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制

逍遥右脑  2013-03-02 02:54



第7 忽必烈改制
一.标要求:
程标准对于“忽必烈改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可以将本的第2、3、4框题作为内容,第一框题学生自己掌握。
二.目标:
1.掌握本节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2.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3.情感培养: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三.重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
四.难点: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帝改革的比较。
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 ,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1、忽必烈深受汉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屠杀、游牧)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化,即先进的封建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化,即落后的奴隶制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
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
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
(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原因:
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2、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具体内容:
(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

(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
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
B、设澎湖巡检司
C、开发云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4、影响: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C、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
D、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国策改变:由
逐水草而居以农桑立国
忽必烈发展农业的措施:
1、诏令天下,以农桑立国;
2、严禁改农田为牧场,实行屯田;
3、建立行政机构,完善法规,把农业兴废作为赏罚官员的依据;
4、颁布《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
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改制的评价
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
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3、实行“汉法”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忽必烈的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化的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
下一篇: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忽必烈改制】相关文章
【忽必烈改制】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