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11-17 12:09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注重角色的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情绪,让教学活动在精神饱满、情绪振奋的状态下进行,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像《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和于丹之所以红,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他们语言的魅力:充满了智慧,还有幽默的元素,这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口才的锤炼、思维的训练。高中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也是不可缺失的,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提高语言功底,努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否则,如果课堂语言乏味干瘪,那么即使所引材料再丰富、问题设计再科学,也很难使课堂活跃起来。
另外,教师还应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充实整个课堂教学。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我从网上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现了经济危机爆发时的真实场面,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这比枯燥的语言说明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会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绽放思维的花朵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学相长、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我们必须依照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教学的具体内容、相关任务等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和思维的重要途径。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②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③鼓励学生相互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
④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
⑤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和参考书提出疑问。
从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形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过程。好的历史问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会激活课堂。
如在讲述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呈现出哪些特点"、"如何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正确的认识:
第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趋势为:
①加强君权,削弱相权。
②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第二,对专制主义的评价应做到一分为二。
第三,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产物。在这样的设问中,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了阶级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讲评试卷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教师唱独角戏,课堂就会显得单调;学生被动地听讲,也会失去对问题的研究兴趣。所以,我在讲评的过程中,采用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共同探讨的方法。学生的热情高涨,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讨论。而在这样的探讨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许多问题,之后教师稍作点拨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方法,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出自学生的任何问题都有其宝贵的价值,我们都应该加以珍视。如在学习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内容时,有学生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什么是代议制?
②英国首相有没有立法权?
③为何法国和德国会建立不同的政体?
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给予赞赏并详细解答。我认为,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各种疑问,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试想,当学生的质疑成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天然突破口时,当学生因教师的及时鼓励与肯定而不断冒出层层递进的新的问题灵感与智慧的火花时,当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和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时,课堂怎么可能活不起来呢?
问题情境确实是激活课堂的内在元素。然而从深层看,蕴藏在其背后的根本的活力之源,恰恰是学生自己的质疑与思考。教师激活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办法,就是如何保护、鼓励、运用、强化这种质疑能力。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首先得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去,无疑是消除距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在讲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不同的职能,我将它们与现实挂钩,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当今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冰岛国家濒临破产,那么它应该向哪个组织申请援助"由此学生兴趣大增,并且掌握了比较角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在金融方面稳定金融秩序,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是在生产领域提供长期贷款。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判断,认识到冰岛应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主动性明显高涨,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