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一带的主要原因是( )
A.受日本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
B.接近太平洋大渔场,水产丰富
C.受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小
D.有优良的港湾和接近消费市场
12.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居发展中国家第三位,却又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原因是( )
A.交通不便,出口产品少 B.贫富不均,贫穷人口多
C.人口增长快,抵消了经济的增长 D.农产品以出口为主
13.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很高,这条河是( )
A.多瑙河 B.莱茵河 C.伏尔加河 D.塞纳河
14.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但历来被公认为欧洲国家,下列理由中不正确的是( )
A.欧洲部分的面积大于亚洲部分
B.欧洲部分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
C.欧洲部分在历史上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
D.首都莫斯科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央
15.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寒带气候 C.高原山地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 候
16.俄罗斯位于北冰洋沿岸的重要港口是( )
A.符拉迪沃斯托克 B.苏维埃港 C.圣彼德堡 D.摩尔曼斯科
17.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
A.印度河平原 B.喜马拉雅山南坡
C.德干高原 D.恒河平原、南部沿海平原
18.给南亚带来丰富降水的季风是( )
A.西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季风 D.东北季风
19.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
A.马来西亚 B.泰国 C.印度尼两亚 D.缅甸
20.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类型大多属于( )
A.地形雨 B.锋面雨 C.台风雨 D.对流雨
21.日本工业原料中的石油主要来自( )
A.西欧 B.印度 C.西亚 D.美国
22.下 列东南亚的国家中,属于内陆国的是( )
A.泰国 B.柬埔寨 C.老挝 D.缅甸
23.与印度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
A.巴基斯坦 B.孟加拉国 C.斯里兰卡 D.尼泊尔
24.俄罗斯的地形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分界线是( )
A.乌拉尔山 B.鄂毕河 C.叶尼塞河 D.勒拿河
25.下列河流中,不注入北冰洋的是( )A.鄂毕河 B.伏尔加河 C.叶尼塞河 D.勒拿河
二、读图填空。
1.(11分)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回答问题。
(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海洋:A______B______
城市:F______H______
(2)数字代表的岛屿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
(3)从图上看,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岸和________沿岸。
请你把原因填入下面的框图中。
a.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
b.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c.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d.产品主要出口
2.(13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5)解释马六甲海峡位于十字路口处。3.(6分)请你运用学习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的方法,认真仔细读埃及图,分析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或者自然经济特点(至少两点)。
4.(7分)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农作物与分布地区连接起来
A.水稻 ①东北部
B.小麦 ②恒河三角洲
C.棉花 ③德干高原西北部
D.茶 ④东北部、半岛 沿海地区
E.黄麻 ⑤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2)水稻、小麦的分布地区与当地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5.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2000年8月13口,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潜艇的打捞丁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人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00左右,是亚欧大陆上纵贯2000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里的鱼,身体呈红色,如娃鱼、苘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特点以及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足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最终被公认。
(1)巴伦支海 是下列 哪个洋的边缘海(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2)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的巴伦支海沿岸有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不冻港是( )
A.圣彼得堡 B.海参崴 C.莫斯科 D.摩尔曼斯克
(3)此港终年不冻的主要原因是受( )
A.台湾暖流影响 B.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C.北赤道暖流影响 D.北太平洋暖流影响
(4)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动力来源是( )
A.重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B.轻核聚变释放的能量
C.利用海洋能产生的能量 D.燃烧常规能源释放的能量
(5)俄罗斯东隔 与美国的州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 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是面积最大的邻国。
(6)俄罗斯的地形以 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 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 和 ,它们以 为界。
(7)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海域沿岸在气候上属于(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极地气候
6.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沧海桑田──西之新岛的诞生
在日本伊豆诸岛之南,小笠原群岛以西的海域中,有一座小岛,名叫西之岛。这座小岛以前的面积并没有这么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973年4月的一天,这里的海底火山大爆发,海面上腾起了烟柱和水柱,海水大面积变色。两个月后,变色海域露出了1米多高的岩礁,可在几天以后,岩礁又消失了。同年9月,海底火山再次爆发。不久,火山口露出水面,在海面上形成了100多米长的小岛,因为这座小岛在西之岛附近,所以人们把它命名为西之新岛。新岛诞生之后,一直在移动。4个月后, 这座新岛和原有的西之群岛连在一起,成为今天地图上的西之岛(或新岛)。
(1)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 震的国家。火山喷发留给人们的是恐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火山喷发 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2)西之新岛的诞生,说明了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吗?你还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吗?
(3)西之新岛的诞生,主要是由地球内部力量还是外部力量引起的?它们各自还有哪些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0:B D A C B B D D D A 11-20:D C B A D D D B C D 21-25:C C C C B
二、1.(1)日本海 太平洋 名古屋 东京(2)北海道岛 本州岛(3)太平洋 濑户内海
2.(1)马来群岛 南北 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2)缅甸 老挝 泰国 柬埔寨 苏门答腊 马来 菲律宾(3)印度尼西亚 亚欧 印度洋(4)马来西亚 吉隆坡 棕油(5)东南亚连接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各国人民交往的要道。近代,东南亚进一步成为世界海运和航空运输的枢纽之一。
3.地处亚非的非洲国家;北临地 中海,东临红海;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南部;热带沙漠广布;尼罗河纵贯全境;盛产棉花等
4.A-④B-⑤C-③ D-① E-②
水稻需要较多的水,它分布在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恒河平原,小麦对水的需求较少一些,分布在年降水量约500~1000毫米的高原上。
5.(1)B (2)D (3)B (4)A (5)白令海峡 阿拉 斯加 哈萨克斯坦 中国 (6)叶尼塞河 东欧平原 西西伯利亚 乌拉尔山 (7)D
6.(1)火山、地震会造成房屋、道路等设施的损毁,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会形成肥沃的土壤,在非火山活动期可被人类利用。火山活动还可能形成矿石。
(2)是。如喜马拉雅山以前是一片汪洋。
(3)内部力量。内部力量可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部力量表现为流水、风、海浪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