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逍遥右脑  2013-01-18 23:33



七年级初一上册地理期末总复习提纲
第一 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①站在海边看航船 ②站得高,看得远 ③月偏食 ④麦哲伦环球航行 ⑤ 越往北走北极星越高 ⑥最科学的证据:地球卫星照片
2、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纬线(圈)经线(圈)
形状特征圆半圆
指示的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所有经线一样长
零度的确立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标度的范围0°—90°0°—180°
度数的变化规律赤道向两极各作以90°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限赤道划分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
数量特征无数无数
5、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6、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给出地点要能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读出经纬度;给出经纬度要能找相应的地点。
(二)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P13 地球公转示意)
自转公转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运动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2、五带的划分(P14 地球上的五带)
五带的名称: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划分依据: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划分界限:回归线和极圈
地理现象:热带 有太阳直射 全年高温
温带 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全年严寒
(三)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实地距离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 表示范围大 →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 表示范围小 → 内容详细
(2)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2、地图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合适的地图类型,并能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四) 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
(1)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深线
等高(深)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大; 等高(深)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3)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识别峰、脊、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P25)
2、分层设色地形图
(1)根据地图上不同的颜色,判断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2)陆地五种基本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P27)
3、地形剖面图:直观地表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第二 海洋与陆地
(一)大洲和大洋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P33 大洲的分布)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P34 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脉、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二) 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及原因
喜马拉雅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系及火、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P41-43)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脉。
世界两大火、地震带:
a ) 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地震带
阿尔卑斯(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第三 天气与气候
(一)多变的天气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用阴晴、风雨、冷热描述;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用气温和降水描述。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P49)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P51)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2、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三)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6)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亚洲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1)纬度位置影响:
a)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则冰雪覆盖
b)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
(2)海陆位置影响:
a)青岛的降水量比兰州多
b)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
(3)地形影响:
a)台湾岛台湾脉东侧降水比西侧多。
b)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c)位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顶白雪皑皑。
4、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危害,从而产生灾害。
第四 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人口数量: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达到70亿
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世界人口的增长
a)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一般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欧洲、北美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b)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化及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人口的分布:
人口疏密表示方法: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a)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原因:
社会经济条: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都是人类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自然条: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都在平原地区,所以自然条都比较优越。
b)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地区
原因:极端干旱;过于湿热;终年严寒;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等。自然条恶劣,不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c)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条(纬度、地形、气候等)、经济、历史等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带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差、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环境污染、资减少等。
(2)人口不断减少停止增长,带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不足,国家用于老年人的社会养老等费用增加等问题。
(3)采取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美国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宗教:
(1)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三大宗教发地主要分布地区宗教建筑
基督教亚洲的西部欧洲、美洲、大洋洲教堂(高大)
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圆顶)
佛教古印度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寺庙(尖顶)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聚落与环境
(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3)聚落与环境
a)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充足,适于耕作。
自然资丰富(林、渔、矿等)
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b)聚落的分布特点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在高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c)聚落的形态
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区,有的聚落沿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d)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的气候:
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
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
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当地的资:
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再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的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2、聚落与世界化遗产
(1)聚落的发展
(2)聚落的保护
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措施:联合国教科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化遗产: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法国巴黎塞纳河岸,我国西省平遥古城,安徽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第五 发展与合作
一、地域发展差异
1、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生活水平生活水平高生活水平相对低下
医疗水平医疗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
教育水平人均教育经费高人均教育经费低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1)发达国家
欧洲的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从世界范围看,大都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
(2)发展中国家
非洲、南美洲、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2、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1)南北对话
一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2)南南合作
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3、国际经济合作
(1)全球性问题
目前,人口、资、环境、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经济联系的国际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口与人种
下一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学案(湘教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2年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2012年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提纲】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