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11-08 13:50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而且已经花200元买好了票,但是在你马上就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这个时候去听音乐会意味着你需要再花200元买一张门票。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呢?
这一现象正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里查德·塞勒所提出的“心理账户”概念。
人们在做什么事情之前,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心理账户”来决定事情的重要性,进而决定取舍。说得专业一些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如情感情绪、成就动机、价值权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响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决策过程呈现出种种非理性特征。
如果把心理账户和决策联系起来,恐怕谁都会清楚它的危害,因为非理性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有失偏颇的。这种奇特的“心理账户”效应在投资领域普遍存在。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将“抛售掉的亏损”和“没有被抛掉的亏损”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因而,许多投资者被套以后就失去理性操作的能力,甚至放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