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3-06 12:02
【对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录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开朗心怀广阔,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字画家、诗人、词人,豪迈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顿,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破,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十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大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代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跟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拓了豪放词风,同出色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首领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绩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加入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诚之至论》取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测验,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母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恰是北宋开端呈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华的背地暗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撑变法。苏轼的很多师友,包含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实施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落,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温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一般老庶民的侵害,很不批准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连续了大略十年,苏轼碰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讥讽新法,“文字诋毁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多少濒临被砍头的地步。幸好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当前,苏轼被提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称于古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称卑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灰心丧气,于公余便率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名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分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到任。因为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可怜夭折。汝州道路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恳求临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寓居,后被同意。当他筹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垮台,司马光从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未几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权势拼命压抑王安石团体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以为其与所谓“王党”不外难史难弟,再次向天子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此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远离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有名的“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