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1-29 14:19
物理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物理资料,获取物理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近年的物理试题中,由于信息给予题的大量使用,对学生物理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阅读能力也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经常强调做到一下几点:
一、注意关键词,在读题时不仅要注意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条件,对一些限制性语言、或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语言,诸如光滑、绝缘、恰好、缓慢、最终、至少等,更要注意推敲。例如这样一题:用轻绳悬挂静止的小球,在水平力F1的作用下,缓慢地从最低点P运动到点Q,F1做功W1;若用水平恒力F2作用下,小球也从P运动到点Q,F2做功W2,试比较W1、W2两者大小?该题在审题时关键就在于“水平力F1”“水平恒力F2”“缓慢”几个词的理解和思考。
二、画好分析图形,是审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建立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确立物理量间的关系,把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分析图可以是运动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状态变化图,或是等效法、投影法等得到的示意图。如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宜用v-t图分析带电粒子做怎样的运动;含有安培力的受力分析,宜选择能把导体棒画成“?”或“?”,由立体图形转变成平面图建立受力分析图。
三、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一般都很复杂,为了解决它,常常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物理模型就是忽略次要因素的产物。如轻绳、轻杆、轻弹簧;理想气体、理想电源、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质点、点电荷、检验电荷、检验电流元等,都是理想模型。对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通过审题分析,就是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将跳高运动员的跳高过程抽象为质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想运动过程。另外动量部分的“人船模型”、“子弹穿木块模型”、“弹簧模型”等,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注意应用已有模型可以清晰思路、简化过程。
四、重视过程,抓住要点。力学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还有碰撞和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车启);热学中等温、等压、等容、绝热变化等;电学中电容器的充放电,电磁振荡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复习中都必须认真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遵循的基本规律。
五、注意过程中的瞬时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物体受力突变的。对于理想刚性绳或刚性支持面 ,形变改变时可以不计时间,其弹力能突变。非理想刚性绳(如弹簧)的形变改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问题就应特别注意弹力能否特变。瞬时问题有时需利用动量观点分析,往往要考虑能量变化。
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物理过程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必须“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够灵活应用。分析综合物理问题要进行“过程分析和状态分析”。过程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是什么,遵守什么规律,相关的物理量有哪些(受力情况、位移、时间、平均速度、功、冲量等);状态分析:研究对象在某一状态下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物理量(受力情况、速度、加速度、动量、动能等)。列出各自对应的数学方程,以便求解。
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主动尝试一些做法,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懂题是解决一切物理问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