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
逍遥右脑 2014-02-25 10:22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3)子无敢食我也 (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资料下载
“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文质兼美,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
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性手法来表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假如邹忌一开口就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他抵触。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这样的婉词劝说,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
一、三窥。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
二、三问。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
三、三答。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别。与后文“畏我”呼应。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三问三答,采用重叠而错综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将各人的语气、心理、感情、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辞约而意丰。?
四、三思。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妻、妾、客一片赞扬声中,并非昏昏然,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非但不自满,却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深邃哲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从而明白朝上政治: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行文中,“私”、“畏”、“求”三字,反复出现三次,贯穿全篇,紧扣主题,由自身想到国家,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入情入理,令人置信不疑。?
五、三时。“令初下”,宫门庭院好像闹市一样,说明纳谏之必要和迫切,“与王之蔽甚”相应,亦见邹忌讽谏的正确。“数月之后”,受蔽者日益减少。“期年之后”,无言可进,说明其蔽已除,获得大治。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纳谏后发生的具体变化。结尾写邻国的动态,显出纳谏效果。总之,这篇散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重叠、复沓的戏剧性手法来写,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即使人物、场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点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上。十分讲究结构层次的对称美,立主脑,减枝蔓,用笔简洁,值得欣赏借鉴。
(摘自《家教周报》作者 江苏省盐明达中学 朱庆和)?
23 愚公移山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审美鉴赏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
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析]这道思考题,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析] 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就课文来说,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设计这道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析]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
[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答:
[析]设计此题,是为了再次强化对本文寓意的理解,另外要注意神话与迷信的不同。
[参考答案] A。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 ) 穷匮( ) 厝 (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 ( ) ⑵毕力平险( )
⑶杂然相许 ( ) ⑷河阳之北( )
⑸渤海之尾 ( ) ⑹寒暑易节( )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 )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高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资料下载
浅谈《愚公移山》的结构艺术
《愚公移山》一文中热情讴歌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有恒心和毅力、敢于直面险阻和甘于奉献的愚公精神,同时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两个生动可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愚公和智叟。以幽默机智的反语,突出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愚昧无知。”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智叟的浅薄、愚妄。
这篇寓言耐人寻味,隽永深沉,下面就其精妙的结构进行浅析。
一、首尾呼应,在比较中深化主题。文章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之高险,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的“本”是核心和关键,勾勒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历史原貌。
文末“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描绘了太行、王屋的现状。“本”和“自此”形成鲜明对比,首尾呼应,比较中深化了主题,讴歌了人民的无穷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二、纵横交错的叙事结构,张弛有序,开合有度。全文由历史到现状的纵比贯穿全篇,时间顺序是全文的主线,但在叙述故事的主体中横向涉及到其家人的意见、其妻的疑问、邻人孀妻遗男的“跳往助之”和智叟的嘲讽。但他最终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人们的糊涂观念。愚公的成功在于毅力,还在于他的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从他的伟大壮举中,透视出愚公思想的积极意义。纵横交错的叙事涉及面广、趣味性强,使文章张弛有序、开合有度,单一中富有变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巧设悬念,善用伏笔,一波三折,跌宕多姿。开篇就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埋下伏笔,造成悬念,让读者有耐心探求故事的原委。第二自然段,在“聚室而谋,杂然相许”的前提下,本可以转入叙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但文章却打破单一平直的叙事,让其妻献疑,开阔了思路,也让读者随之深思其妻的置疑正确与否。且其妻的置疑有两点:其一,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其二,且焉置土石?本来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回答了其二。是作者的疏忽大意吗?显然不是,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其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二只是由其一派生出的问题。故意置其一不答,造成悬念,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本来其妻的疑问已使文章跌宕多姿,可以让智叟出场了,但文中又插入“邻人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让文章又添曲折,使故事一波三折,且遗男与智叟又产生对比。第三自然段,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也提出类似其妻的两个问题,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态度不一样。其妻是真诚的帮助,让问题考虑的更全面。而智叟则充满嘲讽的口气,自作聪明、愚妄自大地阻挠。愚公也这只回答了两个问题的其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至此,才见愚公精神的闪光之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敢于挑战困难、不向艰难险阻屈服。在平和冲淡中寓奇巧。
(节选自希望语文网 xwbs.cn 11李志林2004-6-25)
24 《诗经》两首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
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
含蓄生动的起兴美
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开放探究
阅读《君子于役》,回答问题。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1、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下面对《君子于役》上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点明全篇主旨,陈述了所咏之事。用“不知”来说明丈夫役期之长。这两句是第一层:妇人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
B、中间四句勾画出一幅典型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了恬静的气氛,并且以此来反衬主人公的不平静心境:家畜出入尚且有时,而人却无归期。
C、最后两句极言思念丈夫很深,以致不能自已。
D、“曷至哉”是反问句,女主人公用反问的方式来揭露封建统治苛酷的兵役给千万个家庭带来痛苦的罪行。
3、简述诗歌中所写的乡村晚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资料下载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采集民歌,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则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现之诗,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中,部分诗歌曾有人考证其作者,有臆断者,有有理有据者,不过不很重要。至于《诗经》编撰者,有以为周公者,现在看来无法成立。另有孔子删诗的说法,也没有说服力。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叶,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时,立于学官,后有《毛诗》。《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 朝服(穿戴)衣冠
B、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且焉(哪里)置土石
C、能谤讥于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惩(苦于)山北之塞
D、吾妻之美(认为……美)我者,私我也。 聚室(家)而谋曰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篇寓言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颂”是各地的民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讽”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的意思。本文告诉人们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的道理。
4、选出下列成语有关的一组作品。 ( )
①百废俱兴 ②世外桃源 ③妄自菲薄 ④诲人不倦 ⑤一鼓作气
A、①《岳阳楼记》②《桃花源记》③《出师表》④《论语》⑤《曹刿论战》
B、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捕蛇者说》④《孟子》⑤《左传》
C、①《醉翁亭记》②《桃花源记》③《出师表》④《论语》⑤《曹刿论战》
D、①《桃花源记》②《核舟记》③《孟子》④《捕蛇者说》⑤《左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