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4-10 14:55
从字面来看,许多人觉得所谓“催眠”就是催促人们尽快入眠,比如,母亲用摇晃、唱小曲给哭闹的婴儿等方法,使孩子尽快入睡;失眠的人听催眠曲帮助自己入睡。那么,催眠与睡眠是一回事儿吗?
事实上,“催眠”这个词在创建之初就是一个类比性的概念,源自一次偶然事件:1842年,英国外科医生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发现,不用药物而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可以使病人被麻醉。于是,在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催眠理论。起初,布雷德认为催眠仅仅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所以他根据希腊语“hypnos(睡眠)”改写出英文单词“hypnotism(催眠)”来表示催眠现象。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从生理、感官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不同于睡眠状态。但“催眠”一词此时已经为世人广泛地采用和接纳,这个“错误”也就沿用至今了。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86年版)对催眠的定义是:“类似于睡眠,但对刺激尚保持多种形式反应的心理状态。被催眠者似乎只与催眠者保持联系,自动地、不加批判地按照暗示来感知刺激,甚至引起记忆、自我意识的变化。暗示的效果还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
从医学上定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深度放松和高度体认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催眠状态下,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主意识相对变窄,潜意识被唤醒并能够主动吸取对自身有益的暗示。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 Ivan Petrovich,1849—1936)解释了催眠和睡眠的区别:“假如抑制毫无妨碍地扩散到整个大脑皮层,那就是平常的睡眠;假如只有大脑皮层的一部分受到抑制,那就是通常所谓的催眠状态。”而美国哈佛医学院催眠专家弗雷德?H?弗兰考则这样说:“催眠只是将人们分散在各处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来,这并不是处于昏迷或睡眠状态,而是类似于那种当你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一项工作或阅读一本小说时几乎难以听见他人对你所说的话而已。”
现代神经生理学利用脑电图技术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人的大脑会发出α、β、θ、δ等不同种类的脑电波——α波主要出现在人们闭目、安静的时候,此时人的意识清醒而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β波也出现在人意识清醒的时候,不过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变得紧张;θ波的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个体疲倦时可见,缺氧或深度麻醉时也可能出现;δ波在睡眠的时候出现,但在缺氧、大脑器质性病变或深度麻醉的时候也可能出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测试发现,催眠状态下大脑发出的主要是α波,与大量出现δ波的睡眠状态显然不同,这从生理学的角度表明催眠与睡眠是不一样的。
大量的实证表明,催眠与睡眠是不同的。那么,看起来如此相似的两种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睡眠是一个自发的生理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睡觉”与“醒来”的过程。而对于催眠,人们似乎无法掌控。这是因为,催眠更多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随时都会发生,包括在我们熟悉的睡眠过程中。我们知道,睡眠会受到心情、光线、声音等因素的影响,这在本质上是自我无意识暗示的结果,也就是说是一个催眠的过程,它几乎总与我们的睡眠同步。当然,这也表明我们可以将催眠作用于睡眠,改善睡眠质量——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催眠应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