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病并不是全是心理疾病

逍遥右脑  2017-06-21 16:13

很早前就想写一篇简明的、从基础层面介绍心理障碍成因的文章。然而,我个人学疏才浅、所懂的也非常少。论坛中隐伏着不少具有很强专业背景的一线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诚希望各位专业人士们能够真正参与进我们的论坛,呈现给大家更多的科学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疾病不单纯是心理成因

言归正传,大多心理疾病的形成都有其生理与心理双重因素。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脆弱性加之压力生活事件促使了很多心理障碍的形成,尽管具体到每种心理障碍其生理与心理成因所占比重不同。很多心理障碍反映出明显的基因倾向性。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继承了某种基因表达的趋势去表达某种病理特征或行为,并且这种特性能够在某些压力状态下被激活,近而发展成相应的心理障碍。基因表达导致了蛋白质表达,它改变了神经生理功能,近而影响到相应的行为趋势,传达了一种易损性,再加之压力的生活事件就很有可能导致某种心理障碍的形成。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说当一个杯子里的水达到100刻度时便形成了某种心理障碍,那么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发展成某种心理障碍。假设一个人已具备了
80刻度容量的水作为发展成某种心理疾病的基因倾向性,那么他只需20刻度容量的水作为后天问题环境,便会发展成某种心理障碍。换句话说,由于遗传性所导致的高危的生理易损性,那么一个人在生活中只需经历少量的压力事件,这种导致某种心理障碍的素因便会被激活,形成具体的心理障碍。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基因倾向性与某种心理障碍形成弱相关(我们假设生理角度的脆弱性仅为20刻度容量的水),那么这个人需要80刻度容量的水(压力事件)才会发展成相应的心理障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吸一辈子烟都不会得肺癌,而有人吸了几年便染上肺癌。当然,这只是一种纯理论模式。真实世界,几乎每种心理障碍都有其独特的成因,整体说生理与心理的易损性构建了心理障碍形成的基础。而基因与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仍存在很多未知领域,需要用不断的研究来揭秘。

心理疾病的生理机制异常

更多地,如果您认为象精神分裂症是种器质性病变,有其生物根源;而经常被大家所谈及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只是由于心理因素所导致的纯心理问题那就错了。当代精神病学已经揭示,大量心理障碍无论从脑影像或是生化指标等均反映出异常。甚至,我们可以说在不远的未来有通过脑影像技术进行临床心理障碍诊断的可能性(当前应用症状学进行诊断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病)。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神经递质(或神经传递素)与心理障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比如五羟色胺(5-HT)的含量与情绪反映直接相关,它调节着行为、情绪与思想过程。低含量的五羟色胺会导致情绪的不稳定性,如冲动、暴力、过激反映等,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与5-HT 密切相关;过量的多巴胺与某种精神病性症状关系紧密;而常被谈及的焦虑症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ABA密切相关。国外学术界普遍认同,精神分裂可以被视为脑内多巴胺系统活动的失衡。而从精神药理学角度,药物正是通过调节不同的神经递质的活动(如抑制、阻碍、增加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反映。

药物与心理治疗反映不同角度

在临床心理障碍治疗中,经常是药物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立体治疗策略,必要时配以物理治疗。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在短时期内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而心理治疗则可以通过调整病理性或问题化的心理成因起到长期作用。例如,认知治疗可以通过调整不合理认知起作用;而精神分析通过解决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起作用;二者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可以被忽略。有些心理障碍更适合药物治疗,而有些更适合心理治疗,另一种作为辅助。

面对心理障碍,“无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20世纪70年代以前,精神病学仅从具体生活事件与历史原因等角度解析心理障碍的形成,而没有从生物基础等脑科学角度来考察心理障碍)。当前精神病学已进入实证的心理药理学时代。我们不可以再单一从心理成因来解释所有心理障碍的形成,心理疾病并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病,它同人类的躯体疾病一样也有其生理成因。

心理治疗的复杂性
当前,从整体而言中国的心理治疗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甚至,从实际情况而言,心理治疗几乎成为一个人人可为的工作,这其实给心理障碍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风险,由于临床问题高度的复杂性。并不是说掌握了一种疗法就具备了心理治疗的能力。它还需要对具体的心理障碍的透辙理解、相关知识的深化与吸收(如,神经评估、鉴别诊断等等)以及疗法对某种具体心理问题的操作等等。很多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相对流程化的操作方法。然而,面对每一种不同的心理障碍,根据其特有的特点,其具体操作又不尽相同。所用方法与具体问题的匹配度十分重要。

更多地,鉴别诊断是个难点。一种症状可能源于不同的心理障碍,同时多种心理障碍的症状经常集于一身。打一个类比或许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发烧”是一种病理症状,它可能因为感冒所导致,也可能因为癌症所导致。如果仅“对症(状)下药”,只吃些退烧药是不是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答案显而易见。近似地,抑郁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症状,它可能是源于抑郁症、也可能源于进食障碍、也有可能源于脑损伤、帕金森或内分泌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如果仅从表面的生活事件来解析抑郁情绪,又会不会造成怠误病情呢?如果我们硬要把某些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起来,有可能会朝着错误的方向不断收集证据。

真实地,临床上至少有50种以上的疾病会产生抑郁情绪,包括不同的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与心理障碍。例如,早期的阿茨默海氏症与单向抑郁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都表现出抑郁、低落的情绪、兴趣的缺失、认知的受损。如果缺乏相关的神经评估与鉴别诊断知识,而仅从生活事件去寻找两者关联、就事而论,极有可能造成误诊,接下来的心理治疗思路与策略方向可能完全的错误。可以说,复杂的临床心理问题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英国、美国等心理学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强调相关学术背景。没有数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很难真正地理解与掌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为什么越害怕 越不敢出声
下一篇:岁暮到家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心理”上的病并不是全是心理疾病】相关文章
【“心理”上的病并不是全是心理疾病】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