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逍遥右脑  2014-03-17 12:18

M
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设想:
1、预习要求:
第一课时: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②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③
温习小学里所教的白话文《晏子使楚》。
第二课时:自由合作,准备上课分角色表演。
2、这篇古文疑难词句不多,中应充分相信学生,通过他们的独立、自主
和合作学习来疏通文义。教师做好组织即可。
3、加强朗读,通过反复读、分角色朗读,积累词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文
言语感能力。
4、本文故事性强,可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楚王等人,感受不
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5、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6、课时安排:两课时
7、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
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
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
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晏子,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
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
(这对学生并不难,因为学生小学里曾学过白话文《晏子使楚》,其中有三则
有关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理解大意,培养自读文言文能力。
1、学生独立学习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教师巡视,作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突破、积累重点词句。
四、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提出复述要求(鼓励创造性复述)。
2、学生自由复述。
3、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五、课后学习
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朗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教师设疑导学
投影下列思考、讨论题
①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
②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
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体会晏子思维的敏捷,回答的巧妙,并训练学生的发
散思维。)
③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吗?说说理由。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2、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三、语文活动——“晏子模仿秀”
1、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
2、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四、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
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橘化为枳 → 水土异也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晏子: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善辩
背影
教学目的
一、 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二、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三、 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设想
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基本训练。
二、安排两教时。教学中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参阅注释预习一遍,查词典正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交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时间因素;结合写作背景讲读最后一段;正音释词;理清文章结构;研读第一段到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在行动上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他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有些语句今天初一的学生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教师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这最后一段,内容相当丰富,写了家境的衰落,写了父亲的身世和心境,写了作者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这对学习课文前面的内容是有帮助的。
  二、正音释词。
  出示小黑板,学生注音,师生共同释词,有的看课文注释。
  [交卸(xiè)]解除职务,向后一任官吏交代。
  [奔丧(bēnsān)]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踌躇(chóuchú)]犹豫。
  [迂(yū)腐] [颓(tuí)唐]
  [琐屑(xiè)] [晶莹(yíng)]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sù)] [赋(fù)闲]
  [游逛(guàng)] [栅(zhà)栏]
  [举著(zhù)]
  三、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注意第一第二段所指的时间;提出疑问。
  四、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板书如下:
  
  五、研读第一、二、三段。
  1.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时间?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的"那年"是1917年,因为第四段中提到"其实我那年已20岁"。从第二段开始是回叙往事。
  2.第二段写徐州见父,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怎么院子里会满是"狼藉的东西"?父亲的那句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包含着什么意思?
  --父亲卸职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乱七八糟的,作者看到这种凄凉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3.为什么说"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在旧社会被认为是一种肥缺)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说"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
  这两段写家中困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4.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二三段,要求读时注意速度、语调和感情。
  六、研读第四段。
  1.这一段为什么写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个字一笔带过,而写父亲是不是亲自送行却用了不少笔墨?
  --当时父子俩对游逛没有心思,而且它对写父亲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点是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
  2.这一段是怎么写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爱护的?文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照理父亲可以不必亲自送行,因为: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4.齐读第四段。
  七、口头表达训练。
  1.复述第二三四段,复述时把以下词语用进去。
  交卸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簌簌 天无绝人之路
  亏空 惨淡 勾留 嘱咐 仔细 妥贴
  踌躇 再三 终于
  2.课后朗读课文两遍。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加强朗读和复述的语言训练,进行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并订正。
  交卸 差使 狼藉 亏空 惨淡 游逛 勾留 妥贴
  嘱咐 熟识 踌躇
  2.复述二到四段,把听写的词语用进去。
  二、研读第五段。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两句话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文中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坐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3.指名朗读或齐读第四第五段,体会父亲的爱子之心。
  三、研读第六段。
  1.买橘送行,具体写父亲的背影,很感人。这一段是分几层来写的?
  --分四层:第一层写父亲执意自己去买橘子;第二层写父亲过铁路买橘;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第四层写依依惜别。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3."他往车外看了看",后来"我"也看了,两人看的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对父亲的看写得很简略,而"我"的看却写得较详细?>>>--父亲只是看看有没有橘子可买的,而"我"呢,不仅看到有卖东西的人,而且看到过月台,穿铁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来想不让父亲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层写出了父亲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拳拳爱心。
  4.第二层写看见父亲的背影,描写了父亲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这一层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的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教师范读一二两层,让学生感受体会。
  5.第三层写买橘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个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尽管这轻松的样子是装出来的。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父亲的慈爱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6.最后一层写依依惜别。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7.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使"我"感动不巳,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里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8.先分层朗读,再齐读这一段课文,要求读出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
  四、读写训练。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二三段和最后一段,学生分别朗读第四第五段和第六段。
  2.复述第六段的内容,注意采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复述时要把前两段的内容作简要的交代,反映南京送行的全过程。
  3.正确运用四个以上动词写一段话,描写一个情节。(当堂交流评议)
甜甜的泥土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中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文中"甜甜的泥土的含义"。
3、 体会母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品味作品中朴实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母子之爱的文章,它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选自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的《甜甜的泥土》。"甜甜的泥土"有着深刻的蕴涵,耐人寻味,我们共同学习这篇小说
二、 研习课文
1、 词语补充注释
宛如:正像,好像。 愠色:恼怒的脸色。 踉跄:走路不稳。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2、 通读课文,按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哪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部分(1---5段)破题。通过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
第二部分(6----8段)故事的开端。这一部分通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
第三部分(19段)故事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写王亮得到糖后的欢乐情景。王小亮得糖后,惊喜极了,为什么如此惊喜?因为"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有吃尝过了"表现她失去母亲已有很长时间了。
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这部分是写王小亮在家里受后妈虐待的情况。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通过这部分的描写出孩子希望离异家庭能破镜重圆的迫切希望。这也是千万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共同愿望。
第五部分:(22-24)故事的终结部分,也是矛盾冲突的结果。
3.甜甜泥土的含义是什么?(同学们展开讨论)
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甜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4.你能归纳本文的中心吗?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这篇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5、 本文的写作特点你能不能谈一下?新课标第一网
提示:
(1) 立意新奇,结尾惊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为春泥更护花) (2)结构严谨,妙用对比手法。
作业: 机动探究题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地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人琴俱亡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文言实词.虚词)。
2. 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
3. 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3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并体会感受了父子和母子之间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人琴俱亡》写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三、 请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文章《人琴俱亡》先阅读,找出不懂的字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笃(dǎ)病重 了(liǎo)全完全 舆(yú)轿子 调(tiáo):协调
掷(zhì):扔 恸(tòng):痛苦,极度悲哀。
四、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先提示后总结)。
提示:
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五、课堂小结
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六、作业:背诵全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下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