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如何让阅卷老师爽心

逍遥右脑  2010-03-30 15:46

高考、中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自己的作文使老师一扫疲倦,眼睛一亮,心之爽然?这里推荐一些方法。

 

一、 不晦: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江苏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予人清晰美感,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因为一篇作文,阅读者不可能停留很长时间审视,而那些观点隐晦,予人视觉模糊之作,往往难获阅卷者的青睐,甚至可能是优秀之作,也往往被忽略。作文考试中,也就要在文章适当之处,点示话题,或点示文章与话题之间的关系,如是观点不隐晦,予人清晰之感。

 

方法一?开门见山

 

如2005年福建省一高考考生的《执子与通子》的开头: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平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个人?执子与通子。如此入题,直接表明自己联想感悟与材料的关系,令人心清意朗。

 

方法二?篇末点题

 

如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写《等待》,文写千年古树的绿阴下,坐着A君。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黑亮。他不时整领带,看着手表,然后两眼注视前方……人们一看就知道他在等候和姑娘约会。二十分钟过去了,B姑娘来了。她是从他的身后走来的,带着红霞,带着醉人的芳香,她坐在古树的另一侧,注视前方。他在等她。她在等他。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A君日不侧视,注视前方;B姑娘等着前方走来的A君,目不斜视。八百年过去了,有一天,树倒了,幸亏倒的方向,没有压着他们,但他们的背却靠在一起。文末道:

 

“你是谁﹖”老太婆对老头说。“B君啊!我是A君呀!八百年前我就在这里等你了。”“我也是。”“你只要回头来看看就……”“我没有这个习惯。”

 

此最末一句:“我没有这个习惯。”是为点睛之笔,点出文章与话题的关系,如此,阅卷者便不坠云雾,心清意朗。

 

方法三?题记或后记点示

 

如2005年高考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一陕西考生在《二胡?江南》中写了一个题记:

 

想要忘记流浪,却铭记了江南。想要忘记丝竹,却记住了二胡的那一抹忧伤。

 

览睹题目,如入云雾。但一见题记,便对文章与话题的关系一目了然,惑之顿释。

 

二、 不凡:硕鼠硕鼠,无食我粟

 

“写作是构思的艺术”,避绕凡俗的构思,便可开辟新鲜脱俗的文境,表现出思维的活跃与创新的活力。余秋雨道:“那么年轻的生命,在作文的时候使用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不能把活泼的独特方式释放出来,那太遗憾了。”

 

方法一?换视角

 

放弃现代人的视角,而借用动物、物象或古人视角来审视现实。此虚拟视角,构思新奇,文境则见鲜活。如以“教育”为话题,一学生写《猫看家教》,以猫的视角来审视主人苦心教育孩子弹钢琴、学跳舞、做作业等种种令猫困惑的行为,抨击社会抑制儿童天性的世俗教育,趣韵盈生,耐人寻味。

 

方法二?换材料

 

大胆使用想象材料,驰骋丰富想象,可以让孔子与布什到联合国讲坛,辩论“如何实现和平”;也可让人和猪对话,探讨“如何提高生存质量”。高考优秀卷《赤兔之死》、《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便是此类佳作。

 

方法三?换形式

 

借演讲搞、采访记录、辩论陈词、日记等新奇形式来诠释思想。此新奇之文体,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素质与创新精神。2006年福建高考,一篇《写给儿子的遗书》令人心之一震,文道“我”这个父亲行将老去,虽家有富财,但我不会为你留下,我要留下空白。生活要你去创造,要你去拼搏;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有永恒的财富。文章以书信来诠释对话题的思考。如此新颖,足见作者的睿智与灵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考场,基础为重
下一篇:考场快速拟题法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考场如何让阅卷老师爽心】相关文章
【考场如何让阅卷老师爽心】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