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设计
逍遥右脑 2013-02-24 23:57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
程标准: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明的贡献。
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知道《九算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前收集各种书写载体,结合中的有关图片,就造纸术发明的必然性、时代性和对世界的贡献展开讨论并发言,能整理、归纳秦汉时期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杰出成果,并能制作成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并能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利用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产生使命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讨论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会制作表格的制表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多种途径收集史料的学习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各学科知识的迁移。
教学用具:
实物教具:
竹木简、帛、树皮、树叶。
投影片: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器,蔡伦、张仲景、华佗。
多媒体:
“造纸术传播的时间及方向”。
备思路:
由于本节不属于历史程标准的重点,对于本的知识,只要求掌握在了解、知道这一层面。因此,我们认为本节教学目的应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上。
具体如下:(1)利用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收集有关的书写材料;一组负责收集张仲景、华佗的故事,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多途径收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归纳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特点,指出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繁荣,促进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化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秦汉先进的科学技术。
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说说本节讲几个问题?
学生:三个。
老师:对,讲三个问题: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的发展;数学成就。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板书)
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板书)
(由事先已做好准备的同学代表发言并将相应的图片、实物投影、展示出)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玉器——竹木简、帛
原始社会——商朝——西周——春秋
(向学生介绍一种学习方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老师:在造纸术发明前,世界其他国家用什么做为书写材料呢?印度人用白树皮和棕榈树叶、欧洲人用羊皮、罗马人用铜板、苏美尔人用泥板做为书写材料。请同学们讨论,这些书写材料有何缺点?(用两分钟时间自由讨论后,请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老师:总而言之,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化的传播。随着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从事造纸术的研究。
2.造纸术的发明:(板书,并投影“汉纸出土的地点”“甘肃放马滩出土的纸”)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纸残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叫絮纸。是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而发明的。什么叫“积漂絮成絮片”呢?(由学生看书讲解)
学生:西汉前期,生产蚕丝需要将吞丝煮烂,浸在水中反复捶打成丝绵,这个过程叫“漂絮”。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棉片,可以用于书写。
老师:但这种絮纸质量差,原料贵,产量不高。后,人们用麻为原料造出植物纤维纸,但是,这种纸的原料少,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3.蔡伦改进造纸术:(投影:“蔡伦”)
老师: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为造纸原料,这种造纸方法,扩大了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因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相当普遍。
4.造纸术的传播及对世界的贡献:(多媒体:造纸术传播时间及方向,由学生看书回答并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化发展的贡献。老师总结)
教师: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明古国之一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开以后,取代了当时各国不理想的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明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的发展(由学生回答医学方面的成就)
1.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板书)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他们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谓“伤寒”是指各种伤风感冒,和今天我们所指的“伤寒病”不同。“杂病”则是以内科疾病为主。这部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杂病”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华佗——“神医”“麻沸散”(板书)
华佗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据《后汉书》记载:华佗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儿,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手术。华佗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佗医术高明,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让学生讲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从中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三)数学——《九算术》
(学生,了解《九算术》记载的主要数学成就)
《九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数学专著。它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形成定本的。《九算术》全书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作九大类,就是“九”。它的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全书系统总结了从先秦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和当时的实际需要密切相结合,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特色,一大优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学生小字,了解“勾股定理”特例和“游珠算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化的认同感。
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其表现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方面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以及数学著作《九算术》。
堂讨论: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设计制作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强化制表的学习方法,将被评为优良的作品展示出,对于差的给予指导)
科技领域(3分) 代表人物(4分) 时间 (5分) 主要成就(8分)
老师的评价
优(17—20分) 良(12—17分) 中(9—12分) 差(9分以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