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12-21 18:43
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高三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季节形成的原因》,我们一起从这部分知识点开始进行思考。
季节划分可概括为:天文季节、气候季节、物候季节、自然天气季节等。
天文季节是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决定的。即以立春至立夏为春,立夏至立秋为夏,立秋至立冬为秋,立冬至立春为冬。春夏秋冬分别为91天、94天、92天、88天。中国民间习惯采用阴历,以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至十二月为冬。闰月的年份为例外,基本与前者相似。天文季节反映了一年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地面和海陆的影响,其热效应比太阳辐射效应落后一个月左右,所以常把阳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1、2月作为冬季。天文季节的日期固定,便于记忆,但不能反映地区特点及差异。
气候季节是一种以候平均气温划分的季节,候平均气温<10℃的时期为冬季,>22℃时期为夏,10~22℃期间为春秋季,这种划分比较符合人们对四季的理解和冷暖感觉。
点击查看: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及学习方法
物候季节是以一地自然物候并参考气温划分的季节。
季节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为球形,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有纬向变化,更重要的是一年中黄道和赤道交角在正负23°~27°之间变化,相应地出现了昼夜长短、太阳高度、接收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这就是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上述内容就是《季节形成的原因》,相信大家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会更及完善,从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