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逍遥右脑 2014-02-08 10:13
【语文百花苑】
送 别
李叔同作词 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中流行、传唱。《送别》由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演绎后,至今仍是广大学生用以唤起离别愁绪、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电影《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从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里“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到”了一声思念故土的轻轻的叹息。他把“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基调,而贯穿在影片中的《送别》歌,正是以“淡淡的哀愁”表现了离情别意,以“沉沉的相思”表现了对故土的怀念,和伤逝怀旧的镜头紧密呼应,成为体现影片基调所不可缺少的一支主题歌。
《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第二段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它的高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2001年文坛才女林海音12月1日晚间11时46分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林海音说:“‘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中,却日见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失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中。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蔼而神圣吗?”
伊明,中国电影编剧、导演。原名伊任之。笔名陈奕,弃扬、江布、阮潜等。1980年,他导演了影片《革命军中的马前卒》,这是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拍摄的影片,情景真实感人,上映后,反响强烈,1981年他将小说《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剧本,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伊明将原作小说加以浓缩,作品朴素、精练。九十年代,他为纪念左翼电影运动60周年,编写了《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一书,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伊明于1995年去世。终年82岁。
2.背景资料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内地导演吴贻弓执导的,于1982年完成。该影片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篇课文节选的是该电影剧本中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故事。其故事梗概是: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本片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郑振瑶)、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鹰奖;1984年获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获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电影《城南旧事》蕴涵着的是一种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的表现出来。导演没有刻意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鉴赏本影片,还应该从其意境入手。
有人说“一生要看50部电影”,其中就有《城南旧事》,因为: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抽屉tì 缭绕 liáorào 押解jiè 浑身解数xiè 络绎yì 憋闷biē 断垣yuán
2、词义
浑身解数:用尽所有的本领。
断垣:断墙。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全文共写了四部分的内容:
一、(开头--“韩老师再见”)写英子在家和学校为送别毕业生的游艺会排演节目。
二、 (“胡同里”--“把地上的土里扬起来了”)写英子听了“厚嘴唇的人”的故事后,对“好人坏人”问题的思考。
三、(“门外”--“目光落了下来”)写游艺会上英子的表演及其所见、所思、所感。
四、(“草堆里”--最后)写“厚嘴唇的人”被捕,小英子的伤心。
2.主旨感悟
通过一个小女孩英子纯真的眼光,观察到发生在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事情,写了英子与“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小偷“厚嘴唇的人”的离别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展示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真切地表达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烈情愫。
3.写法点击
⑴本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朴素、自然、含蓄、深沉,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诗般的艺术风格。亲切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朴素的生活场景,真诚纯朴的语言,古朴典雅的音乐,共同营造出一种淡雅清新的艺术氛围。
⑵善于借用音乐描写体现人物心情。
剧本中出现了两首歌曲《麻雀与小孩》和《送别》,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扮演《麻雀与小孩》而高兴、兴奋的心理;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这歌时,突遇狂风暴雨,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这为下面小英子听到小偷述说不幸生活后淡淡的忧伤情绪作了铺垫;在毕业典礼会场,小英子第三次唱起“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流露出她为那个“考第一名”却没有母亲陪伴的毕业生骄傲而又担心的复杂的心理。
《送别》的歌声第一次在欢送毕业生游艺会之前唱起来,表现了小英子在父母陪伴下参加游艺会时高兴、幸福的心理;小偷被捕后,课堂上的小英子再次唱起《送别》时,流下了心酸的眼泪。
这两首歌的歌声反复出现,既反映了剧中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的波动,也在整个故事叙述中把几个生活场景、事件连在一起,起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作用,同时还营造出平和、舒缓的叙事节奏。
4.重难点解惑
⑴电影文学剧本
它是介于戏剧文学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为摄制电影而创作,也可供阅读。一种运用电影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是电影剧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并按照电影表现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电影文学剧本主要为拍摄影片而写作,因此它必然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必须符合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它所创造的形象虽然以文字为媒介,但必须能够通过影片的摄制,以电影的各种艺术技术手段在银幕上体现出来。它的独特的美学特征首先是由电影艺术本性所决定的,这就是:①富于造型表现力和鲜明的动作性;②形象的画面感和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③时空自由转换中体现的蒙太奇效果。同时,电影文学剧本必须具备文学价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的表达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可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为读者阅读和欣赏。电影文学剧本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其审美价值是未来影片总的艺术价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导演和摄制组进行再创作的依据。电影文学剧本的类别就来源而言,可分为根据生活素材直接创作的和根据其他文艺形式(小说、戏剧等)改编的;就结构形式而言,可分为戏剧式、小说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⑵课文内容解疑
①如何理解小英子的那句“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小英子想得极为简单,她也没办法复杂,但是她的回答却在简单中透露着某种哲理意味。她说她分不清海跟天,但这并不影响她对那篇课文的喜爱;同样的,她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她只知道跟厚嘴唇的人订了一个“我们看海去”的约会。
②厚嘴唇的人在小英子眼中和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是否相同?你如何看待厚嘴唇的人和小英子之间的“友情”?
在这里,作者和导演都故意用孩子的眼睛去看成人世界,借助孩子纯净的眼睛,去还原生命本来的模样,完成他们对生命的思考。所以,涉世越深的人,就越喜欢回忆童年,其实就是想找回童年的那份纯净,就像林海音自己说的:“把它们写下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③在英子的眼中,“后嘴唇的人”是怎么样的人?
英子觉得他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可以把他这种无奈归结为社会原因,从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看“后嘴唇的人”,他是生活在上世纪初乱世的一个普通小人物,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贼。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艰难,养家糊口,供弟弟上学,为人朴实厚道。
下面几个材料,可作为上面评语的依据。
关心英子的成绩:“英子,英子, 这名儿好听,可是功课好么,考第几?”“第十二名。”“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名,准是爱玩儿。”说明他真正关心英子、内心善良。
“……他说小学毕业了还要进中学、大学,可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你明白我的话么?” 被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做的贼。
“……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摇摇头)“不是好人?” (指指自己的鼻子,英子又摇摇头)“不是坏人?”(他哭了,流出了眼泪)(他哭了,流出了眼泪)“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分得清楚的,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事别跟别人说,就连我的兄弟算上。” 背着兄弟做的贼。自己一个人承受生活的艰难,充分表现了他忍辱负重的品格。
毕业典礼上戏剧性的相遇:“这时正好那个考第一名的学生从台上下来……英子看到那个在草堆里认识的人笑嘻嘻地伸出手来,从学生手里接过了那份用红绸带系着的毕业证书。”为支持学习优秀的弟弟读书而沦为小偷以致最终被捕,也增加了剧情的悲剧色彩
爸爸 (对英子说)你以后也要考第一才好,你看他爸爸多喜欢。
英子 不是他爸爸,是哥哥。
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难,使“哥哥过早衰老了”。
④《城南旧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城南旧事》透过主角小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小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观察到发生在这老北京四合院内外的一切。小偷“说不清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偷被押过小英子家时,向小英子投以酸楚惜别的眼神和一丝凄凉的笑意,此时无声胜有声,情真意切,余味无穷。《送别》的音乐旋律哀婉动人,烘托了剧中离情别绪的无限诗意。由此看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是其基调 。
⑤“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十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他是希望小英子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他本性善良、诚实,只是因为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⑥有关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形象,引出英子与厚嘴唇的朋友的故事.
⑦“没有一个孩子买糖吃.胡同显得分外寂静.”这一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外寂静的胡同,正对应着主人公英子内心的难受落寞.因为她的天真善良无意中伤害了把他当朋友的小偷,在她幼小纯真的心灵里,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
⑧“小偷”被押走了,英子感觉怎么样?
“小偷”的经历和命运,发生在善良的英子寻找友谊的际遇里,是在英子生活的时序中出现的一幕悲剧。所以,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⑨小英子的形象
A.天真活泼。
课文第一部分中院子里。
英子一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一边跳着过来,走向北屋。
英 子 妈妈,我告诉您一个好事儿。
妈 妈 (在旁门口出现)什么好事儿?
英 子 您猜。
妈 妈 考了满分啦?
英 子 才考过哪能又考啦?
宋 妈 那就烤糊了。
英 子 你别瞎胡说。
妈 妈 快告诉我吧。
英 子 韩老师说,欢送毕业同学的时候,要开游艺会,得早点准备。她从一、二、三年级选了几个人来表演《麻雀与小孩》,老师今天找了我,说“林英子,你当小麻雀”,我当是做梦,原来是真的,我高兴死了。韩老师还说, “回去叫妈妈给准备一件小麻雀的披风,当翅膀。”妈妈,啊,您不是有块淡青色的头纱么?借给我跳舞用好么?
妈 妈 好,好,我找找看。
英 子 现在就找。
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
B.善良、富有同情心。
电影写了三个离别的故事:英子和宋妈的离别、与被生活逼疯的年轻女人秀贞的离别、与“厚嘴唇的人”的分别。课文主要是写与“厚嘴唇的人”的分别。课文里选的是第二个故事: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交往,所有这些都透露出英子的善良的本性和同情心。
【名师引领探索】
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电影《城南旧事》再探
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中,淡化故事情节,减少戏剧冲突,追求情绪的“诗意”,使影片“有意味”成为一股创作热潮。而在众多的电影作品中,吴贻弓于1982年独立执导的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的《城南旧事》,因其贯穿于作品中那“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而引人注目,影片以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而成为散文电影的代表作。
影片没有中国电影过去一贯追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种固定的模式,而是透过小英子天真、纯净的眼光,一幅场景一幅场景从容地展现那个时代的老北京,不疾不徐,温厚敦和地呈现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整部影片好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影片的风格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言,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凋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旋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正是这种追求使得影片呈现出了岁月的流逝感和世事的沧桑感。
毫无疑问,《城南旧事》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它的结构方式也完全是散文式的,围绕着“离别”,导演选用了三段与此相关的往事:女主人与疯女人的离别、与小偷的离别、与佣人宋妈的离别,然后采用段落式结构,以一条线索串联起来。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了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小英子、疯女人、小偷、佣人,这些都是那个大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过着受苦受累生活的穷人,导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他们身上,放在他们经历的巨大生活波折上,并用充满爱意的同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这反映了导演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
【类文欣赏】
林家铺子
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
夏衍
水乡镇市的衬景。
(旁白或字幕)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一年,离开现在已经是将近三十年的事了。这是中国人民苦难最深重的时代,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买办资产阶级这三座大山重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劳动人民处身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剥削阶级的工商业者,在当时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作家描写了一幕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情景。
(俯瞰远景)缓缓摇过。
一个小城市的轮廊,依山带水,江南水乡习见的石桥,沿河的市集等等。远远的炊烟袅袅。
沉郁阴暗,预示着严冬将来的、使人不安的音乐。
(溶入中景)街道尽头的一座石拱桥,稀落的几个行人冒着寒风走过。
(旁白)事情发生在一九三一年的冬天──九?一八事件之后,在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上。
风吹落叶在他们身边扫过。
远远的学校下课的钟声。
(溶入中景)从挂有“××县立中学”招牌的校门推入。
一群男女学生稀稀落落地散课出来。他(她)们都是十八九岁到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人,三五成群,有的谈论着,有的被冷风一吹,感到寒冷,用围巾围住脖子。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气氛很不平常,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似的。这些青年人的脸面有一点沉重而惶惑。
林明秀,十八岁,长得相当秀丽,穿着一件深绿色的假毛葛驼绒旗袍,白毛线围巾,手里拿着一个小书包,好象有心事似的沉默地走着。
同她一起走的是一个短头发的二十岁左右的女学生,和她在讲话。
当二人在人丛中走近镜头的时候,后面有一个男生叫:
“小李。”
和林明秀一起走的那个女学生站住,回过头来。明秀也放缓了脚步。
男生赶上几步:“小李!晚上开会。”
小李:“晚上?……”
男生:“对啊,抗敌会讨论抵制日货的问题……”
小李点了点头,不自觉地看了明秀一眼:“好,晚上谈吧。”二人走出镜头。
另外两个女学生从后面跟上来,指指点点地指了指明秀的背影。
甲:“一定是。这件假毛葛旗袍……”
乙:“当然是咯,她们店里尽卖东洋货。”
声音相当高,前面走的明秀分明是听到了,回头来,又很快地避开她们的视线,站了一下,和小李分路,很快地跑走。
甲、乙和其他男女看见她走了,对小李招手。小李回过来,这几个人边谈边走。
从墙上,可以看到已经被风刮烂了的标语,依稀可以看出:“实行对日经济绝交”、“抵制东洋货”、“东北同胞……”等等。
明秀愈走愈快,差不多是跑的样子。
<导读>
这是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的开头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影片以30年代初江南小镇上的一家商店——林家铺子的遭遇和变迁为中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故事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的一个小镇上。1931年,日寇武装侵略中国,各地的青年学生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小镇上林老板的女儿明秀,因穿了日本产的旗袍,遭同学鄙视而羞怒地回家哭闹。林老板则依旧在贿赂商会会长得到默许后继续出售日货。他以年关大减价、八折大优惠作幌子,并以所谓的“一元货”方式做生意,挤垮了资本比自己少的同行,但同时也受到钱庄的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宪的敲诈勒索,女儿明秀也险些被警察局长所占。在这场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的争斗中,林老板破产了。铺子倒闭后,他带上别人的货款,和女儿一走了之。而受到更大打击的是更下层的朱三太,张寡妇这样的劳动人。
自主测评篇
【应试练兵场】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抽屉(tì) 缭绕(liáorào) 押解(jiè) 浑身解数(xiè)
B、络绎(yì) 憋闷(biē) 断垣(yuán) 熏陶渐(jiān)染
C、忌讳(huì) 搓(cuō)手 莞(wǎn)尔 群雄角(jiǎo)逐
D、羞赧(nǎn) 拮jié据 桎梏(gù) 咬文嚼(jiáo)字
2.下列各句中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侵害妇女儿童权益和 妇女儿童发展的突出问题。
②京剧脸谱、剪纸、篆刻、中国结、竹筒字、楹联等民族艺术作品, 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③这英勇悲壮的一幕,今天仍让人 。
A.妨碍 彰显 振动 B.妨害 显示 震撼
C.妨碍 彰显 震撼 D.妨害 显示 振动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英子一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一边跳着过来,走向北屋。
B、韩老师踏着风琴,“麻雀与小孩”的旋律缭绕着,夹杂着悦耳的小铃儿的响声。
C、敞车上背着枪穿灰制服的兵押解着几个学生模样的人,有的大褂;有的穿西装,头发胡子都长得长长的,五花大绑,嘴里塞着一团纸,颈项上插了法条,上面用朱砂毛打着勾。
D、学校礼堂里,四角交叉挂着万国旗,台上,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上面是“天下为公”的匾额,三十来个少年排成三行,一位老师捧着一盘系着红绸带的毕业证书站在前面,校长走上前来拿起一卷毕业证书。
4.下列句子语意表达明确或正确的是 ( )
A.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作保证。
B.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鱼”。
C.企业的第一线既指生产,又指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更重要。
D.亚洲的朋友担心,日本淡忘历史会成为社会的风潮,导致自己陷入孤立而不能自拔。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英子从断垣爬了出来,刚往前走了几步,对面碰见了那个戴草帽的人,英子朝他看了一眼,他好像没有看到英子。英子又看到他后面还跟了两个穿黑衣服的警察,一直往空地那边走去。
英子站在自家门口发着愣。画外,群杂声:“都在看什么?”“看捉贼,”“贼在哪里?”“就在里边,快出来了,”断垣前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家家户户的门口也都站满了人。英子向空草地那边望去。
一群人过来了,那个厚嘴唇的人低着头,他的手被捆上了白绳子,一个巡警牵着,一个巡警抱着那个油布包袱。戴草帽的人跟在后边。
英子的脸故意藏到妈妈身背后去了,她不愿意看。画外,群杂声:“这小子不像做贼的样,好人坏人真看不出来了。”
“就是那个便衣破的案,他在这里憋了好几天。”
“说是一个小姑娘给他引的路才破的案。”
街上的人渐渐散去了,只剩下打糖锣的老头儿歇在那里打锣,可是没有一个孩子买糖吃。胡同显得分外寂静。小学校的课堂里。
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列了教室里,落到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5、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
6、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
三、挑战高考
阅读下面的小说,然后回答7-10题。(2006年高考模拟题)
高等教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也劝不住,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等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上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胀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的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子……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 ,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的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的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7.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老板为什么要重用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板深情地称赞强“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这里的“人生最好的教育”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除了外商的一声“OK”外,均未用引号,而且人物语言都很简洁,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全文看,强是一个靠着自己的人格、勤劳、智慧和作为,走向成功的打工仔形象。
B.强的母亲是一位幕后的英雄,她懂得最好的教育,育就了强“比文化高”的人格。
C.作者让“本家哥”、“助手”与强形成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D.“外商”,是位外籍华人却带着翻译,吃请却又表现迟疑,性格有虚伪做作的一面。
E.小说题目“高等教育”一语双关,提示了小说主旨,对全文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