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7-02 18:03
曹天钦(1920 12.05 - 1995 01.08),生物化学家。长期从事蛋白质化学、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肌球蛋白轻链发现者。
曹天钦,1920年12月5日生于北平(现北京)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原籍河北省束鹿县,父亲是教师。1944年成都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95年1月8日卒于上海。
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生物学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曾任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科学联合会总理事会理事及执行局成员。从事肌肉结构蛋白和神经系统蛋白等生物化学研究,是肌球蛋白烃链的发现者。
1956年获自然科学奖金一等奖。对马王堆汉墓古尸肌肉保存研究做出了贡献;建立了系统的蛋白结构分析技术——氨基酸组成、末端分析、肽段分离、顺序分析及蛋白质物理化学的分析技术,电泳,扩散,圆二色性和电子显微镜等,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分析工作提供了技术条件;还开展了植物病毒性病原工作,为进口小麦的检疫提出科学依据。著有《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大小、形状和聚合作用》、《肌球蛋白分子的解聚》、《原肌球蛋白与副肌球蛋白的电子显微镜研究。Ⅰ晶体。Ⅱ分子。Ⅲ纤维。》、《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蛋白质保存程度的研究》、《小麦丛矮病病毒》等论文近百篇。
曹天钦生活:
中学时期的生活:1932年曹天钦考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夏入通县潞河中学,1937年转入北平育英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曹天钦在中学时期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当时正值日本侵略军侵犯中国,他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燕大学生会的抗日募捐活动,高中时期,由于看到外有强敌侵略,内有军阀混战,遂又立志“科学救国”和“工业救国”。
大学时期的生活:1938年,入燕京大学学习化学。自一年级至三年级由于成绩优良,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不久和一些同学逃离北平,经由上海转开封、郑州,在陕西宝鸡参加了由路易·爱黎成立和指导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工合),不久被派去陕西凤县双石铺工业试验所任工业分析组技士,分析陕甘各地的煤、水及铁、铅等各种矿石,后又被聘去“工合”兰州事务所主持皮革生产合作社的技术和业务。
1943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复校,曹天钦回燕大继续学习,1944年夏毕业,得理学士学位。随即受中英科学合作馆李约瑟博士的邀请赴重庆,参加中英文化交流工作。
出国留学生活:1946年10月,经李约瑟博士介绍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先在剑桥大学攻读化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此后,曹天钦醉心于制革研究,而制革和蛋白质化学有关,因而又改攻生物学,师从著名生化学家斐利(K.Bailey)研究蛋白质化学4年,主要从事肌肉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研究。留英6年是曹天钦获得知识和成果的重要时期,由于他出色的研究成果,1951年被剑桥大学罔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这是该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
借结婚回国,投身科学
曹天钦为了报效祖国,立即放弃去美的计划,等待谢希德取得学位后,立即共同回国。当时美国政府禁止留学生回国,在李约瑟博士的协助下,谢希德以赴英结婚为理由,在1952年5月成功地由美抵英和曹天钦举行了婚礼。3个月后,他们终于克服各种困难,从英国启程于1952年10月1日到达上海,这天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国庆节日,当看到成千上万的市民兴高采烈地庆祝游行时,夫妇俩心潮起伏,感情潮湃,不可言表。
曹天钦的论著:
1 谭若颖,龚祖埙,曹天钦.河蚌闭壳肌mRNA的体外翻译和产物分析.
2 沈骊,龚祖埙,曹天钦.20kd蛋白质——保留性收缩肌肉中的一种调节蛋白质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3 盛沛根,曹天钦.不同来源的核酸原肌球朊的比较研究.
4 彭加木,曹天钦.兔皮原胶原的抽提与其若干物理化学性质.
5 曹天钦,龚祖埙,邹永水等.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6 张友尚,裴美云,曹天钦等.油菜花叶病毒的大小、形状、结构及其蛋白亚基的化学特征.
7 龚祖埙,曹天钦等.中国第一例双联病毒.
8 林光大,曹天钦等.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晶体生长及晶体学参数测定.
9 孙伟,龚祖埙,曹天钦.小麦丛矮病毒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10 陆惠华,龚祖埙,曹天钦.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NA聚合酶的研究.
11 孙伟,龚社埙,曹天钦.小麦丛矮病毒的L,NS和N蛋白在病毒RNA的体外转录过程中的作用.
12 王守贞,龚祖埙,曹天钦.文昌鱼副肌球蛋白的分离和生化性质.
精心培育科技人才:甘愿做一名园丁
曹天钦一贯重视培养人才。30多年来和同事们一起通过培养研究生、办训练班、到大学兼课、进修等种种方式,为国内培养造就了一支数百人的蛋白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人才。
曹天钦对青年总是热情扶持,诲人不倦,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是一位在科研园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
曹天钦善于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有的人长于研究、有的人长于技术,有的人长于理论,有的人长于实际,而各种人才都是科研队伍所必需的。
曹天钦对年轻的同事和研究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也极为关心。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内商品匮乏,曹天钦就将自己穿的羊毛衣等给刚从苏联回国来所工作的一位青年同志穿。“文化大革命”前,每年除夕,他都邀请家庭不在上海的外地年轻人到他家中欢度春节。
曹天钦重视学术传统,充分注意发挥集体作用。他曾不止一次地把一个具有学术传统、不断创新、科研力量配备适当的集体比喻为一个烧红的煤球炉,一个新的煤球一旦投入这样的炉子,也会很快地被燃红,发出自己的光和热。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曹天钦所领导的科研集体就是这样的一个烧红的煤球炉。
由于他的精心培养,在他的学生和助手中,已有不少人成为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力量。还有不少人担任过分院、所、室一级领导职务。其中一部分人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们一致认为,自己的成长和曹天钦的培养与教育是分不开的。
曹天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