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留花门》原文及翻译 赏析

逍遥右脑  2017-08-25 16:56

杜甫《留花门》原文及翻译 赏析

杜甫《留花门》原文

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

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杜甫《留花门》翻译注释

、花门,回纥之别名。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故杜诗多以回纥为花门。

2、天骄子,即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言其强悍。

3、饱肉,是说回纥以肉为食。

4、射汉月,即侵入汉地,言其可畏。

5、这两句承上,引古作证,见得唐肃宗恰相反。《诗经》:“薄伐猃狁。”薄,发语词,无义。厌是厌烦。

6、修德,即怀柔政策。羁縻,是说保持一定的联系。

7、胡为,即何为。倾国,犹举国,极言来的人多。暗金阙,写其骄横,随便出入宫殿。

8、有驱除,指安史之乱,这时史思明还存在。

9、隐忍用,不得已而用。此物,指回纥兵,这个词有着传统的“华夷之见”。

0、上句用汉乌孙公主故事,武帝以公主嫁乌孙王,公主悲秋作歌,有“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句,所以说“歌黄鹄”。但实际是指的时事。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肃宗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亲自送至咸阳磁门驿,公主告辞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肃宗才流涕而还。这里不便直说,所以便使了一个典故。下句用《诗经》:“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是说肃宗指天发誓的求回纥援救。

、连云,众多。左辅即下“沙苑”。沙苑一名沙阜,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回纥之俗,衣冠皆白,又旗帜亦用白色,所以说“见积雪”。

2、回纥骑兵,蹭蹋庄稼,故农民最怕。

3、这两句是说回纥常乘马渡河。撇烈,摆跃之状。

4、这里“胡尘”、“杂种”,皆指史思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而南,攻占汴州、郑州,并陷洛阳,洛阳唐时为东京,所以说抵京室。

5、萧瑟,犹萧索,萧条。应上“田家”二句。来得越多,住得越久,农作物就越遭殃,所以说转萧瑟。末句很冷峭、含蓄。抬出事实,不言反对,而反对之意自见。

杜甫《留花门》赏析

《留花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题为“留花门”,实则是说花门不可留。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忧虑,较《北征》更为露骨。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

首叙花门气习,见其强梁可畏。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

此言御边有方,不宜借兵召侮,曰隐忍,明知其有害,不得已而用之也。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此言缔婚之举,适足骚扰畿辅。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

末言养马苑中,不能剿贼而反以妨民。乘马以渡,故不用船。撇烈,摆跃之状。逾太行,抵京室,思明复至东都也。此章四句起,下三段各八句。

【杜甫的诗词全集 68首诗全集下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陶渊明《责子》原文及翻译 赏析
下一篇:抱朴子外篇仁明卷第五十七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杜甫《留花门》原文及翻译 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留花门》原文及翻译 赏析】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