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8-15 11:28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时的教学和辅导相当认真,但结果不尽人意,也就是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只注重了自身的教,而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我们常说学习态度决定学生学习的成败,因此,学习任务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外驱力之一,没有学习任务或者任务不够明确就无法构成任何学习活动,这种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学习活动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朗化。
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是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控制好这个“度”,既要让学生学有所获,也要让学生产生适当的压力感显得尤为重要,压力太小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太大则会阻碍学生内驱力的发挥。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去征服学生,用新鲜、奇异、有趣的教学素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中慢慢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这无疑会使兴趣转化为一种积极、强大的学习内驱力,但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却是学生讨厌数学,因为它的难度,枯燥程度,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好像已远远超过了学生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厌学状态转变为愿意学,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成效的影响
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会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从教学过程来看,不仅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应该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也就是我们不希望出现那种有其形而无其神的课堂教学。表面上很热闹而实质效率不高,学生会学而无获。从教学结果来看,不仅仅是体现在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在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无论是从教学的过程还是结果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多少还是决定于教师。因为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素材的链接与取舍,师生活动的参与设计都有可能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情境问题的创设,教材已安排了大量的与社会、生活生产联系十分密切的事例。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切入点灵活选择恰当的情境问题,既要贴近生活实际,又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和实践经验,无疑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情境问题也许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掌握情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让教学的思路与知识产生发展相统一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
对于教学素材的链接与取舍,教材中为我们展现了大量的数学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密切联系当前的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这些素材如何进行链接与取舍,将直接影响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课标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选择素材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对于师生互动活动的参与设计也会影响教学的成效。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决定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受、发现程度各有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或深或浅、感受或多或少、发现或有或无,但只要他们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总会有自己的收获,总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我认为在学生的交流活动设计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能通过提示引导促使知识内化。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创设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
二是在理解的疑难处展开讨论,群体互补促使思维发展。数学的难点是纵横知识交错中的一个关键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课堂充满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是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在自由争辩中促使学会学习。解题策略的应用,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应用上展开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比如一题多解,多题同解就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
因此,我们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知识,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调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常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