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的形象记忆
逍遥右脑 2014-03-29 15:57
仔细观察中国地图,湖南就像一个人头像;山东就相当于一个鸡腿;黑龙江好像一只美丽的天鹅站在东北角上;青海省的轮廓则像一只兔子,西宁就好似它的眼睛。把图片用生动的比喻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
地理知识的形象记忆是相对于语义记忆而言的,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各类地理图表、观察地理模型和标本、参加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地理形象的记忆。如学习“经线”和“纬线”这两个概念,学生观察经纬仪后,便能在头脑中形成经纬仪的表象,当需要时,头脑中的经纬仪表象便能浮现在眼前,以致将“经线”和“纬线”概念正确地表述出来,这就是形象记忆。由于地理事物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所以形象记忆是地理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当形象记忆与语义记忆有机结合时,记忆效果将成倍增加。
简化记忆法
简化记忆法实际上就是将课本上比较复杂的图片加以简化的一种方法。比如中国的铁路分布线路图看起来特别的复杂,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看,就能把图片分割成几个版块,以北京为中心可形成一个放射线状的图像。
直观读图法
适用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如中国山脉的走向,盆地、丘陵的分布情况等。用图像记忆法?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可以激发跳跃式思维,加快记忆。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记忆地名、记忆各种地理事物特点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等知识。
例如,?中地理下册第7章第2节中的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主要有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河41:等,省区名称多,很难记。可以用图像记忆法读图,在图上找到山西省,明确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再结合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图,找出分布规律:它们以山西省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即可记住这些省区的名称,陕西以北是内蒙古、以西是陕西,以南是河南,以东是山东和河北。接着,在图上掌握我国煤炭资源还分布在安徽和江苏省北部,以及边远省区的新疆、贵州、云南、黑龙江。
学习地理也和其他知识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如中国气候特点之一的“气候复杂多样”,就联系“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以及“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等图形,然后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你在此基础上又可以联系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这样你就可以把有关气候的章节系统的复习,以后碰到这方面的考题你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值得学生尝试的记忆方法:
口诀记忆法
例1:地球特点: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例2:气温分布规律: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地势?低也影响,每千米相差6°C。
分解记忆法
分解记忆法就是把繁杂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便于逐个“歼灭”的一种记忆方法。如在高中地理下册第10章第1节中,要记住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单纯死记硬背很难记住,且容易忘记。采用分解记忆法较易掌握,即在熟读这10个国家的基础上分洲分区来记:掌握北美、南美、欧洲、非洲有一个,分别是美国、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其余6个国家是亚洲的。亚洲的又可分为3个地区,属东亚的是中国、日本;属东南亚的有印度尼西亚;属南亚的有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
表格记忆法
就是把内容容易混淆的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而加深理解记忆的一种方法。它用精炼醒目的文字,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条理清晰,能对比掌握有关地理知识,例如,世界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可通过列表比较它们的年代,主要标志、主要工业部门和主要工业中心,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应变能力,提高理解记忆。
归纳记忆法
就是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分类和整理,把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结构,以便记忆的方法。它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组成系统,杂乱无章的变得有条不紊。例如,要记住我国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可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再记住它们不同的特点,就可以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特点全掌握了。
荒谬记忆法
荒谬记忆法指利用一些离奇古怪的联想方法,把零散的地理知识串到一块在大脑中形成一连串物象的
记忆方法。通过奇特联想,能增强知识对我们的吸引力和刺激性,从而使需要记忆的内容深刻地烙在脑海中。如柴达木盆地中有矿区和铁路,记忆时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打(卡),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运送到茶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