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7-26 18:23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与旧课程相比,更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将生物学知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就教材体系而言,主要的思路是沿着科学家们对生物学的认识过程来呈现知识内容,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同时希望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对生命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为现实生活服务。
总体上来说,新的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但由于有高考的压力,必然涉及到应试的问题。所以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的很痛苦。其实想要学习好高中生物并不难,要分阶段来。
首先,名词和术语要记清楚。很多学生学习生物不懂得要背什么,所以老师给的所有内容全拿来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去记,这都是不对的。生物学里有很多专有的名词和术语,只要这些名词和术语记清楚了,内涵和外延搞明白了,问题就都解决了。比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是两个名词,要知道光合作用是什么,分几个阶段,在哪里发生,过程如何,呼吸作用是什么,分几个阶段,在哪里发生,过程如何。只要真的能把这些内容记清楚了,不管题目如何来考,经过分析试题就能很容易的解决问题。所谓的难题,是出题人通过语言的描述,来设计学生思维上容易出现的漏洞,或者是偏差,引学生掉入陷阱。不过既然是陷阱,能够认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反向去思维那些不认识的东西就是陷阱了。另一方面,这些名词和术语在考试的时候要求能够准确的使用,不能写错字,这就还是要求准确性。比如写睾丸不能写成糕完。
其次,在准确记忆名词和术语的基础上还要能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去分析试题。在同步学习的时候大家比较重视单独知识的学习。在总复习的过程当中,要自己去尝试把知识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思维体系的网络图。比如胰岛素,要去尽可能多的联系,你可以想到胰岛素属于蛋白质,那么蛋白质的合成方式是什么?在哪里合成?合成与什么结构有关?哪些物质要参与?将来胰岛素合成之后要去干些什么?如何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胰岛素和血糖的调节有关,那么血糖如何调节?激素如何作用?有没有神经调节的过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联系如何?胰岛素是由基因控制形成的,基因如何控制?细胞中dna、rna之间的关系怎样?你可以发现就拿出一个胰岛素做为引子,可以将生物学的几乎所有内容连到一起,我曾经作过类似的总结,可以通过不同的设问方法把所有的知识点都问一遍。这也就告诉同学们,知识是要通过设问来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说,看到任何一个题目,都要从题中来分析,每一个问题要考我们那一个知识点。
再有,如果知识点和读题都没有问题了。就可以进行思维上的训练了。在新的生物考查过程中,大多都是选用很新的背景材料来出题,还有就是让学生实验设计。这就需要同学们对于新情景和新实验背景能够应用已有知识去分析情景设计实验。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总结出来,但这都是共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对于有针对性的个别的问题,就要个别的去分析,从题中挖掘信息,从已有知识模版中寻找可以利用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最后还要规范自己的答题用语,尽量准确精练。
总结一下,知识是根基,如果知识都记不准确,不知道内涵,那么什么都是空的假的。当知识能够熟练且准确的掌握,就能容易的在知识与知识之间跳跃。最后加上技巧的训练,答题模版的准备,就可以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生命科学源于生活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发展,把学习和现实生活来联系起来。所以从实际出发,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样学习会变的有乐趣,学起来也就轻松,考试也能更得心应手。
人们都称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不要死记硬背,把生物学成“死物”,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掌握其规律。可根据知识特点、个人情况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如简化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等。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保证。
小编建议:你最主要的是回归生物课本,这一点非常重要,要了解每一章每一页里面所包含的生物知识点,打好基础,一切的题目都是从书里面出的。到了高三的总复习,把所有的生物书拿出来,一页一页的看,配合练习册上的知识点归纳,不妨拿出一张白纸,凭记忆力写出每一章的知识点,不断的联想,你会发现,即使是两册书都会有联系。生物学的是一整个系统,一个知识点环环相扣着另一个知识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