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

逍遥右脑  2017-11-22 19:34

《中国合伙人》热映之际,徐小平回忆了自己从搞文艺、学音乐、出国、梦想破灭、被俞敏洪“忽悠”回国创业、新东方、离开、做投资的故事,而这里面,贯穿的是一个文艺青年的中国梦。

一个人在一种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环境下,认知通常会以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为标准,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很好地被人们利用为影响他人的工具。

生活中你总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人流纵横的街面上,无论哪家店面,只要有成群结队的顾客光顾,那么这家店面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在繁华的商场里,只要人们争先恐后地抢购一种商品,那么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抢购者的行列;在濒临街面的草坪拐角处,如果有几个人踏出了几个印痕,那么便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穿行,进而走成了一条小路;在同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几个孩子学英语,那么其他孩子的父母也会让自家的孩子开始学英语;在书店中,如果连着有一群人买同类的高考复习资料,那么该项复习资料会卖得越来越火……现代人们将这种行为或者与之相似的行为称为“趋势”、“大众化”或“流行”,心理学上将其解释为“从众效应”。如果你对这样的现象还存有疑义,可以看一下最为经典的“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为了了解人们是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曾进行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他告诉前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此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

在大学生们走进实验室前,他们事前安排好5个人装作等候做实验的人,这时来参加实验的一名大学生走进了实验室,当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时,他便坐在第六个位置上。

于是,实验正式开始,阿希拿出两张画有竖线的图片,一张图片上面有三条线段;另外一张图片中有一条线段,他要求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比较线段的长度,并指出等长的线段。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此次实验一共进行了18次,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当前5个参与实验的人,一致认为其中有两条线段是等长的时候,于是那些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开始迷惑了,最终的结果是有33%的人受到了从众影响,有76%的人至少受了一次性的从众影响,只有24%的人没有受到从众影响。而按照正常思维,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怎样效处理不开心的事情
下一篇:标签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其实,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相关文章
【其实,每个人都有“从众心理”】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