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1-09 22:25
历史千头万绪,方法多种多样。欲使讲授史实感人肺腑,分析史实一针见血,学生听讲兴趣盎然,举一隅而三隅反,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六艺",即博、爱、启、效、巧、挖。
一、博览群书,具备一个"博"字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加之当今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成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博"结合。这就必须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了。""问渠那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教师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史料,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才能自由地把握住历史教学。
二、关心学生,突出一个"爱"字
别林斯基说:"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里"。这说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一生幸福的营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决定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不仅传递着某种感情和评价信息,也给学生暗示着归因的取向,所以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一种漠视与忽略,损害的都是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影响的将是一个民族的公民素质和未来的希望。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要对学生的成长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无愧于民族、"历史"赋予教师的职责。
三、激发兴趣,强调一个"启"字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是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不是让学生跟着老师回答傻瓜式的提问。事实上,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思维动起来,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面临问题,产生求知欲望,教师从中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四、抓住课堂,注重一个"效"字
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是历史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程度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五、优化设计,力求一个"巧"字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
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方能左右逢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入、说明、提高、变化、强化、总结等诸多外显技能,精心琢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甚至分解研究,微格剖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反复练习,使上述技能达到极其炉火纯青的地步,灵活运用讲述、图示、比较、演示各法,力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六、熟悉教材,需要一个"挖"字
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且故事性、概括性强,一改过去专著缩编式的编写方法,很适合目前中学生使用。但是,"剧本编得好,还须演得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课程资源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教材不是权威和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如何更好地使用这种课程资源?这取决于教师。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以整合教材的意识,设置一些具有思维含量、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问题,采用启发引导和学生主体参与相结合的方法,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地开发历史教材,将干巴巴的历史教材"活化",揭示掩藏于教材表面文字下面的历史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其中。
实践证明,有效地开发教材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挖掘教材蕴涵的隐性知识,揭示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教师教学的流畅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