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4-21 14:09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前需不需要进行预习这个传统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老师争论的焦点,有的老师认为讲授新知前学生不需要进行预习,原因有两种:一方面,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让学生课前预习,他们会基本上弄懂要教学的内容,导致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探究的冲动,只有课前不预习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的老师考虑到预习的主体是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程度,也会影响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然,我觉得这些想法都是不妥的,只有打好预习的根基,才能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认为在讲授新知前必须让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课本的知识,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体系性。新课的知识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法上经常是以旧引新。学生在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他们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教师对新知识授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而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对于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在出示例题后紧跟着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预习完后认真去做,它既能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也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便于课堂教学抓住重点及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日新月异,如果都由教师教给学生不但不现实,而且也不可能。终身教育更需要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而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