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9-01-24 14:46
内容预览:
常州市实验中学2019中考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一)积累(共11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2分)
深秋的天目湖别有一番景致。远处是群山含dài( ),云霞出岫( );近地是翠绿满山,丹桂飘香;更有那烟波浩miǎo( ),万顷( )碧波的湖水。在秋日暖暖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安详,妩媚而生动。鹭鸟、群wù( )自在地浮在水面,此起彼伏。
(赵善坚《水秀的天目湖》)
2.默写。(7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 _ _。
(2)无可奈何花落去, 。
(3)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4)陶渊明的《饮酒》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的名句是: , 。
(5)如果你想赞美一个人的优秀品格,你可以用 这句诗来赞美他 的品质。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2分) 【 】 【 】
A.《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女儿国、飞岛国等地的神奇经历。
B.《格列佛游记》里的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犹如一座大山,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搬移小人国的人和物,象是在搬弄玩具。
C.《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回忆散文集,共收录了他十篇回忆散文,叙事充满了奇妙的艺术,语言生动幽默,妙趣横生。
D.《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琐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软弱。
E.《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件事先后都触发了鲁迅思想上的变化。
(二)运用(共9分)
4.下列语段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不超过4 处)(3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2019年5月8日,春日融融,月季竞相开放。走进紫荆公园,随处可见璀璨夺目,芳香四溢的花朵。今天的紫荆花园格外热闹,人多为患,慕名前来参观花展的游客络绎不绝。截止下午16时,参观人数最终突破了8万人次。无锡游客岳先生说,“我把精品的月季名字都记录在小本子上,以便到时按途索骥。”园内还有园艺师为游客讲解月季的品种,以及如何种植,修剪的知识,受到市民欢迎。
5.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从隶书的沉稳到草书的狂放,无不显示出它的魅力无穷,可以这样说,每个汉字都有这样的有趣的故事。仿照例子,在给定的汉字“否”,“利”,“睡”“唱”中选择一个,作趣味解释。(2分)
例子:愁------秋风瑟瑟,秋雨绵绵,再加上一颗孤寂的心,怎能不令人愁肠寸断。
_ _
6.自“情商”风靡全球之后,“绿色情商”的概念再一次流行开来,它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态智慧高低的指标。绿色情商是衡量未来企业是否具备最强劲的经济动能──绿色竞争力的标尺;生态不仅能拯救地球,还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不二法门!根据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绿色情商”。(4分)
材料一:根据瑞士联邦山崩与雪崩研究院的调查资料显示,与前几十年相比,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拔在1500米以下山体部分的降雪量减少了20%。降雪量的减少意味着滑雪场必须进行人工降雪,而所需设备要消耗大量能量,从而加剧了气候变暖。即便是在温暖宜人的季节,这里依然会迎来一些滑雪爱好者。无论条件如何,他们只希望从斜坡上飞驰而下,对其他的都漠不关心。于是,这些滑雪胜地就想方设法地使用耗能巨大的造雪机器弄出那些人造雪花。
材料二:防晒霜中的一些基本成分会引起在珊瑚礁间生长的藻类植物滋生细菌。据研究人员估算,全球范围内,每年单是从潜水者身上冲下的防晒霜就能达到4000-6000吨,大约能将10%的珊瑚礁变成漂白后的骨架。当然,在那些靠美丽的珊瑚礁吸引游人的地方,这种危险最大。
材料三:人们通常在纸袋、纸杯和塑料袋、塑料杯之间选择前者,却忽视了制造纸袋、纸杯,不仅需要消耗木材,而且黏合材料和涂层仍需要使用石油或天然气提取物,所消耗的电能、生产中排出的废水是后者的几十倍乃至几百倍。
材料四:绿色情商时代要用新的方式计算碳排放量算法,即全面测算“隐含碳”,将一件产品在制造、运输、使用和销毁过程中平均每千克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对一瓶洗发水的计算,就需要计算产品的生命循环过程中每一种成分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答: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生态农业离我们有多远》片段,完成7~8题。(4分)
①动物行为学里面有一个“超常刺激”的概念,一只下了蛋的母鹅看到了自己的蛋,便发生了孵蛋的本能冲动,这个蛋对她而言是个正常的刺激物。然而当科学家把鹅蛋和一个比鹅蛋更大更圆的网球放在一起的时候,母鹅却更愿意去孵那个球而放弃自己的蛋,由于这是个“超常刺激”。千万年的进化,让鹅的本能固化成一个概念——“蛋越大,则里面的营养越充分,越可能孵出健壮的小鹅”。在自然界里,事实也许是这样,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被人类干涉的实验中,她的“合理选择”却让她失去了传宗接代的机会。
②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超常刺激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商品都给人一种超常刺激的允诺。顶着金黄花朵的碧绿丝瓜和黄瓜,看似鲜嫩多汁,背后却是雌激素催花的结果。色彩鲜艳均一的红椒、黄椒也是同样——自然生长下的彩椒从绿转红总是斑斑驳驳,怎可能那么一致划一。看上去水灵灵的菜叶形状饱满,没有一个虫眼,这种连虫都不吃的菜我们却吃得津律有味。
③真正的自然实际上始终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它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机制。在真正的自然中,万物不分尊卑与优劣,众生皆平等。只有尊重自然的规律,接纳它也许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不被超常刺激所左右,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食品安全。
④间作和轮作允许不同的作物在土地上生长,使一个菜园就和原始森林一样充满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当昆虫来到这样一个菜园的时候,生态多样性会让它们无从选择,到处都有可吃的东西,但其中任何一种它们的主要食物都没有多到能让它们疯狂大爆发的程度,而且四处还都潜伏着它们的天敌。虽然没有杀虫剂来阻止它们取食人们的劳动成果,但谁也不敢太猖狂。如此,作物的产量虽不能与规模化农业,却以健康的方式确保了产量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⑤有机堆肥保护的是土壤的微生态。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微生物和在地下默默工作的分解者才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受过污染和农药伤害的土壤,原本就具有健康正常的菌落系统,将腐熟的菜叶、禽畜粪堆肥后浇上去,这些有机堆肥在蚯蚓及其它各级分解者的作用下很快分解,被作物再次利用。化肥虽然能快速地给土地补充氮磷钾,却不能补充土地中的微量元素,也不能阻止土地中碳的流失,结果只能造成土地越来越贫瘠、越来越不健康,微生态也就随之破坏。一旦发生板结、微生态崩溃,这样的土地就失去了生命力,此时作物的生长只能进一步依赖于农药和化肥,用量越来越大,陷入恶性循环,直到营养耗尽,这块土地就算真正地毁灭了。
(选自《我爱农业生态网》,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各段落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第①段中举母鹅孵网球的例子来说明动物行为学中的“超常刺激”的概念。
B.第②段举例说明没有虫眼的蔬菜新鲜美味,人们吃得津津有味。
C.第③段中说“真正的自然是中性的存在”是指万物不分尊卑与优劣,众生皆平等。
D.④~⑤段,说明只有采用间作和轮作、有机堆肥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食品安全。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类的超常刺激”的一项是(2分) 【 】
A.商贩或生产者给橙子打蜡上色,给西瓜打糖水,给各种食品加进添加剂。
B.在很多超市里,越是“有机”的蔬果专柜,产品的外观就越整齐、色彩越鲜艳。
C.现代人追求食品的原生态,天然的、野生的食品身价培增。
D.人们在挑选水果时总是会选个大、味甜而且没有疤痕的水果。
(二)阅读《反求我心悟人生》,完成9~11题。(共9分)
佛教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作者梁衡 《人民日报》)
9.请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0.作者认为传入中国以后的佛教是“是佛教,既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2分)【 】
A.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
B.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
D. 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
11.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请联系全文概括原因。(4分)
(三) 阅读《北京声音 》一文,完成12~16题。(共15分)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车流拥堵已经到了新车上牌将议价收费的程度。①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西大望路,北京CBD核心地区之一。五星级酒店与高级购物中心林立丛生,沿街面折扇般打开,每一折都是日光粼粼的玻璃大厦。那天下午,我沿着北京特有的、斜坡极长的行人天桥走至整个景象的中心,忽然发现,没有声音。
汽车几乎无声无息地从天桥下穿过。马路两旁,闲人和忙人都不作停留,路面经常是空的。桥的这一边,还有旧工业厂区的遗存,铁门锁着,红砖楼深处阒无人声,只有高耸的烟囱,静静喷吐着白烟。白烟以上,是一片澄澈,舒缓,透明,凝固的天宇。
大音稀声。这静,它轻松自在,风也刮不散。它似坐着秋千,回荡半空中,仰望着更高的深处,承接宇宙。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
我们所知的北京人最常见的问候“吃了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吃了,一碗小米粥,俩馒头,搁碟咸菜,完事,您哪?”
这是晚饭,中午呢?
“拍黄瓜,一碗炸酱面,解决,百吃不厌。”
说话的人微笑,自得,骄傲,能“将就”,不“事儿”,特“简单”,是值得炫耀与交流的谈资。
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我有缘见过的一些北京籍或很早就生活在北京了的文化人,身上都带着静气,不说大话,偶露峥嵘。若由着性子谵妄,恐怕自己心里先觉着了“没意思”,与这座城市很相当。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同样是报时钟,北京也迥异于上海。
我住的地方,就在北京火车站附近,在高楼上,隔着一截明城墙,能看见编好组的火车宛如慢镜头般进站。
生活在火车站钟声的领空下,早晨,中午,傍晚,慢悠悠的《东方红》的乐曲声,像是从天际涌来的一线潮,牵引着听觉。因为播放的节奏偏慢,原本高亢激昂的革命歌曲听来竟然梦幻而古典,又因传播介质——空气——的变化,它有时明亮,有时迟缓,或许又因为时辰的不同,中午的时候庄严辽阔,傍晚则苍茫若失。糊涂的阴沉的下雪天,钟声闷闷的,却传得远,余音萦绕在将暗未暗的城市的眼阖里,让人们渴望回家,回到厚实的门帘裹住的又黑又静的夜里。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②这些曾经的声音,不仅属于那段历史,而且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因此,去年首都博物馆将“北京”声音作为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予以展览,确实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吴越 《文汇报》有删改)
1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北京的静”的特点。(2分)
13.在作者看来,造成“北京的静”的原因有哪些?(4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中划线句①运用比喻修辞,将北京声音低微、细小、很快消失的特点写得细腻生动、真实传神。
B.文中写北京火车站的钟声是以静写声,写出了钟声的梦幻与古典。
C. 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北京的声音写了北京的景、北京的人、北京的历史。
D.本文作者感悟到了北京的静,并告诉人们要学会闹中取静,以求得心灵的安宁。
1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②的理解。(3分)
16.文章结尾说:“首都博物馆将“北京”声音作为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予以展览,确实是颇有见地的。”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成为非物质遗产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它们作为非物质遗产有何意义?(4分)
链接1:“北京声音”的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声音文件,有唱京剧,二胡,鸽群,蝈蝈,胡同的清晨,空竹,拉胡琴,驴,磨剪子磨刀,鸟鸣犬吠,清扫寺院,寺院钟声等。但有人认为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链接2:“香炒热白果,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糯又糯。”在当年常州狭小的胡同里,这样带点苏南小调风味的叫卖声,吸引着人们争相购买炒白果。可如今再想听到这原汁原味的叫卖声,却很难了。70岁的常州民俗爱好者瞿鼎滋就专门收集整理常州地区的各类叫卖声,五年时间收集了近百种。其中有茅山的竹喇叭、端午的老虎花、灶王爷的轿子、芦墅的熟菱、西横林的蝴蝶籽黄瓤的西瓜、集市中的“小热昏”……瞿鼎滋到各个社区去进行演讲,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年轻人听后感到闻所未闻,新鲜好奇;中年人听后感到似曾相识,勾起了童年的回忆;老年人听后倍感亲切,拂开了历史的风尘,瞬间打开了思绪的闸门。
(1)
(2)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20题。(共12分)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选自《捕蛇者说》)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杜甫)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顿踣: (2)翕忽:
(3)逾墙走: (4)长已矣:
(5)语声绝: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9.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2分) 【 】
A.甲文、丙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社会弊端;乙文运用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的方法,写了小石潭独特的风景,风格与甲、丙文迥异。
B.甲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层层深入地揭示造成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赋敛”,丙文借老妇人之口控诉了赋税之害。
C.甲文中的官吏凶悍嚣张,丙文中的官吏开始时态度不好,后来能倾听百姓的致词。
D.乙文中因为作者仕途遭遇挫折,独自游小石潭,所以写鱼的游弋、潭的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静,其实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20.柳宗元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官吏,请根据选文比较他俩的为官行为。(4分)
三、作文(共6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
(1)徜徉在 之间
(2)以“重逢”为题作文
要求:① 如选第(1)题请把题目补全。
②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④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黛、淼(渺)、鹜、xiù、q?ng
2、(1)到乡翻似烂柯人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赞美优秀品质,诗句和品格相对应即可
3、A、D
4、(1)错别字: 途-----图 (2)删除“芳香四溢”(3)“人多为患”改成人来人往,或者删除 (4)八万人次删除“人次”,与前文人数重复
(5) 以及前的“,”删除 (6)“修剪”后面加“的知识”
5、例:否------不言不语,三缄其口,对此,也许他是否定的吧?
睡------目光游离,眼皮低垂,劳累了一天,应该睡觉休息了呢。
6、答案要点:(1)我们要了解自己对环境造成的破坏;(2)我们不要过度、盲目消费;(3)我们要警惕自己购买的商品对环境、健康、社会的负面影响。((4)关心并了解产品每个生产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有害物质。
7、B
8、C
9、不能迷信佛,要参悟、品味佛意。
10、A
11、(1)佛教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2)佛教强调自我体验、 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3)佛教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4)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5)佛教妙在能使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12、不是荒凉的或亘古远大
13、(1)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2)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3)北京人谈话平和简单、稳健,一些人身上带着静气,不大高声说话。(4)报时的钟声也节奏偏慢,梦幻而古典。
14、A
15、这里的声音没有轰轰烈烈,它们是细微的琐碎的,甚至被人忽略的。但这声音也记载着
历史,北京的历史造就了北京的静。
16、(1)来自于民间,普通的甚至卑微的,但却能体现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声音。
(2)这些声音与生命同在,记载着历史,是建设城市精神,承接文化传统的必然需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间文化的遗传基因。这些声音能让年轻人知晓历史,传承历史,能引起中老年人对岁月的回忆,铭记这段历史。
17、(1) 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2) 轻快敏捷
(3) 跳墙逃跑 (4) 长久地结束了
(5) 说话声消失了(或“停止了”)
18、(1)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的不幸来得厉害啊。
(2) 急忙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队做早饭。
19、A
20、都用文章来抒写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柳宗元没有权力,只能让观察民风的官吏来看自 己的文章,从而来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杜甫空有同情百姓之情,在百姓受到官吏压迫的时候,他自己畏缩不前,没能阻止官吏的行为。
21、作文见中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