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账户也能理财

逍遥右脑  2017-07-14 15:27

心理账户是个洋词,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小九九”。行为经济学家发现,当人们的“小九九”算计到钱上时,并非像传统经济学设想的那般理性。

谈及非正统经济学,心理账户算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这个创立了30年的行为经济学概念,直到今日还散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别管是炒股票、挣工资还是中彩票,都有人拿心理账户出来解释一番。

不过在这些解释中,心理账户的名声并不算好,人们生活中的非理性消费,基本都归功于心理账户。那么,心理账户真的那么可怕吗?

心理账户打的什么算盘

心理账户是个洋词,翻译成老百姓的语言,其实就是人们心中的“小九九”。行为经济学家发现,当人们的“小九九”算计到钱上时,并非像传统经济学设想的那般理性。1980年,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为“小九九”起了一个专业的名词心理账户。

账户的概念,想必人们都不陌生。凡是手上有那么点闲钱,都会给自己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兜里的钱多了,一个账户未必能满足人的需要,就得建立多个账户。有的负责发工资,有的负责还贷款,有的负责刷卡消费……

人们心中的“小九九”同样在建立账户,只不过这个账户不同于现实账户,例如人们会建立“辛苦钱”账户,也会建立“来得容易”账户。

“辛苦钱”账户中的一百块,“来得容易”账户中的一百块,两者之中哪个更值钱?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这似乎不是个问题都是一百元,何来高低?不过按照萨勒的研究成果,人们并不是如此理性,一百块“辛苦钱”,要比“来得容易”值钱许多。

正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谁会把它当成一回事呢?现实中的资金,被标上心理标签后,就呈现了不同的价值。

你不信?不妨思考一下,你更想用以下哪笔钱支付小区的物业费一万元工资收入和一万元彩票奖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两种不同的成熟
下一篇:每天都跟自己说我很好能让你更幸福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巧用心理账户也能理财】相关文章
【巧用心理账户也能理财】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