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1-19 08:49
假如青年只是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口是心非,继续上一代的狭窄与愿望,那便不配失掉掌声。
14年前刚刚退学的韩寒,带着自己刚出版的《三重门》参加央视一个叫做《对话》的节目。
在整个节目的录制进程中,主持人平易近人,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以为他只是过眼云烟,还有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观众说韩寒是“土鸡”——理由是韩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样用OICQ和ICQ。甚至,为了反衬韩寒的失败,他身旁还坐了一个成功的范本——考上北大的?女黄思路。
14年后,我去加入央视一档节目标录制,内容是“非个别年青人”的报告,其中大局部是90后,有迷信家,有创业者。
演讲者都暮气沉沉,我很快就发明自己的地位十分为难,我跟一群从30后到80后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观众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脚不着地,举着一块写有本人诞生年份的荧光板,带着诡异的慈爱笑颜,听这些年轻人上台演讲。
咱们在每个演讲之后发言,场景介于中学生演讲比赛和《激动中国》颁奖仪式之间,每个人都恐怕溢美之词被别人抢去,抱着发话器无休止地进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颗种子/一朵花/一棵树/一根烛炬……”最后声嘶力竭地以诸如“青春无敌!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为结束语,无比累。
那次录制,我印象最深入的是某个利用软件的CEO,90后,异常瘦小。他抱着一个大狗熊玩偶上台,一上台就把狗熊玩偶扔到台上,说:“我感到这个让我抱熊的导演特殊傻。”
他的演讲里不乏豪言壮语,例如“明年给员工派发一个亿利润”之类。台下的大学生,则在每一次听到“第一桶金赚了100万”“阿里巴巴用千万美金收购”这类句子时,爱慕地齐声哗然。
他的演讲,固然充斥了显明的夸张和对他人的不屑,但是获得了当天录制时最多的掌声,以及最热烈的赞扬。
先辈们的高兴,在于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范的90后,就像亲眼看到外星人时,发现它就是自己设想中的银色大头娃娃。那个年轻的CEO合乎社会对90后的所有想象:轻狂、自我、混不吝。
节目播出后,他的演讲视频在社交网络优势靡,配以这样的标题:“90后的话,惹怒了所有的互联网大佬”“90后的一番话,让全世界都沉默了”。
当我看到播出的节目里,所有被凌辱和鄙弃的“老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样鼎力地鼓掌、卖命地欢笑时,我突然想到14年前参加韩寒节目录制的中年人,当年台上的那些中年专家。他们还在么?他们依然大发雷霆吗?仍是成了举着写有自己出身年份的老年人,一听到“追逐梦想”“初生牛犊”几个字,就在煽情的音乐中热闹鼓掌呢?
风水轮流转,中年人在话语权的争取中,成了弱势群体。
未几前,北大教学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告了自己的“告别”——他将离别学术界。而始终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发布自己跟青年的关联停止了。
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懂得,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整不理解。网络时代的青年的取舍,无论你支撑他、批驳他、提示他都是好笑的,年轻人基本不听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表演老师的角色,我必需结束,最好是缄默地察看他们。”
钱理群老师以惊人的真挚与坦白,否认自己并不懂得年轻人,而且,年轻人已经不须要被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仍然在吃力地解析青年人。
年轻人的形象被各个广告公司和商家以动画、PPT、视频等工具刻画。他们青春、生气、梦幻、活跃。PPT里的年轻人,衣着裤裆快垂到地上的牛仔裤,戴棒球帽,有时脑袋上还挂着一个伟大的耳机,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画和已经过期的火星文,配以凛冽的泼墨字体:“我就是我!”“我就是率性!”“青春无极限!”
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一方面,因为青年是宏大的花费群体,青年对于文明产品和商品的喜新厌旧的抉择,对市场产生至关主要的影响,所以商家和媒体打算用案牍大号加黑的网络风行语,拉近和年轻人的间隔,仿佛不说“约吗?”“发掘机到底哪家强?”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后面。他们疏忽了那些网络流行语已经令人疾恶如仇的事实。其发生的后果,就犹如父母必定要加你的微信,并且在友人圈发题目含有“吊炸天”字眼的视频一样令人尴尬。
中年人对年轻人毫无准则的讴歌,大略一方面为了证实自己未老,一方面出于愧疚:他们并不为下一代建造一个幻想的生活环境。
作家阿城写过:“儿童时便实在地做一个儿童,不要充大;青年时便热情地做一个青年,狂一些也不要紧;中年时便认当真真地做一个中年人,为家庭为国度负起应负的义务,自有中年的颜色与骄傲。非要挤进青年行列,胡子刮得再清洁也仍有一片青,很尴尬。”
杀逝世中年的,并不是威风凛凛的90后,而是不肯诚实尊严地做个中年人的自己。尊敬年轻人与谄谀年轻人,其中只有一线之隔。
年轻人将要生涯的时代,真的由于有大批的夸奖和认同,变得更好了吗?
高校成为励志演讲者凑集的处所,年轻人冲动地在本子上写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良多人都念叨着马云的语录:“妄想是要有的,万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转椅上,像从阿拉丁神灯里冒出的妖怪一样说道:“你的幻想是什么?”似乎你只有敢说,他就能让你实现。
这是时代为年轻人制作出来的一种幻觉:只要有梦,追赶多少步,就能成功。
翻开电视或者网页,你会发现满世界都是“梦想成真”的人:歌颂竞赛得了冠军,创业取得了B轮融资,实现了环球旅行等等。全部社会热忱地向你伸手,邀你做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么?不,但也并不是最坏的。
时代永远是一样的,时代永远给年轻人机遇,然而,只给一小部分年轻人机会。时代永远迎接小部分人,却谢绝大部分人。时代只容许小部分人胜利,而让大部门人像亨利·梭罗所说的那样——“处于安静的失望之中”。
梦想泡沫下的世界,并不是蔷薇色的。年轻人要面临的将来:环境前所未有地恶化,经济增加放缓,技巧先进带来人力需要急剧减少。同时,还有修正这个社会游戏规矩的无力感、政治和社会介入的无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责任,并不是继承来的,而是从世界中获利,把坏的推倒,改革出一个更好的世界。如果失败,下一代再来。
台湾作家张铁志曾写道:台湾年轻人已经从“物资时期”进入“后物质时代”。当他们发现开一家咖啡馆、旧书店、面包店的“小确幸”(渺小而确切的幸福)也难以实现的时候,就开端争夺更大层面的提高,比方环保、公益、政治环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禁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那便不配获得掌声。如果青年一直下降自己的尺度,以便可能适应社会的请求,那么也不配获得掌声。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值得为之斗争、让实在现。年轻,也不是被赞美的全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