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林则徐廉洁的励志故事

逍遥右脑  2018-09-26 15:15

  林则徐从政为官四十年,他的正直清廉,不仅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赢得“林青天”的美誉,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他的品德和贡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魁英国人包令这样评价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而著称。”下面是关于他廉洁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林则徐(1785年8月-1850年11月),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生长在福建一户贫困的塾师家庭。其父林宾日(1749年-1827年)原名林天翰,是一位教书为生的穷秀才;其母陈帙(1759年-1824年)又名文华,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知书达理,为人贤惠,颇有见识。?林则徐的父母共生养10个子女,长子鸣鹤不幸早逝,则徐是次子,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一个本来就贫寒的家庭,又加上多子女,其困苦可想而知。

  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林宾日幼年因生活不继而失学,直到13岁时才读书。但他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在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心力交瘁,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终于在29岁时以县试第一考中秀才,转年乡试补为禀生。此后他虽有官府的禀生津贴和教书的微薄收入,但除了还债所剩无几,全家生活难以维持。因此,林则徐的母亲与他的姐妹们不得不长年从事女红、剪扎之类的手工劳动。林则徐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贫困家庭中。

  教子读书 恒至漏尽

  林则徐4岁那年,父母就把他带到自己任教的罗氏私塾,常抱他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7岁时父亲教他作文,12岁时又随父亲到文笔书院就学。期间,林父教子方法科学、思想进步,使儿子感念至深、终生难忘。为此,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一文中回忆说:“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家父的教育,既谆谆教导,又循序善诱,不用激烈的言词,也没有严厉的态度,就能使人自动自觉地喜欢学习;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与道理,一定要教你怎样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深奥难懂的学问或道理,他就用新鲜生动的比喻加以解释,务必使你领会理解为止,而且从来不拿竹板打我,就是呵斥我的时候也非常少。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林则徐的父母还能不辞劳苦,在茫茫寒夜中始终陪伴儿子用功读书。对此,林则徐回忆说:“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幅寒夜苦读图啊!每当寒冷夜长的冬季,在一间十分简陋的破屋子里,外面北风在怒吼着,屋内的墙壁上挂着一盏随风摇曳的小油灯,一家大小依次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在这里教儿子诵读诗书,母女们在这里飞针走线做女工,皮肤都冻起了鸡皮疙瘩,手上冻裂了口子,竟这样经常熬到深夜。如果时下作父母的经常熬夜打麻将,跳舞逛酒吧的话,想教子女灯下苦读,恐怕很难,怕也培养不出优秀的儿女。?

  垂范教子 扶危济贫

  林则徐少年时期家境十分贫寒。穷困到每年只有除夕之夜全家才能吃上一次素炒豆腐,点一次两根灯芯的油灯;平时想买本书,他都要“每典衣以购之。”可想终年是多么的省吃俭用艰难度日。?

  林则徐看到父母和姐妹们为供自己读书而终日起早贪黑辛苦劳累,“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总是深感不安,于心不忍,经常抢着干家务活、推让吃喝,并想放弃学业以减轻父母姐妹们的劳苦。但他母亲却十分严肃地说:“好男儿应该为远大的志向而奋斗,怎能以眼前的小事来表达孝心呢?把书读好了能够做大事,这才不辜负我的一片苦心啊!”

  有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家揭不开锅,父亲却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三伯父,为此林则徐一家断炊挨饿。为了不让伯父得知难过,饿着肚子的父母却再三叮嘱饥肠辘辘的子女们不要说出去,“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林则徐的父母为人正直,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正直无私的人,经常告诫儿子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在这方面,言教的同时也为子女作出榜样。有几件事,给林则徐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林则徐自幼聪敏过人,年仅12岁就郡试第一,13岁就考中秀才。父母决心把他培养为报效国家的优秀人材,所以不顾家中贫苦难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送进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拜不阿权贵、不肯向和?屈膝而愤然辞官教学的郑光策为师。与此同时,父亲还为儿子引见了被后人称为“研究今文遗说”的进步学者陈寿祺(1771-1834)为师。?

  在林则徐20岁中举之后,父亲又经常带他参加本地一些知名学者们组织的主张革新礼仪,反对繁文缛节、庸俗泥古,具有开明进步倾向的“率真会”的研讨活动;同时还把他引见给从小就向他时常赞叹的,仗义敢言、勇揭贪官而被诬下狱、发配新疆却始终不屈的学界先辈林雨化,鼓励他向这位有骨气、敢抗争的前辈学习。?

  在父母爱国思想的熏陶下,少年时代的林则徐就对诸葛亮、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爱国英雄深怀景仰、立志效仿。他曾多次邀集学友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赋诗填词抒发报国之志、爱国情怀。22岁那年,他又和学友一道发起集资捐款修葺李纲坟墓的义举,进一步表达爱国情操。

  刚正不阿 廉洁自律

  从1823年到1836年的十余年间,林则徐任职于江苏达七年之久。林则徐刚接任江苏按察使,就面临“两江案牍繁多”的难题。林则徐采取果断措施,密访严拿了一批“包揽妓船,开设烟馆,把持地方”的恶棍。为了决狱公平,保护良民,林则徐还整顿司法,只用四个月,就将积压的大、要案审结了十分之九。因此,江苏百姓称颂他是“林青天”。

  清正廉洁始终是林则徐为官自律的守则。1830年8月,林则徐从北京出发赴任湖北布政使。进入湖北境内后,林则徐立即发了一道“传牌”给沿途官员,宣布了对人对己的廉政要求:一是赴任途中一切费用自理;二是不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溜须拍马;三是不搞远接高迎官场缛节;四是不准打着本官的旗号私索钱物,如有勒索者立即严办。这是林则徐上任前的廉政宣言。

  1847年初,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写给三个儿子的《析产阄书》,说自己做了三十多年官,没时间经营家业。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信还告诫下一代:“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他认为,对子孙来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亦是林则徐一生为官做人的信念与准则。人民给了林则徐“林青天”、“民族英雄”的至高赞誉,而他的敌人和对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魁英国人包令也由衷地敬佩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而著称。”

  林则徐去世前一年,在云贵总督任上,写了一封信给女婿,从中可看到他晚年家计的窘迫:他的大儿子和两个女婿是京官,本想在北京买房,一家能团聚。但在京购置住宅,要万两银子,加之京城生活费用、人情应酬比外省要多花销好几倍,负担不起,只能望而却步。   这两道“传牌”可以说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也是中国廉政建设史上的珍贵文献。

  8年以后,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南下广州禁烟。此行经直隶、山东、安徽、江西、广东五省,行程数千里。行前他又发出“传牌”,对沿途接待事宜作了明确规定: 一、此行未带亲信秘书,只有勤杂人员十人。二、“所坐大轿一乘,自雇轿夫十二名;所带行李,自雇大车两辆,轿车一辆。其夫价轿价均已发给,足以敷其食用,不许各驿站索取分毫。”三、对伙食标准严格规定,指出禁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四、“对身边人员收受红包馈赠的必定查处。”“传牌”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准此奉行”。

  在父母及良师益友的教诲引导下,林则徐在鳌峰书院发愤攻读了七年,博览群书大开眼界,读书报国的思想日渐明确,曾在札记中写道,“岂为功名始读书”,摒弃了“学而优则士”、“读书为当官”的传统思想。

  苦心培育 立志报国

  正是父母的疾恶如仇、“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言传身教,才使林则徐坐端行正、终生受益。

  第三件是父母痛恨官场腐败,时常溢于言表。父亲每当教书回家,常和母亲谈论耳闻目睹的那些贪官污吏们的种种丑行。两人总是义愤填膺,流露出极大的愤慨与忧虑。父母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从小就在林则徐的心灵中播下了痛恨吏治腐败的种子。   有一次,一位富豪想用重金贿买林则徐父亲,为其保送文童(相当于现今的保送其子升学)。对此,家中缺衣少食的父亲面对金钱和权势的利诱却不为所动,严辞拒绝。还有一次,本乡有一位品行不好的绅士,慕名以优厚的聘金来请父亲去教他儿子,父亲因为厌恶他的为人而一口回绝。

  以身作则 正直做人

  父母的这些感人的善行和美德,这些舍己为人、急人危难的高尚身教,林则徐铭记在心,永志不忘,使他很小就树立了扶弱济贫的爱民思想。

  尤为可贵的是,林则徐的父母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同情弱者慷慨助人,并注意对儿子言传身教这些美德。尽管林家早已家徒四壁,自顾不暇了,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林则徐的父母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为了给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小小年纪的林则徐就曾到闽县衙门打工,作文书抄写员。当有人看到林则徐已能打工挣钱时,就劝他父亲:家里那么困难,就别再让儿子念书了,具有远见的父亲却“惟笑不应”。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父亲青少年时不畏艰苦、顽强攻读的故事,母亲姐妹们在困苦中勤奋劳作的奋斗精神,加之自身从小的苦难磨炼,是林则徐人生的第一课,也是他从家教中获得的第一笔精神财富。这为他养成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跳水运动员何姿励志故事
下一篇:关于“大嘴美女”姚晨的励志故事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中国名人林则徐廉洁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名人林则徐廉洁的励志故事】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