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测试及答案
逍遥右脑 2014-02-09 11:15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商业
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活动一直被限制、作为自然经济的附属而存在。尽管如此,在中国古代,商业是一直是向前发展,其表现有:商业活动活跃,富商大贾周游天下;“市” 不断突破政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都会的崛起;明清时期商帮的出现;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向农村渗透等。在2014年的高考中,先后有浙江卷15、海南卷3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是本讲中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
(2014?浙江卷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的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思路点拨】本题以会馆的功能为突破口,考查了清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概况和再认再现、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能力。从材料中“吴县……钱江(杭州)会馆”可看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故A正确,依据人民版教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B错误,C、D正确。
自然经济基本特征:“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一足不是“富足”,而是“满足”。指自耕农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原创)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辨析问题的能力。民谣所反映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生活方式。故选C。
古老的商业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城市往往与商业繁荣联系在一起。工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道,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自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丝绸之路上。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广州、扬州、泉州等兴盛一时。各港口城市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
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为盛。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古老的商业城市又重新焕发了生机。1984年沿海14个港口城市的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兴办、长江三角洲的开发带动了古城扬州的繁荣、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都充分见证了古代的商业城市所出现的活力。
(盐城市2010~2014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24)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锚地,更是难得的南海明珠。千百年来,它见证了中华民族荣辱与兴衰的曲折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欧洲崛起之前,中国……远远领先于世界。……位于海洋之滨的广州贸易在唐后期有所发展。史载,宋代广州贸易相对繁华,广州市舶司的外贸收入为最多。……广东十三行……是清代朝贡贸易体制的一个纽带。……鸦片战争后,广东十三行独揽外国贸易的制度终于被强制性地做了变迁。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
约,其中的第五款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隋福民《清代“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
材料二 “图片上的历史”——广州变迁。
材料三 精彩纷呈的第十六届亚运会落下帷幕。……东道主广州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赞誉。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说:“广州已是一个世界级的现代化大城市,广州已具备了承办奥运会的潜力。”挟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果,广州,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信心扬帆出发,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广州再向世界出发》(《人民网》2010年11月2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繁华”的原因或条件。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表明当时清政府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19世纪中期,该贸易制度最终打破反映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3)从材料二中的图二、图三,你能解读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4)据材料三和相关知识,说明亚运会成功举办对“广州再向世界出发”的意义。
【思路点拨】本题以广州为突破口,考查了商业城市的变迁和学生阅读、提取材料,并对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第(1)(3)问要阅读理解材料;第(2)(4)问要结合所学知识,由此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原因或条件:①位于海洋之滨,交通便利;②封建经济发达,外贸基础雄厚;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外交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
时代特征: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答案】
(3)历史信息:
图二:国共合作实现,国民革命由此兴起。
图三: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其他表述,言之成理者也可)
(4)意义:亚运会展示了城市风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锻炼了组织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加速对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任意二点)
1.(2014?山东卷10)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农业的特点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再认再现能力。可以运用排除法,A、C两项中的“铁器”、“牛耕”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农业生产;D项“雇佣关系”开始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B项说明了“四齿钉耙”这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农业耕作模式,可选。
答案:B
2. (2014?天津卷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
3. (2014?江苏卷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
本题以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中关键句“农末适均”,即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协调均衡发展。故选C。A、B、D不符合材料要求,应排除。
答案:C
4. (2014?上海卷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朝贡贸易的基本特征。小规模商贩再加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答案:C
5. (2014?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
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解题时,一是要简要归纳提炼材料一中有关农业人口的流向和农业生产状况的信息。二是要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看多数人进入非农产业的原因;影响即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答案】
(1)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