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10-06 19:51
绝密★启用前遵义四中2014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5.本试卷共15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第I卷 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份 B.“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答案】A【解析】考点:宗法制。材料的意思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特别重视血缘关系的远近,血缘关系近的关系就亲近,反之则疏远,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选A。B项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材料没有反映它与国家的关系。CD项中的“三纲五常”、分封制也没有体现。25.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原因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其中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并未提到;B项干扰较大,但是材料中“弃捐于世”一句说明儒术是被抛弃的地位;C项在材料中无法看出,也不可能是材料想要说明的问题;D项表述符合题意。考点: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6. 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下列对材料中西塞罗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A.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B.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C.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D.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古罗马法律制度。题干中“真正的法律,……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说明AB正确,“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说明D正确。“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体现了法律的广泛性,不可更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选C。27. 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得也。”材料反映丘浚A.主张实行“均田制” 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答案】C【解析】考点:均田制。从材料“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可以看出丘浚认为均田、限田的措施不能长久维持,土地兼并难以根治,故选C。28. “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D.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答案】A【解析】考点: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注定不能达到目标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定带来思想和制度的变化。故选A。BCD项材料并且体现。29.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材料表明孙中山A.提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但是我_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用民生主义来改良资本主义。故选B。其他三项材料均未体现。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30. 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以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答案】A【解析】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该事件宣扬的“功利”、“科学”使很多人丧失礼义道德,使 社会风气日益堕落,故 B 项正确;该事件企图“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否定中国传统文 化,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林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和指责,故 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 13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探索,一些知识分子对此不满,材料信息反映的并非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 的影响,故 A 表述不恰当,符合题意。【解析】考点:A选项明显错误;B选项中生产资料私有,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存在,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允许生产资料私有;C选项,左的错误是指超前的错误,而人民公社化运动本身就犯了左的错误,所以为人民公社化运动颁布的法定当然纠正不了左的错误;D选项是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平均生产资料,主要是劳动力,而如果连个人生活资料都平均的话,那就成了绝对的平均主义。【解析】考点:经济体制改革。从材料整体来看强调的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都有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工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故选A。BC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D项从材料无法看出。33.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劳资矛盾的激化 B.城乡差别的扩大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答案】A【解析】考点:注意关键信息“1759年”“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不得人心”“威胁社会稳定”,此时的英国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出现。材料的意思是指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工人的不满,可能导致工人运动的兴起,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 C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 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 “ 历史的偶然 ”说明了作者认为 西欧兴起有偶然性, “ 18 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 ” 说明了作者认为 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答案选 C, A B D 三项与材料观点不符。【解析】考点:据题干材料,表明尼克松主张接触苏联的思想、人民和社会,加强联系,实质是通过联系,控制苏联,与杜鲁门主义遏制苏联的措施具有相似性,答案为B。 ——根据《Phillis Deane and W、A、Cole,Economic Growth 1688~1959Trends and Structure [M]、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中的有关数据编制材料二1700年,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 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材料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材料四新中国建立之初,基本延续了革命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田到户。之后很快受到“重工业发展战略”影响。为了在基本缺乏外援的条件下解决工业发展资本、原料、劳动力等问题,中央在农业合作社试点,初级社的基础上,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级社,建立其农业集体化模式,之后又在此前提下推【名师解析】贵州省遵义四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