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1-17 14:57
秋瑾简介
秋瑾评语:
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
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
1979年8月,宋庆龄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秋瑾个人资料:
别名:秋闺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1875年11月8日
逝世日期:1907年7月15日
主要成就:创办《中国女报》 、 坚持反清革命 、 策划皖浙起义
代表作品:《秋瑾集》
祖籍:浙江绍兴
就义之地:浙江绍兴轩亭口
参加组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
丈夫:王廷钧
子女:儿子王沅德,女儿王灿芝
秋瑾的精神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生存在封建礼教千年浸淫,备受压迫的女性,敢于打破自己曾经立足生存的腐旧的社会环境,敢于如此冲破自身的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这种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秋瑾简介:
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gui)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家世: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父:寿南,官湖南郴州直隶知州。嫡母单氏,萧山望族之后。秋瑾幼年随兄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父母做主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神冲老铺子富绅子弟王廷钧结婚。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情同手足,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
在上海创办《白话报》,倡导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十月间,参加冯自由等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同时结识鲁迅、陶成章等人。
经陶成章介绍,在上海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回绍兴后结识徐锡麟。经陶、徐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学习;八月,在黄兴寓所会晤孙中山,经冯自由介绍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
秋瑾将浙江光复会员与会党群众组成光复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序,编为八军,推徐锡麟为统领,自任协领,约定安徽、浙江同时举义。
安庆起义失败后,谢绝王金发等人要其暂时离开绍兴的劝告。六月初四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大字以对。初六(7月15日)凌晨,秋瑾就义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
秋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诗,38首词。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文词朗丽高亢,音节嘹亮。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歌曲,甚至编弹词,来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的道理。皆收于《秋瑾集》中。
秋瑾与婆家王廷钧
秋瑾烈士是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塘出发,走出大山,走出湖南,走出中国,留学东洋,参加同盟会,回浙江闹革命。她与湘乡荷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瑾的父亲秋星侯(名寿南,字益三)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重伯(字广钧),经曾重伯的介绍,湘潭义源当铺老板王黻臣又结识了秋星侯。秋星侯照媒妁之言,将女儿秋瑾许配给了王黻臣季子昭兰(1879~1909),册名廷钧,字子芳,号纯馨。
王廷钧的老家荷叶地处双峰、衡山、湘乡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青山叠翠。秋瑾踏上这片土地时,历经了一次艰难的里程。她与王廷钧从湘潭坐船,溯江而上,折向支流涟水,在湘乡县城上岸后,再换乘轿马。这里隔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只有三里地,多少军政界高官出自这里,男耕女织是这里的基本格局。
秋瑾“幼年时,从其父学通经史,工诗词,又好剑术,善骑马”,在这里发出了“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呐喊。她向往的是山外,社会、国事,她要“将巾帼易兜鍪”。
后来,丈夫王廷钧捐了个户部主事的京官,1900年,秋瑾带着源德随夫到北京上任,避庚子之乱返回湘乡荷叶神冲。
秋瑾这次从日本回国,向王黻臣家索取二千金,办大通学校。曾一度回神冲故里,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骨肉关系。当时乡里亲友,莫不骇怪,认为疯癫,而加以唾骂,实则女士服侍翁姑、对待丈夫、儿女,感情极好。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这样一位智仁兼备的女子,历史上能找出几个呢?”
秋瑾简介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