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02-17 14:04
王国维有人生三境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想,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孔子也有人生三境说:“少年人血气不决,戒之在色;中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人血气已衰,戒之在得。”
事实生涯中,还有一些别样的“三境”。2011年,一个步行在高速公路上被交警劝阻的40岁男人,也有三境,他的三境小一些,但很暖和:“日行一百里,小年夜在岳父家过,大年三十给母亲磕头。”当时,眼看劝阻会贻误男人巨大的“三境”,交警竟召唤共事替班,本人开车送了他300公里。
这让我想起一位作家,他的三境之一也很温暖:“带祖母去集市,骑那种载货的大号脚踏车,让白叟家坐在后面,垫上棉垫。”2012年,一个女生贴出她的微博:“我的幻想是爱上一个人,和他去乡下教书,垄出一块地来,种上豆角和丝瓜。”2012年,记者采访一位抗战老兵,老兵的宿愿是:“把散落在缅甸的战友的遗骨都收起来,造一本花名册……要一个字不错,一个人不落下。”2012年,高晓松的妹妹说:“哥,我在非洲呢……我的摩托坏了,全部非洲都没这零件……我当初在撒哈拉当向导,等整机寄到。”当然,这些都不是典范的三境。水的三境,才更像三境:“不污,不形,不灭。”不怕誓不两立,不固定的外形,生生不灭。最近,迷信家发明水还有更伟大的第四境——均衡和参加地球的自转公转。
1989年,在姑苏寒山寺加入一个“为世界跟平祷告”的运动,晚上与方丈闲聊,他说了一个空门中人的三境:“忘却自己是谁;忘记此地是哪里;忘记还有生死这回事。”当时,我抑郁症重大,便很想晓得人的生死预期,谈着谈着,谈到了逝世的迷惑。没想到,他一句话便把我点醒:“檀越的肉胎系白白所得,谈何惧与不惧!”译成书面语,就是:“人生在世,买一根油条尚且要付钱,上天把身材赊给你,分文未取,他要拿走的时候,还轮得上你来说三道四?”真是好境界!
民国时代,杭州风行三种人的三种生活方法,也算是三境:一种是落魄文人,“钓一只虾,暖三盅酒喝”;一种是一般人家,“抓一条鱼,分三家人吃”;还有一种是有钱人,“做一票生意,赡养三代人”。另外,当代的宅女宅男也有三境:“不洗,不喝,不出门”和“不嫁,不娶,励志书籍,不见祖母”——为何是不见祖母,而不是不见父母呢?由于祖母要唠叨呀,而父母是早已司空见惯,无可奈何了。
搞艺术的也有三境,他们“白天,糊涂一丈;薄暮,鞭辟入里;清晨,离地半尺”,或者“看片子时忘带眼镜,下馆子时忘带酒,谈恋爱时忘带女友”。
实在,做过“呵苗如子、杀人如麻、挥霍无度”这些事件的曾国藩,也有人生三境:“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暮年经不得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